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是台湾最繁华的都市,也是台湾建筑与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看着台北车站每天上万的人流量,你就知道在台北每天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故事。这样的一页台北里,有堪称台湾复兴后现代建筑发展缩影的台大校园,也有以库哈斯、伊东丰雄为代表的当代国际知名建筑师留下的建筑实践。
是他乡还是故土?台北正把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
淡水云门剧场,为台湾第一个以表演艺术为核心的文化园区,共有四个表演场所。在不拆除、不改建中央广播电台的前提下,设计团队决定将新的剧场建筑群落在央广旧建筑后方的山坳,透过设计将新旧建筑结合,并保留既有广场,让民众有驻足停留、观赏户外演出的空间。
这是黄声远的田中央团队在宜兰之外第一个建成的作品,前来参观的访客会发现它没有多数展演空间所谓的大厅,沿着入口屋檐深挑的缘廊,走着走着就会到达户外的日光平台。这是田中央想让云门剧场更具公共性的手法之一。此一手法,也让云门更穿透,不只入口有实质上的穿透,还有更多视觉上的穿透。
台北市立图书馆北投分馆是台湾首座绿色建筑图书馆,座落于林木茂密、生态环境丰富的北投公园内,与温泉博物馆比邻。
新的北投分馆由台湾九典建筑师事务所设计规划、美Team Oregon提供建议于原址重建,于2006年11月开幕。为响应生态环保的理念,重建之初即以绿色建筑为规划目标。建筑结合北投温泉特色采木构造搭配钢材,是台湾首座达到绿建最高9项指标的图书馆。
它除了达成生态、节能、健康的绿建筑目标外,更重要的是透过一连串的空间安排,追求人、空间、环境的共生共荣。
雷姆·库哈斯和他的事务所OMA第一次公布台北演艺中心的方案时是2009年,如今快十年过去,最新消息是,这座建筑很快要对外正式开放了。台北演艺中心共包含3座礼堂:一个拥有1500个座位的大剧院和一对拥有800个座位的小剧院,其中一个剧院内部包含了一个巨大的球体。
实践大学用宏观的校园公共建筑思维,将校园内最重要的两个公共空间体育馆与图书馆结合在了一起。体育馆作为西侧入口迎面配置,东侧为图书馆,两栋重要建筑合抱共同的绿地空间,并于地下设置艺文及会议中心,以通道串联,让新的广场成为校园的第二门户意象。两栋建筑内部活动动静有别,但皆以空间的流动与开放性来促成校园人际间的联系,成为消除界线的触媒。
建筑材料延续校区整体风格:体育馆以不锈钢编织网与清水混凝土作为虚体与实体的上下交错,区分大小跨距的运动空间属性,通过外墙编织网,室外可见室内人们活动的光影;图书馆以立面格栅呼应体育馆的材料应用,兼顾建筑节能的手法,让阅读的温度与光线更加自然。中庭绿地设置不规则造型的地下室采光井,使地下空间更加明亮,增加使用的多变性。
基地由北向南倾斜近十公尺,利用此一倾斜地形,地下停车空间配置避免大量土方开挖,且自然形成户外球场观众席的观赛空间关系,人工地盘隐藏了大量服务设施,仅球场设施配置于地面,降低尺度与其对环境的冲击。
建筑最大特色为传达运动中力与美而表现的结构性与构造美学,由四座楼、电梯间与设备、管道间的“服务核”构成的塔柱与顶层连结的钢桁架形成一个巨型构架,悬吊了室内球场与主球场的屋顶,创造一个通透的球场无柱空间,轻盈的底层空间与上层表现力量的结构,形成了平衡的对比。
这是一个位于台北市商店街区内十二层高的集合住宅。建筑师没有设计一个有着标准层平面的塔楼住宅,而是一个在遵守建筑斜线的限制下以退缩的方式,让所有的住户都拥有着大面积阳露台的住宅。阳露台被斜屋顶以及植栽所包覆,让建筑物的表面有了立体、舒适的中间领域。
建筑物的本体结构为RC构造,斜屋顶则为轻巧的钢骨构造。斜屋顶为固定的斜率,透过倾斜方向的变化赋予建筑物丰富的表情变化。斜屋顶的配置方向,以雨水的水流做为分歧的展开,成为一个网状水路分流。细致的屋顶垂直立柱与排水的垂直管道,在立面上呈现出自然的韵律,将雨水的分流以立体的方式呈现,让串流在城市里的风、以及凹凸多变的形状,柔和地散布在整个建筑表面,同时也能提高阳露台舒适性,并大幅度的降低“大楼风”的产生。
新富町文化市场由兴建于1935年的原新富町食料品小卖市场改建而来。建筑设计团队在尊重古迹空间的前提上,将新增的室内隔间与夹层,利用钢构作为支撑架,衔接处与古迹墙面脱开,不触碰到原结构体,施工过程力求不破坏建物的原貌。此外,建筑师另外在新富市场古迹旁加建半月型清水混凝土建物,目的是为了整合更多的公共服务机能,以符合未来使用需求。以新富町文化市场的面貌重新出发,转型为结合展示、课程、讲堂、进驻、餐饮等多元机能的复合式文化基地,延续传统市场的空间脉络,未来这里将转换为饮食教育的场域、在地社会议题讨论的基地。
王大闳主持设计的国父纪念馆(1965年),是在传统形式中融入现代主义理念的划时代作品。实施过程中,项目虽屡遭磨难而大失原意,但仍以其设计上的突破和精良完成度,代表了两岸以民族主义为诉求的国家建筑的最高水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父纪念馆眼下不仅仍进行三军仪队交接仪式等纪念性活动,同时也是民间文化、休闲活动的公共场所。
王大闳的建筑作品,一直严肃地思考着由西方起始的现代建筑,当怎样与中国传统的建筑在形式与空间美学上接轨的问题。同时极端自律地对应建筑的材料与工法,喜欢用原质的朴素混凝土或砌砖,来呈现传统与文化的建筑意涵,完全不会为了短暂的媚俗目的,刻意轻率地去迎合讨好。
王大闳是台湾战后建筑史上风格与思路的第一个领导人,加以在哈佛大学建筑研究所时,直接受业于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皮乌斯,与现代主义核心脉络直接相承,在思维与视野上,几乎远远地超越其他台湾同代的建筑师。王大闳的作品数量极多,商业性的项目不多,主要作品大半是官方或公部门委托的公共性建筑,以及私人委托的住宅作品。王大闳的创作高峰期,大约集中于1960年代与1970年代的二十年间,台大学生活动中心就是其中一个经典作品。
伊东丰雄在台湾的第一座建筑是高雄世运会体育场,第二座是台中大都会歌剧院,而台湾大学社会科学院大楼是伊东丰雄在台北的第一座建筑,建筑师邱文杰为在地执行建筑师。
伊东的设计跳脱台大校园遗留的日治时期古典建筑风格,延续其“所有建筑都应该从‘自然’生长出来”的理念。台大社科院具备绿色建筑的节能条件,最特别的是社科院入口独立成栋的“玻璃屋”图书馆,让民众产生有如置身森林看书的惬意。伊东丰雄当年接下项目时说:“以往校舍设计成封闭型的考虑使用空调,但我希望能建造出与自然融合又省能的建筑物,所以细部设计有新方式,例如研究室、教室的空调可以‘回收’到公共空间等。”
本文编排版权归有方空间所有。图片除注明外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电话:0755-86148369;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刘一光:水色交融,彩韵青岛 | 建筑绘40
下一篇:“Keeping It Modern”:53座被保护的现代主义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