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建筑5分钟 | 张永和:大院与小区

建筑5分钟 | 张永和:大院与小区
编辑:吴智鑫(实习生);校对:王曲荷(实习生) | 2018.11.09 14:16

本期建筑5分钟音频,节选自有方尚上讲堂——“张永和:弗兰肯斯坦之人造城的故事”,由非常建筑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张永和主讲。

 

导言:大院和小区是两个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空间,它们的由来是什么?在张永和看来,二者实际上反映了一种“反城市”的态度。本期建筑5分钟,一起来听建筑师张永和的看法。

 

 

大院的由来

中国有两个有特色的城市空间,一个叫“大院”,另外一个叫“小区”。大院实际上是一个供给制的产物,在中国是有比较长的历史。

 

女真人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在清朝进了北京城。虽然当时不打仗了,但他们保持了军队的组织和状态,所以他们就建立了一系列的旗营。北大、清华边上有一个蓝旗营,还有一个地名叫镶红旗等等,共有8个,每个旗都有自己的旗营,并且都是封闭的,旗营里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这些旗营在城市中形成了一个个“洞”。

 

八旗旗营分布示意图 图源网络

紫禁城自己就是一个大洞,堵在北京城的中间,人们都要绕着它走。上世纪50年代以后,部队、机关,包括大学、工厂等等,都是单位体制。“单位”这个词,来源于佛教,是一个和尚到另外一个庙里去禅修借宿的一席之地,以“铺”为单位。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一个封闭的、包括各种设施的园区。于是就有了各式各样的大院,北京城也就有了更多的“洞”。

 

紫禁城航拍

小区的安全感和价值感

五六十年代的住宅小区一般是不封闭的,但改革开放之后则出现了大量的封闭小区,封闭的原因来自于居民对安全感和价值感的需求。安全感其实是比较容易解决,可是价值感是一个无限的事,所以开发商便在“封闭性”上就做各种文章。

 

从安全感转化到价值感,就是一个比较微妙的过程。很少的开发商也尝试做了开放社区。还有的社区一会儿想开放,一会儿不想开放。斯蒂文·霍尔设计的当代MOMA就是反对“封闭小区”的例子。

 

当代MOMA 图源网络

霍尔想让这个小区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在小区中间搁一个电影院,后来又有了书店、咖啡馆等等一系列的商业。这个电影院(百老汇电影中心)现在是北京特别火的一个文艺电影院,有很多电影节在那里举办。

 

百老汇电影中心 图源网络

开发商一方面对社区的内容进行了有城市意义的设计或组织;另一方面他们也可能遇到价值问题——买房的人希望小区是要有围墙的。由于斯蒂文不赞成围墙,他们就自己设计了一个汉代风格的围墙。

 

但是,院里有商业,门又必须是开敞的,人可以随便进出,所以就出现了古风的墙围着现代的楼的奇特景象。围墙虽满足了安全感,但也造成了不便于出行的困扰。

 

 

大院、小区反映了一种反城市的态度

“小区”这个词是是从苏联传来的。原来小区的定义包含了在小区内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的考虑,这基本生活需要就引出了另一个概念叫“配套设施”。例如杂货店、小超市、健身房、管理用房等等,这些基本满足了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

 

现代居住小区 图源网络

所以什么事情都在这个院里解决了,居民也不要到外面的其他地方去。然而最大的一个问题是,两个封闭小区之间的地带是什么?已经不可能是真正的城市,而是小区之间的剩余空间,除了围墙没内容,这些地方就变得更没人去。

 

倘若封闭小区过多,城市最终将会被肢解。无论是大院还是小区,实际上反映了一种“反城市”的态度,一种现实的困扰:我们不喜欢城市,可是又住在城里。

 


版权声明:本文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除注明外,图片由主讲人提供。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关键词:
城市
封闭小区
建筑5分钟
张永和
视频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建筑师访谈
有方讲座
建筑5分钟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