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建筑8分钟25|唐克扬:罗马的“广场”原来是卖菜的

建筑8分钟25|唐克扬:罗马的“广场”原来是卖菜的
王箫 | 2016.05.14 17:18

“东方城市和西方城市在起源阶段就有着巨大差异。罗马的统治中心首先是用来聚集和贸易的,这与东方城市中心‘禁城’不对外开放有很大不同”,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独立策展人唐克扬在讲座《穿城三记》中通过对罗马中心区Forum的研究指出东西方城市发展的不同之处。

 

当我们来到罗马的这个地区的时候,我们无法知道它是干什么的。今天我们叫它Forum,有人把它翻译成广场,其实是不对的。也有人翻译成为论坛,也不是太准确。只好还是叫它Forum。

文艺复兴时期,来罗马旅行的人也不太清楚这个空间是用来干什么。因为在他们看来,这张平面图有悖于他们对古典传统的认知。Forum最大的特点是这些建筑遗址都是七零八落的聚集在一起。

今天来到场地之后,更是如此。最大的区别在于在这里多了一条马路,它穿过了古代城市建筑遗址的内部,把它割断了。被分割开来的主要是罗马帝国时期(主要在公元后)的Forum,下面(南面)相对完整的则是共和国时期的Forum。

 

帝国时期的建筑物似乎更接近我们的习惯,建筑体量庞大而完整,各自有自己的对称轴,基本上还遵循着秩序。 

 

而罗马人在帝国之外建的城市会使我们的困惑更少一些。在北非,叙利亚等地殖民地建设城市时,他们喜欢建四四方方的格子,因为这样会比较容易做。

 

但在他们的大本营,建筑布局却很让人困惑。他们的城市并没有一条Appia那样的大道整个穿过,也没有显著的标志告诉你哪个地方是道路,哪个地方是广场。甚至我们都不能叫它广场,只能说它是一块空地,边界很不规则,不知道它的用途。

 

在罗马历史上,这块区域的用途也一直发生着变化,这是问题症结所在。Forum其实最早是卖菜的地方——也就是说它其实是一块公共的商业空间,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帝国时期才有所改变。卖菜的地方和纪念性空间的本质不同在于它没有专制的秩序需要你去朝拜。可能局部存在某种秩序,但也不太有一个占据中心地位的统治性建筑物。当然,它的演变历史非常复杂。 

 

看看这张西塞罗时期的Forum假想图,它没有统一的秩序。这似乎也解释了东方城市和西方城市在起源阶段就有着巨大差异。我们的城市中心往往叫做“禁城”,看不见也进不去,它对应着“以不见为见”、“听而不闻”(韩非子)的政治实践,城市中几乎没有公共空间的。而罗马的统治中心却首先是用来聚集和贸易,然后才有了政治上的重要性,因为大家都想在人多的地方发表政见。而且直到近代,西方城市也有把政治空间(Town Hall)和商业空间(Marketplace)重叠的传统。

 

我们在电影中常常看到的元老院,现实中其实很难找到。元老院作为精英讨论政治议题的地方用不着太大,献给神的祭祀空间(比如Temple)也不太大。相反罗马的公共建筑(比如Basilica,斗兽场)往往规模巨大,并且向人开放。而不开放的建筑往往不会太大。

 

在主持人有方合伙人赵磊的简单介绍后,讲座正式开始。以其设计作品《上海图书馆藏明清名家手稿》为切入点,姜寻从设计理念、印刷技术、纸张选择、装帧形式等方面为到场观众介绍了书籍装帧的基本知识。

 

zx1 1
主讲人:姜寻
zx1 1
由姜寻负责设计的《上海图书馆藏明清名家手稿》

在陆续介绍不同种类的装帧设计作品的同时,姜寻也呼吁大家自己去尝试做不同的书。之后,姜寻把装帧设计放进从民国开始直至上世纪末这一段时期中进行梳理,把中国近代以来的装帧设计大致划分为“东方的西装”、“红色手迹”两个阶段。

 

 

民国书籍设计作品大多具有实验性

姜寻把1919年至1949年这一段时期的装帧设计定义为“东方的西装”。早期的西学东渐是把东、西方的文化做简单的联姻。翻阅大量民国作品,我们能看到很多实验性的、不成功的作品。姜寻认为民国大量的书都具有实验性,社会背景的不断变革是这一时期书籍设计风格的脉络标志。胡适设计的《尝试集》尤其是其中的划时代作品。

 

zx1 1
“东方的西装”
zx1 1
胡适的《尝试集》

姜寻认为觉得好的作品只能用感官去衡量,就像卡夫卡说的“我用器官去写作”。诸如《草儿》和《知行歌诗集》的书籍封面设计,姜寻定义其为简约空灵之美。

 

zx1 1
《草儿》

在一系列民国书籍设计的介绍中,有极具禅意又兼顾西方韵味的丰子恺作品《江户流浪曲》、鲁迅极度推崇的由陶元庆设计的《故乡》、冰心本人极不满意的《繁星》、由孙福熙设计的鲁迅的散文诗《野草》以及张爱玲本人设计的《流言》和《传奇》等等经典书籍作品。

zx1 1
《故乡》
zx1 1
张爱玲设计的《流言》和《故乡》

同时,姜寻对鲁迅、闻一多推崇备至,特别介绍了鲁迅设计的《呐喊》、闻一多设计的《猛虎集》。后者封面展开是一整张虎皮,用传统的中国水墨形式演绎了西方 的装帧手法,这在之前的中国是没有的。用藏书家的话来说它是书中白眉,既抽象又现实,而且是无可超越,是里程碑式的封面。

 

zx1 1
鲁迅设计的《呐喊》
zx1 1
闻一多设计的《猛虎集》

 

如何在方寸之间表现神韵,关键在于细节把握和胸怀

从上世纪50年代到上世纪末的一段时期,姜寻定义其为“红色手迹”,因为这一时期的封面设计作品大多以红色主旋律为主。他认为这一时期不乏杰出的封面设计艺术家,这些艺术家带着浪漫主义情怀用红笔记下了一段真实的历史。

 

zx1 1
“红色手迹”
zx1 1
王荣宪设计的《播火记》封面
zx1 1
柳成荫设计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封面手稿

听姜寻如数家珍地介绍着每一件作品的来由、设计者,王荣宪设计的《播火记》封面、《青春之歌》封面,柳成荫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封面设计、刘辉煌的《莎 菲女士的日记》封面设计、贺友直的《蟋蟀》封面设计,每一幅作品带给观众的不仅是一幅幅优美的封面设计,也同样带给大家对于历史的思考。除此之外,姜寻还 为大家带来了众多张守义先生的作品。在讲述张守义先生的故事以及对于艺术的追求时,姜寻也表达了对于张守义先生的敬佩。

 

zx1 1

zx1 1

zx1 1

zx1 1
张守义设计作品

在分享完这一时期的收藏作品后,姜寻也表达了他对于装帧设计的个人理解。他认为,只有把对于传统装帧设计的理解灌入当代设计之中,才可能成就好的作品。一张纸的大小,装帧设计师如何在方寸之间把神韵表现出来,关键在于细节把握和胸怀。

 

zx1 1
现场观众

最后,姜寻跟大家分享了多年的收藏经验,介绍了不同时期书籍的收藏价值以及雕版收藏的相关知识。在观众提问环节,他还细心回答了观众关于书籍保存的问题,并建议入门收藏者可以从毛边书开始收藏。

 

 

 

视频录制  张超 孟陆唯

摄影  张超

剪辑  孟陆唯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转载请通过邮件或电话与有方媒体中心取得授权。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唐克扬
建筑5分钟
视频
0
参与评论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