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错过了深双建筑评论工作坊讲座?这里可以补上一课

错过了深双建筑评论工作坊讲座?这里可以补上一课
林楚杰 | 2017.12.25 10:00

导语:2017“深双”的一系列活动中,UABB学堂“建筑评论工作坊”算是一个另类。同一主题,连续4天,4位导师,4场讲座,1场主策展人答疑,以及最后一晚4个小时的讨论会,这一系列“严肃”的活动日前结束。

因为没在现场而错过了系列讲座?不怕,你还可以从有方君下述的整理中补上一课——

 

建筑评论工作坊回顾1

建筑评论工作坊回顾2

 

以“展览的观法”为主题,本届建筑评论工作坊在对“深双”选址于城中村作出回应的同时,让主体回归到展览,意在让学员们选择以展览场地、内容或展览运作机制、展览与社会公众的关系等不同议题为线索,重新梳理双年展,最终提出独特的观展视角和路线。

 

在连续4天的公开讲座及讨论中,工作坊邀请到史建、王璜生、朱涛、唐克扬等4位著名学者、策展人、建筑评论家,进行现场授课指导。

 

 

史建:展览与评论的关系

建筑评论工作坊回顾3

建筑评论工作坊回顾4
史建讲座现场

在建筑评论工作坊的第一场讲座《展览与评论的观/读》里,史建表示,身处这个多元的时代,评论家与策展人的界限已经模糊。在很大程度上,展览可以是评论的多重展开,评论也可以是展览的文本化重构。之于当代,展览与评论,两者是什么样的一种关系?

 

在“新观察”建筑评论栏目/文集的呈现上,史建采用了评论记述展览的方式。在上海进行的“久违的现代:冯纪忠、王大闳建筑文献展”,最终实现了先有展评的展览,而在深双的第一届建筑评论工作坊中,也是利用评论对“深双”及双年展机制进行思考。在首届“中国设计大展·空间设计”里,展览团队在北京、上海、深圳、台湾、香港、西安、南京、成都、天津等地进行“普查”,最终组织了130多件作品参展,透过评论的视角,利用展览评论设计。两年前的“深双十年五届观念影像展”,则是利用磨机楼展陈的、贯通三层的展览空间,利用多重影像构建“深双”反思空间,以展览表达观念。

 

 

王璜生:策展与观展

建筑评论工作坊回顾5

建筑评论工作坊回顾6
王璜生讲座现场

在第二场讲座《策展与观展:关于展览的实践思考与视觉经验》里,王璜生从他20多年的美术馆馆长、策展人及展览观察者的身份及经验出发,阐述了策展与观展的关系。

 

在策展方面,当代展览与当代艺术,正在挑战传统艺术专制式的展览方式,激发公众开放的思考和参与。在2013年时,王璜生策划了“芳草长亭:李叔同油画珍品研究展”。从在中央美院仓库里重新发现了遗失多年的《半裸女像》开始,相关人员对其进行了包括文献考证、技术检测等一系列过程研究,排除了它作为临摹品的可能。策展团队围绕着这样的考证过程,完成了最终的展览,使得观者在观赏画作时,可以了解整个考证研究的过程。

 

在观展方面,有着三个主要的面向:体验、解读以及对话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讲,美术馆和展览为人们提供新的体验和经验,以改变人们常规和惯性的想法,而人们在美术馆中参与式的体验艺术,形成自己的一种认知和经验。至于解读,存在着正读正解、误读误解、反读反解的不同读法。对话有多种方式,与作品中眼光、思想、精神的对话,可以产生很多的思考和感悟。

 

 

朱涛:批评何为?

建筑评论工作坊回顾7

建筑评论工作坊回顾8
朱涛讲座现场

第三场讲座《在一个贫乏的时代,批评何为》,将关注点聚焦于探讨批评本身。朱涛认为,批判性思考是观看的内在条件。当代的人们看似越来越自由地表达,但批判性的思考在日渐地缺乏,无论是广义上的现代人或狭义上的建筑专业人士。在道理和伦理层面上,很多人只是本能地下定论,缺乏理性的推导过程,而一个真正有批评意识的知识分子,应该有从危机到危机的意识。意大利的建筑史家曼弗里德·塔夫里提在《建筑与乌托邦——设计与资本主义发展》对意识形态的批判,置于中国当下的城市建筑语境,依然非常深刻。此外,形式批评也同样需要批判性的思考,建筑批评家科林·罗做的即是形式主义批评。而肯尼斯·弗兰普敦做的事情是努力地在社会批评和形式之间建立一种关系,这点从他的《现代建筑: 一部批判的历史》中可以窥得一斑。

 

批判性思想日渐贫乏的网络时代,搜索引擎日益成为商业主义和意识形态教条的控制工具,而人们为了维持供求社交网络,需要把毕生精力花在互相点赞之上,网终的发表界面越来越鼓励短平快的话语垃圾,有深度的分析、讨论越来越难生产和传播,我们要“抵制无处不在的威胁:在一个媒体化的时代,不要滑入一种智识的梦游”。

 

 

刘晓都答疑

建筑评论工作坊回顾9

建筑评论工作坊回顾10
主策展人刘晓都的答疑现场

 

 

在第三场讲座尾声之时,本届深双主策展人之一的刘晓都来到讲座现场,解答现场提出的关于“深双”、城中村的一系列疑问。在刘晓都看来,很多人只是就建筑问题讨论建筑,而事实上深双是一个城市事件,面向的是社会和人的生活,需要有人去关注社会、关注城市。深双,是由一系列偶然的巧合达成的事情,正如历史就是一系列偶然的关键人物和事件而组成。

 

 

唐克扬:眼睛是自由的吗?

 

建筑评论工作坊回顾11

建筑评论工作坊回顾12
唐克扬讲座现场

在最后的一场讲座《眼睛是自由的吗?——观看之道和展览之道》里,唐克扬以芝加哥大学艺术学院门口上的话“艺术不过是一种观看之道”点题,阐述在展览之中,空间给予了观看某种貌似先在的限定,而观看同时也在挑战着空间的可能性。正如书籍《观看之道》所言,我们会用“Yes, I see”这样一个描述“看到”的词语去描述自己理解的文本。“看到”在当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我们需要去进行反思分析,比如密斯在柏林国家美术馆新馆的室内效果图的绘制与处理。随着“异置:关于语境、收藏热、概念热、事件空间、集体-收藏、上山下乡、搭建展览、讲故事、空间艺术、艺术空间”等10个话题的展开,唐克扬阐述了观看之道和展览之道。

 

 

讨论会:更多有趣的观法

建筑评论工作坊回顾13
讨论会现场

四场讲座结束后的写作选题讨论会上,朱涛表示,这次的主题“展览的观法”具体和中性,鼓励学员更多样化地发展自己的思路,最终提出鲜活的、生动的、个人化的、独特的解读本次双年展的方式。让读者发现“原来还可以这样读双年展”,就已经是很有启发的事情了;而今年的“深双”有着诸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更是提供了非常多的有趣的观法。

 

“城中村的定义是什么?”“人们为什么不喜欢士绅化”“深双与城中村的关系”等等,众多话题的展开讨论,学员们一步步拨开前几天观展时产生的迷雾,为接下来的评论写作拓展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在如何“观”的问题上,朱涛举例说明,20世纪“情境主义”(Situationist Inteational )的成员们,会在深夜喝到微醺之时,以放松的姿态,摇摇晃晃地在城市里自由走出一条“路线”,并在记忆尚存之时绘制出路线地图。评论工作坊的学员们,或许可以选择暴走的方式,从早走到晚走通宵,说不定就能得到一套有趣的深双展览观法了。史建亦提出建议,可以在清晨六点的南头,观察南头古城日常生活的另一面,说不定会对观展带来别样的变化。意犹未尽的学员们,尽管脸上写满倦意,约好在次日天亮时——非游客时间——再次前往南头古城深入走访。

 

非建筑评论工作坊学员的我们,或许也可从中得到启发,前往深双展览现场,以不同的角度开展更多有趣的双年展观法。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空间所有,欢迎转发,禁止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2017深双
建筑评论工作坊
资讯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