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色彩背后的空间逻辑: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 / BIAD国际工作室Crossboundaries

色彩背后的空间逻辑: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 / BIAD国际工作室Crossboundaries
编辑:王曲荷(实习生);校对:吴智鑫(实习生) | 2018.08.29 13:36

BIAD国际工作室/Crossboundaries

http://crossboundaries.com

校园的内庭  摄影:杨超英

项目地点  中国北京

竣工时间  2017年12月

建筑面积  26,622 平方米

设计单位  BIAD国际工作室/Crossboundaries


 

 

概述

近年来,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不愿囿于传统,纷纷开始探索面向“未来教育”的改革。朝阳未来学校就是其中之一。这所学校作为北大附中的分校,也是北大附中与BIAD国际工作室/Crossboundaries再度合作的项目。

 

项目的场地是已存续30余年、使用者数度更迭的既有校址,占地26,000平方米。其中的教学空间采用传统的布局:整齐划一、紧凑集中且功能单一。我们受校方委托,必须突破学校类建筑的许多常规,以全新的设计思路,使这个老校园改头换面,承载起新的使用者颇具颠覆性的教育实践——以随时随地的互动学习,取代以教师和黑板为中心的权威化教学;以促进自主学习的走班和选课制度,替代以班为单位的固定课程设置。

 

于是,我们将此次改造的出发点确定为:创造“学生主导”的多功能教学空间。大胆运用色彩元素,从城市环境到景观、再到建筑和室内,由外到内、由广到细地统筹设计。最终,老校园焕然一新,帮助朝阳未来学校实现了其长远目标——通过整合现有社会、经济以及环境资源,探索符合未来发展需要的全面型教育理念。

 

改造前后的今昔对比  ©BIAD国际工作室/Crossboundaries  摄影:杨超英、王子凌

 

色彩助空间挣脱束缚

原有校园相对局促的空间,为本次改造带来巨大挑战。我们的策略是在完整的色彩系统支持下,让空间挣脱既有束缚,并变得有机且有序。

 

此前的老校舍立面以暗红色为主,虽然有机地融于周边高密度的城市肌理,但芜杂的环境也令它显得面目模糊,难以识别。我们特意选用不同于传统学校建筑的活泼色彩,校园由外到内,立面颜色由绿到黄、再向红自然渐变,灵感来自校园里一年四季的叶色变换。

 

校园的整体色彩布局  ©BIAD国际工作室/Crossboundaries

在面向城市界面的教学楼立面,我们以深深浅浅的方形绿色窗洞,配以纯净的白墙,形成丰富的立面韵律,这是从一度攀满教学楼的“爬山虎”中抽象出的意象,透露出蓬勃的朝气。这一清新而与众不同的立面效果,不仅使人从远距离就能清晰分辨出校园的建筑及边界,还衬托出这所未来学校不落窠臼的精神面貌,成就了该校在整个街区中独一无二的视觉形象。

 

清新的立面让学校在整个街区中清晰可辨  摄影:杨超英
深浅不一的绿色窗洞搭配纯净白墙,形成丰富的立面韵律  摄影:王子凌

就连校园围墙这处原本单一呆板的界线,被色彩鲜亮的游廊替换后,也变得有趣起来。不仅激活了整个校园与城市边界的视觉联系,也为学生们提供了另一处有趣的休憩之地。

围墙变游廊  ©BIAD国际工作室/Crossboundaries

而在校园内向庭院里,我们用同样形式的暖色窗框加洁净白墙面,营造出温馨的氛围;并将校园正中、举办各类重要活动和集会的艺术中心整体刷红,做成一栋鲜明利落的“红盒子”,为这座不大的校园找到一个视觉重心。

 

内向空间里多用暖色  摄影:杨超英
艺术中心的改造过程  ©BIAD国际工作室/Crossboundaries
艺术中心“红盒子”  摄影:杨超英

高密度的校园里,没有空间设置单独的标准跑道。我们就让一条300米的慢跑道,蜿蜒穿梭在各栋教学楼之间,将教学空间与活动场地紧密交织在一起,促使“学”与“玩”擦出火花。而且,对于这个反传统的设计,我们还特意用鲜亮的黄色去强调它,希望提醒同学们意识到它的存在并时常使用,从而帮校方切实传递“体育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的教育理念。

 

校园平面图:亮黄色的慢跑道串起了全校的教学、生活空间  ©BIAD国际工作室/Crossboundaries

改造前的老教学楼里,一律是“教室加走廊”的传统布局。只有跳出窠臼,让建筑自由呼吸,才能满足一所倡导创新教育理念的学校在教学与活动上的空间需求。

 

学习中心五层平面图 :开放而灵活的学习场所,适应校方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BIAD国际工作室/Crossboundaries

我们打破了老楼既有的墙体与地板,然后在各层分别植入“桥”与“岛”状的半开放空间。同时用颜色连缀、并突出那些特异空间的存在。这样做不仅实现了楼层横向、竖向空间的连续;更重要的是,从新式教学的需求出发,为自主学习的学生们提供了可以创造性使用的灵活场地,激发教与学之间、及各学科间的互动。

 

岛状空间打破原始柱点局限,提供了半围合的多功能活动区  ©BIAD国际工作室/Crossboundaries
“岛”里座谈  摄影:王子凌
“岛”上排练  摄影:王子凌
“岛”边讨论  摄影:王子凌
桥状空间贯通上下楼层,创造出新的交流空间  ©BIAD国际工作室/Crossboundaries
“桥”下闲谈  摄影:王子凌

在大家印象里,食堂往往是油腻又逼仄的地方,学生通常仅在有限的就餐时间里短暂使用,并不愿多做停留。于是在一天的多数时间里,食堂都处于闲置状态。但在一个面积紧凑、空间宝贵的校园里,这是极大的浪费。因此我们在收餐区使用了亮丽的橙色,同时选择便于移动的轻质桌椅,结合学校新的运营模式,将餐厅打造为一个可供学生全时段使用的多功能空间。既满足基本就餐需求,又能转化为自习、上课或大型活动空间。

 

不只是餐厅  ©BIAD国际工作室/Crossboundaries
全时段都能用的橙色综合功能区  摄影:王子凌

甚至是学生卫生间这种在校园设计里通常属于“剩下的房间”、只做最简化处理的地方,我们也特意用上饱满的色彩,男卫生间统一用绿色,女卫生间均为黄色,不仅便于辨认,更能消解这些空间给人心理上的不适感,将它们也转化成一处小小的公共交流场所。

 

 

多彩而不泛滥

事实上,我们一贯反对为了追求“五彩缤纷”的表面化效果,而滥用色彩。在本项目中,我们的用色虽然丰富,但背后遵循着严谨、细腻的逻辑。

内向立面  摄影:王子凌

首先,我们将整个项目中的用色,严格控制在红、黄、绿的范畴内,仅运用有限颜色的不同深浅度,去梳理空间的功能,例如凸显某些空间或功能区的重要性,或打破一些易被忽略的次要空间的沉闷。

颜色的克制与凸显  摄影:杨超英

其次,色彩的排布有着清晰的空间对应关系。建筑层面,我们以绿色对应学习中心,橙黄色对应生活区,红色为艺术中心;在楼内,该校特色的学科楼层——三楼“数学科学中心”、四楼“语言中心”和五楼“人文中心”,也都保持了各自同层一致的色彩元素。

 

同层一致的色彩元素  摄影:杨超英

最终,整个校园的用色,从立面、景观、围墙,到室内、家具直至标识,都具有一致性和延续性。这样一来,作为日常使用者的师生,就可以将颜色作为寻路的依据,在头脑中清晰构建起对校园各处空间的整体记忆,从容地做出行动决定。通过这样的安排,助力教育者实现“将学习过程延伸到整个校园的每个角落,使每一个学生可以完整地体验教学活动与社会生活”的愿景。

 

空间与家具色彩的统一  摄影:王子凌
学生可将颜色作为校园空间方向的指引  摄影:杨超英

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必须将对色彩的把控,贯穿整个设计与施工周期。该项目竣工数月后,就因色彩方面的创新设计和高完成度,于2018年获得了Architizer的A+奖“建筑+色彩”分项的评委奖。

 

 

“留白”

还有部分封闭的传统教室被保留了下来,改造为六个书院的活动空间。“书院”是北大附中特有的组织结构,由学生们自行运营管理。这几处空间是整个项目中我们改动最少的地方,通过学生们自主改造、发挥创意,最后变得各具特色。好的教育,一定要懂得“留白”的意义;设计或许也是如此。在教育建筑的设计当中,为使用者保留一些后续再创造的机会,不仅能激发师生合作创新的热情,也促使这些每天置身其间的年轻人,从身边的日常环境开始大胆实践。

 

有趣的是,我们在后期的回访中,发现学校师生们在使用中对空间的再布置过程中,也遵循了我们设计的用色原则,例如后来新添的家具、二维码等标识,都有意与楼层的色彩搭配,说明这个色彩系统确实被使用者识别、接受并沿用了下来。侧面反映出他们对设计的一种认可。


关于教育的一点思考

作为儿童活动及专业教育类设计的长期实践者,我们对此类设计逐渐积累了一点心得。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学习应提供给每一个学生全面的体验。这样的体验,不需要用说教的方式告诉学生未来的样子,而是赋予他们灵活适应未来不同可能性的能力。教育理念的不断改革,促使教育重心从“教师的权威化”到“学生的中心化”逐步转移,教育的各项措施,也需要围绕着学生而组织起来。

而与教学息息相关的空间设计乃至校园规划,更要为这样的动态转变提供基础。我们从研究北大附中现有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出发,思考总结与之相匹配的空间模式,并通过改造空间得以诠释。最终,不仅用“传统手法”翻新了陈旧破损的校舍与设施,实现更加现代化的校园;更“创新”地赋予校舍及各项设施以多样化的功能,使现有建筑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始终保持适用性,实现了校舍设施的长期价值。

 

校园剖面图  ©BIAD国际工作室/Crossboundaries

 

完整项目信息
地点:中国北京
客户: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项目类型:建筑/改造
面积:25916平方米

基地面积:25,916平方米
建筑占地面积:5,215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26,622 平方米
容积率:1.06
学生人数:1600人

使用功能:
教学楼:13,842平方米
艺术楼:2,243平方米
餐厅及辅助用房:1,578平方米
宿舍楼:8,959平方米,820人
设计周期:2015年6月—2016年7月
施工周期:2017年1月—2017年12月
完成时间:2017年12月
设计方:BIAD国际工作室/Crossboundaries,北京
合伙人:Binke Lenhardt(蓝冰可)、董灏
设计团队: 高旸、周业伦、Natalie Bennett、Andra Ciocoiu、Irene Solà、郝洪漪、崔雨柔、Tracey Loontjens、Aniruddha Mukherjee、Libny Pacheco、Sidonie Kade、 谈可斌、方若、于杨、Silvia Campi、王旭东
合作设计单位:BIAD第五建筑设计院,BIAD元景景观建筑规划工作室,北京建筑装饰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北京天一同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施工方: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摄影:王子凌、杨超英

 


 

版权声明:本文由BIAD国际工作室/Crossboundaries授权有方发布,禁止以有方编辑后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BIAD国际工作室Crossboundaries
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
项目
1
参与评论
最新评论

188****7194

3年前

冒昧问一下,咋留言哦,感觉好棒。门外汉,就想问下,中间线稿的那个动图,改造分析啥的,是用什么软件做的效果哇。。。0.0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