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3日,结束了一年一度的一级注册建筑师(以下简称一注)考试,而此刻刚刚经历过这场考试的建筑界新老考生们,大家的心情都已经平静了吗?其实,像这样承载着众多专业人士梦想与付出的考试,在日本也同样存在,同样不轻松。
除了有无“注册”两个字之外,另一个不同点就是“师”与“士”了。在中文里,“师”既指教人的人,也指擅长某种技术的人。而在日文中,“士”字唯指持有某种资格证的人,这里便等同于“注册”二字,对于那些没有资格证的建筑界专业人士还有另一称呼:建筑家。所以在日本,不是所有的建筑家都是建筑士。而连接它们的唯一道路就是通过那场难上加难的一级建筑士(以下简称一级)的考试。
决定参加一级建筑士考试的日本考生们,在大学阶段就开始准备了。
不仅有一些必修科目在大学期间要修,还有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实习活动也必须参加。这些必修科目涵盖了建筑规划、建筑设计、建筑史、建筑材料、结构力学等9门科目,合计40学分。所对应的期末考试也会更难,改卷的教授绝不会留情。所以结构力学考试又挂科了怎么办,想起心中的理想,还是再修一遍吧。另一方面实习也毫不轻松,学生会利用周末或者暑期到某个事务所参加实习活动,第一次面对学校之外的考核。事务所的前辈会派给他们一些简单的工作,还会记录每次的实习内容和时间。而在中国的高校,还没有这样的规定。
到了研究生阶段,对实习的要求变得更为严格了。因为此时的实习既是学校要求的必修科目,更是直接与一级考试资格所要求的工作经验挂钩。加上大学时期所修的学分,当达到60学分时,一级考试所需的工作经验是2年;达到50学分时,一级考试所需要的工作经验是3年。如果想要早一点参加一级考试,那就只有抓紧时间多多实习了。而学士学历的累计学分是40学分,所以需要的工作经验是4年。
如果刚达到报考资格就去参加考试,那么也可以就具有建筑学学士或硕士学历的中日两国考生的年龄进行对比。硕士学历是18+4+2+2=26岁(日本的大学4年,研究生2年,实习2年),18+5+3+2=28岁(中国的大学5年,研究生3年,实习2年),学士学历则是18+4+4=26岁(日本的大学4年,实习4年),18+5+3=26岁(中国的大学5年,实习3年),并无太大的年龄差距。
从考试上来说,国内的一注与日本的一级相比,最大的不同莫过于考试周期了。
国内的一注考试周期是8年。只要在任何一个连续8年的时间段内通过全部科目,都可以算作一注考试通过。考取证件后,需要在3年以内注册方才有效,而且每一次的注册有效期限是2年,在注册有效的2年期间内完成继续教育培训,才可以延续注册。“继续教育”主要是学习国家和地方的建筑新规范和新标准。而日本,一级的考试周期是1年,上半年考专业知识,通过的考生下半年考快题设计,顺利的话一年就拿到一级资格证。只是在拿到证书后,每隔3年就要在日本建筑教育普及机构里完成一次继续教育培训,主要学习建筑法律和施工管理上更新的内容。就继续教育来说,日本和中国并无太大差异。
在日本考一级都考什么呢,他们的考试科目和我们的一样吗?
总体来看,日本的考试科目和中国并无太大的不同。但是即使除去快题设计,在一天内考试这么多的科目,对考生来说也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1年内考完可并不等于1次可以通过。一级考试的低合格率在日本建筑业界是十分出名的。最近5年来,一级的合格率一直在11%~18%之间浮动。但是如果按照一次通过来衡量中国的一注合格率的话,近五年来,一次过9科的通过率只有1.64%,一次过4科的通过率则是在12.78%。这样看来,我们的一注考试对考生的折磨程度更高些。
仅仅依靠个人力量准备复习资料就参加一级考试,在日本人眼中是不可行的,因此他们十分愿意花钱到辅导机构中去。其一是可以拿着珍贵的复习资料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其二则是可以和其他准备考试的同仁一起交流。更有不少考生未雨绸缪,刚刚走出大学校门就直奔这种辅导机构去学习。然而并不便宜,绝大多数辅导机构都需要一年超过1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5.8万)的学费。在这方面,中国的辅导机构相比起来要人性化很多。辅导机构的授课形式多种多样,学费上差异也很大。现在较受大家欢迎的视频授课在价格上也只是4位数而已。
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成为一级建筑士了。这对工作和收入会带来什么不同呢?
工作上,一级建筑士作为最高级别的资格证,拥有了它,就可以进行更高难度的建筑设计工作了。比如场地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以上的2层建筑,或是高度超过13米的木造建筑等等。收入上,一级建筑士的平均年收入是644万日元(约合人民币36.9万),平均月收入是42万日元(约合人民币2.4万),与日本其他需要使用最高资格证工作的30个行业相比,排名第8,算是很可观的收入。而中国的一注在建筑设计的具体工作上虽然没有明确的限制,但是只有具有一级注册建筑师的资格证,才能够成立独立事务所。在收入上嘛,由地域和工作年限的不同所带来的差异依然存在。
中国的一级注册建筑师和日本的一级建筑士,你觉得哪个更不容易呢?
版权声明:本文文字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来自网络。如需转载,请与有方新媒体中心取得联系。
上一篇:雷宅:工匠建筑学与数字乡村 / 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
下一篇:打造令人动心的生活方式:COLORFULL 昱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