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建筑5分钟 | 王欣:传统山水画中的“三远”

建筑5分钟 | 王欣:传统山水画中的“三远”
编辑:吴智鑫(实习生);校对:王曲荷(实习生) | 2018.11.09 14:14

本期建筑5分钟,节选自有方论园第7期——“王欣:三远与三远的变异——传统山水画视野构造演变的设计解读”,由造园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王欣主讲。

 

导言:一谈到中国园林设计,自然绕不开“山水画”的话题。传统山水画中的视野构造,也为设计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本期建筑5分钟,一起来听建筑师王欣细品传统山水画中的“三远”。

 

“三远”说法的起源

“三远”最初来自宋代画家郭熙、郭思的画论《林泉高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高远”实际上反映的是一个视点的问题,是从山下往山巅看的一个仰视关系;“深远”则是自山前窥山后,前山就好像一个窗框,人趴在窗框上往里看,是带着一种窥看性质的,看向一个带有内部色彩的东西;“平远”常用横幅来表现画面,而且视点一般是在一定高度的地方。

 

 

《溪山行旅图》——“高远”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即体现“高远”的作品。也许看惯了印刷品的现代人,很难体会当一幅接近3米的绘画立于眼前的感受。唐宋时期的绘画和我们现在的纸质绘画有很大区别,那个时期的绘画主要是当壁画、屏风使用,给人的感受是非常震撼的。

 

范宽《溪山行旅图》

《溪山行旅图》的结构是三段式的,上面的部分很重,中间“收腹”,最下面是一个前景。这样的结构和太湖石“透漏瘦皱”中的“瘦”有一定关系。“瘦”一方面指的是四面环视围观;另一方面指的是上大下小的立峰形式。立形太湖石一般是“头”很大,从上而下越来越“瘦”,最下面配一个红木的基座,这几乎就类似于“高远”的欣赏模式。

 

苏州园林中的太湖石 图源网络

 

《潇湘图》——“平远”

五代董源的《潇湘图》是一个典型的“平远”案例。登上一座不太高的山,放眼望去,满眼丘陵、汀渚,有点淳安千岛湖的意象,有点环视的意味;尺幅形式大都采用带有长卷色彩的比例关系。反观“深远”,则常常包含于前两“远”之中,单独出现的情况并不多见。

 

董源《潇湘图》

 

《早春图》——“三远合一”

与范宽拿实体说话不同,郭熙更愿意用实体围合空间。在《早春图》中,郭熙用一座薄薄的山切割出四个“象限”(“十字形”切割出来的构图),利用这种图解关系,创作出一种新的视野构造。范宽的东西是没有远方的,它只是往高处看,在郭熙的画中则可以延伸出四个方向,每个小场景里都能发现不同时空当中所要表达的叙事方式。

 

郭熙《早春图》
《早春图》的视野构造

在郭熙的另一幅画《山村图》中,画面不像立面一样堆叠起来,倒像一个剖面,被纵向切割的两个部分——隐晦的山的内部空间、一个可以放空的外部空间——即是一旷一奥得以并置。

 

郭熙《山村图》

 


版权声明:本文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除注明外,图片由主讲人提供。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关键词:
中国园林
中国山水画
建筑5分钟
视频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建筑师访谈
有方讲座
建筑5分钟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