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2018IDA奖最佳居住建筑:长白山河谷林居 / 原地建筑

2018IDA奖最佳居住建筑:长白山河谷林居 / 原地建筑
编辑:易智丽(实习生);校对:陈妍 | 2018.06.08 17:20

5月22日,IDA(Inteatioanl Design Awards)国际设计奖在美国洛杉矶公布2018年获奖名单,原地建筑“森林守望者——长白山河谷林居”斩获金奖,成为IDA本年度从全球选出的两个最佳居住建筑之一。此外,在2008年,中国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设计团队凭其作品曾获得该奖项唯一的年度建筑师奖。

 

IDA设立于2007年,下设建筑、室内、产品、时尚和平面设计五大设计门类。其成立时间虽不长,但时至今年参赛作品已涵盖95个国家,3100件作品。IDA作为设计梦想家的理想宣传平台获得全球认可,它还为年轻设计师群体提供了多个平台的展示机会,比如出版和展览,让他们的作品得以被人们关注和欣赏。

 

以下呈现的是长白山河谷林居如何在城市扩张与保存自然中寻求平衡,也许你能找到它获得认可的缘由。

 

原地建筑

悬浮于溪流之上 3
悬浮于溪流之上的河谷林居  摄影:夏至

“在天空和树林永恒的宁静里,他重新找回了自我。”——爱默生

 

 

缘起

长白山脉是欧亚大陆东缘的最高山系,由多列断层山脉、盆地和谷地组成,因其主峰长白山和天池(一座巨型的休眠火山和火山口湖)闻名遐迩。亿万年以来,这个地区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地壳变迁,在气候变化、火山喷发和冰川运动的雕塑之后,造就了今天的景象。壮观的火山地貌,典型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种类繁多的野生动植物,分布广泛的矿泉、瀑布与河流,共同形成了这里神奇古朴的自然风光。 

 

众多河流发源于长白山脉,由天池流水汇聚而成的二道白河,就是中国七大水系之一—松花江的源头。项目所在地二道白河镇,地处长白山脚下,因二道白河穿过而得名,距长白山核心区35公里,素有“长白山第一镇”之称。这里既是进入长白山北坡的门户,现在也成为人类城市发展与自然交锋的前沿。从一个小村落向现代化城镇急剧发展的过程中,铲平再造的当代城市开发模式和钢筋混凝土建造技术齐头并进,对原有自然风貌形成碾压的态势。强硬扩张的城镇边界有如一道高墙,向外挤压着不断萎缩的自然生态,内部则迅速填充以石材广场和成片的混凝土楼房。

 

二道白河镇因旅游而快速发展,优异的自然环境仍是他们最大的优势与本钱。这里曾经森林密布,生态资源得天独厚,然而这些真的就不能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共存?

 

原地建筑希望通过这个项目的实践,探寻人类活动与自然之间共生共存的方法,以及城市与自然之间边界状态的不同可能性。

 

 

生长的风景

项目用地位于二道白河镇的南端,业主希望利用这块用地建设一片度假屋,用作东侧现有7层度假酒店楼的扩展。 场地自身就是城镇扩张边缘的一个典型样本,一条城市与自然对抗产生的清晰界线,从用地中生硬切过。界线一侧是原生态的森林河谷,二道白河从山林中蜿蜒而下;另一侧则是城市发展留下的巨大伤疤——一个关闭的民俗游乐园的废弃场地,自然环境遭到肆意破坏,荒芜一片,堆满建筑垃圾。

 

总平面图 副本
总平面图  ©原地建筑
previous condition IMG 0510
修复前的建筑场地  摄影:夏至

基于对大自然的尊重与敬畏之心,以及对二道白河镇上主流建设方式的逆反,原地建筑没有急于推动建设,而是以退为进确立了一个反向的目标——首先让森林生态恢复被城市发展破坏之前的完整状态,让城市建设用地回归自然森林属性。

 

场地修复前后对比动图  ©原地建筑

设计团队深入现场仔细勘测调研,查寻整个河谷森林生态体系的脉络,甄别每处地形地貌的状态与成因,水文地质构造,及河滩、山坡不同的生物植被群落。对处于原始状态的河谷、树林、地形地貌予以全面保护。对场地内每棵原生树木、露出地表的块石,逐一进行测量标记。对被民俗园建设破坏的部分进行生态修复,清除建筑垃圾,因循脉络恢复地形和雨水通路、疏通填塞的自然河沟、孕育植被种群,促进整个场地的生态再次发育,使被割裂出来的荒地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并引导广袤的原始河谷森林突破城市造就的壁垒,向城市内部方向延伸生长。

 

修复的森林与建筑群鸟瞰
修复的森林与建筑群鸟瞰  摄影:夏至


在风景中生长

自然生态的生长,也让建筑与风景的关系从对望转变为沉浸与拥抱。建筑如同在自然起伏的坡地上轻轻放置一组吸纳光与风景的采集器。除以少量局部轻触土地,每个建筑体量都轻盈漂浮于地面或河流之上,将对大地的惊扰减到最少。没有预设的固定形状,它们只是小心翼翼宛转避开每棵原生的树木,沿着树林的间隙,各自向着阳光、风景自由生长。

 

白山黑水之间的建筑群
白山黑水之间的建筑群  摄影:夏至
因循树林缝隙生长 1
因循树林缝隙生长  摄影:夏至
悬浮于溪流之上 2
悬浮于溪流之上  摄影:夏至
悬浮于林间的建筑体 3
悬浮于林间的建筑体  摄影:夏至

客厅朝向山峦高扬,餐厅突挑于林间,卧室俯瞰溪流,伸出的每个空间角落都是去独自感受自然的一处寂静窗口。内部无阻隔的流动空间设计,如同三维连通管道,把寻常居住活动,变成了不同方向的自然景观之间的游走穿行,顾盼之时,森林、河流、山脉,又或天空中洒下的阳光,交错眼前,不知不觉间光移景异,四季流转。

 

与森林对望的餐厅 3

与森林对望的餐厅 2
与森林对望的餐厅  摄影:夏至

光与风景的收纳 3

光与风景的收纳 6

光与风景的收纳 7
光与风景的收纳  摄影:夏至

由于各处原生环境的随机变化和建筑的因循生长,造就了丰富的差异性,每个建筑各不相同,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更是独一无二。譬如其中一栋的客厅悬浮溪流之上,俯瞰溪水从玻璃地板下潺潺流过,顺垂直旋梯拾级而下即可触摸溪水。而另一栋的入口,则需从一株高耸壮硕的老青杨和茂密桦树林之间的狭窄小道穿过才能到达。建筑群与环境在相互渗透的连续整体空间关系中,不断变换,互为风景。

 

蜿蜒于溪水边
蜿蜒于溪水边  摄影:夏至
悬浮于溪流之上 1
悬浮于溪流之上  摄影:夏至
光与风景的收纳 4
光与风景的收纳  摄影:夏至
光与风景的收纳 9
入口与林景  摄影:夏至

这本是一个有一定强度和密度的城镇开发项目,并非孤立于广袤自然的单栋房屋。交错生长的形态策略让建筑与自然相互拥抱,又相互掩映,人与人之间相互呼应却不相互干扰。正所谓“隐于野而不寂寞,隐于市而不喧嚣”。


“建筑并不伤害自然,建筑和自然相互拥抱。”


“建筑并不把人和自然隔离,建筑是通往自然的窗口。”

 

拥抱森林的建筑
拥抱森林的建筑  摄影:夏至
因循树林缝隙生长 2
因循树林缝隙生长  摄影:夏至

 

原生与共生

为了实现建筑与环境共生的目标,原地建筑采用了将当代技术、材料优势与当地技术、原生材料有机结合的共生建构方法。以高强度的钢结构作为整体骨骼框架,从而用最少量扎根土地的支柱实现建筑体量的悬浮。

 

钢结构在林间生长 1
钢结构在林间生长  摄影:夏至

外层以当地原生的火山块石垒砌砌体,作为抵御严酷气候的稳定围护,并增强了整体结构的防火性能。内层以松木包裹空间,在严寒的冬季给人以温暖柔和的呵护。中间层设置压型钢板和发泡保温填充层,增强防水保温,并把内外各层牢固结合在一起。在建筑形体生长的每一个端部,这种三明治式夹心复合墙体构造被切断暴露出来,揭示了单纯外部形象之内丰富的层次。

 

与森林对望的餐厅 4
与森林对望的餐厅  摄影:夏至
悬浮于林间的建筑体 4
悬浮于林间的建筑体  摄影:夏至
细部节点 副本
细部节点  ©原地建筑

钢材是可回收使用的环保材料,结构构件全部在工厂预制生产,把现场工作对自然的破坏减到最少。在树林间隙的各处空地里打入散布的点状钢柱基础,在场地中心设置集中的施工塔吊,后续其他工作都在空中进行。工人们踩着架空的钢梁上,在树叶间来回穿梭、安装作业,看着钢结构框架与树林交织在一起一点点生长起来,都体会到与过去经验完全不同的感受。

 

钢结构在林间生长 3
在场地中心设置集中的施工塔吊  摄影:夏至

原生火山块石被当地人称为“红土石”,经亿万年地质作用形成,因性质独特,长期以来只被磨碎用作廉价混凝土的替代掺料,原地建筑采用不经加工的原始石块块料直接垒砌,希望这些建筑吸收这片广阔土地天然的质朴与粗砺,经历风霜之后慢慢融入超越时间的地质形态中去。

 

拥抱森林的建筑 1

拥抱森林的建筑 2

与森林对望的餐厅 5
“红土石”融入质朴的自然环境  摄影:夏至

内部环境的景观设计都以修复场地原生森林生态为核心,舍弃城镇社区景观所用的手段。完全采用本地群落的树种植被,任由野花野草烂漫生长、树叶飘落堆积,只在人车通行必经之处撒以石子。社区朝向森林河谷的方向,没有围栏围墙,人们可以走到森林中去,野生动植物也可以自由地进入社区深处。这一带上游湍急河流的林地,据说是第三纪冰川期后残存下来的稀有鸟类——中华秋沙鸭的繁殖地之一,现在被人们称为“秋沙河谷”。在悬浮建筑之下的连续土地上,光、风、雨水自由穿过,植物蔓延生长,野生小动物自如穿行迁徙,秋沙鸭也可获得更多的安全遮蔽,成为它们繁衍的理想场所。

 

这里是城镇,也是森林。是属于人类的社区,更是属于野生植物、小动物、秋沙鸭的乐园。希望这里不再有对抗和壁垒,让没有边界的城市,和无边无际的自然,共同繁荣生长。

 

因循树林缝隙生长1
建筑因循树林缝隙生长  摄影:夏至
剖面图 副本
剖面图  ©原地建筑
A1一层平面图
A1一层平面图  ©原地建筑
A1二层平面图
A1二层平面图  ©原地建筑
A4一层平面图
A4一层平面图  ©原地建筑
A4二层平面图
A4二层平面图  ©原地建筑
立面图
立面图  ©原地建筑


项目:长白山河谷林居
地址:长白山池北二道白河镇
建筑设计:原地建筑
主持建筑师:李冀
设计团队:
建筑:李冀、张浩、刘洪燕、王树毓、王静、罗蕲、白迪、石岩
室内:李冀、廉辉
景观:李冀、叶强、陈思聪、梁小虎、赵雪、梅可嘉、白迪
工程设计配合:中国航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室内设计:原地建筑+北京嘉沐室内设计有限公司
业主:紫玉置地
设计时间:2014—2015
建造时间:2015—2017
摄影师:夏至

 


版权声明:长白山河谷林居图文资料由原地建筑授权发布,其余文字及编排版权归有方空间所有,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原地建筑
长白山河谷林居
项目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