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17“深双”的一系列活动中,UABB学堂“建筑评论工作坊”算是一个另类。同一主题,连续4天,4位导师,4场讲座,1场主策展人答疑,以及最后一晚4个小时的讨论会,这一系列“严肃”的活动日前结束。
因为没在现场而错过了系列讲座?不怕,你还可以从有方君下述的整理中补上一课——
以“展览的观法”为主题,本届建筑评论工作坊在对“深双”选址于城中村作出回应的同时,让主体回归到展览,意在让学员们选择以展览场地、内容或展览运作机制、展览与社会公众的关系等不同议题为线索,重新梳理双年展,最终提出独特的观展视角和路线。
在连续4天的公开讲座及讨论中,工作坊邀请到史建、王璜生、朱涛、唐克扬等4位著名学者、策展人、建筑评论家,进行现场授课指导。
在建筑评论工作坊的第一场讲座《展览与评论的观/读》里,史建表示,身处这个多元的时代,评论家与策展人的界限已经模糊。在很大程度上,展览可以是评论的多重展开,评论也可以是展览的文本化重构。之于当代,展览与评论,两者是什么样的一种关系?
在“新观察”建筑评论栏目/文集的呈现上,史建采用了评论记述展览的方式。在上海进行的“久违的现代:冯纪忠、王大闳建筑文献展”,最终实现了先有展评的展览,而在深双的第一届建筑评论工作坊中,也是利用评论对“深双”及双年展机制进行思考。在首届“中国设计大展·空间设计”里,展览团队在北京、上海、深圳、台湾、香港、西安、南京、成都、天津等地进行“普查”,最终组织了130多件作品参展,透过评论的视角,利用展览评论设计。两年前的“深双十年五届观念影像展”,则是利用磨机楼展陈的、贯通三层的展览空间,利用多重影像构建“深双”反思空间,以展览表达观念。
在第二场讲座《策展与观展:关于展览的实践思考与视觉经验》里,王璜生从他20多年的美术馆馆长、策展人及展览观察者的身份及经验出发,阐述了策展与观展的关系。
在策展方面,当代展览与当代艺术,正在挑战传统艺术专制式的展览方式,激发公众开放的思考和参与。在2013年时,王璜生策划了“芳草长亭:李叔同油画珍品研究展”。从在中央美院仓库里重新发现了遗失多年的《半裸女像》开始,相关人员对其进行了包括文献考证、技术检测等一系列过程研究,排除了它作为临摹品的可能。策展团队围绕着这样的考证过程,完成了最终的展览,使得观者在观赏画作时,可以了解整个考证研究的过程。
在观展方面,有着三个主要的面向:体验、解读以及对话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讲,美术馆和展览为人们提供新的体验和经验,以改变人们常规和惯性的想法,而人们在美术馆中参与式的体验艺术,形成自己的一种认知和经验。至于解读,存在着正读正解、误读误解、反读反解的不同读法。对话有多种方式,与作品中眼光、思想、精神的对话,可以产生很多的思考和感悟。
第三场讲座《在一个贫乏的时代,批评何为》,将关注点聚焦于探讨批评本身。朱涛认为,批判性思考是观看的内在条件。当代的人们看似越来越自由地表达,但批判性的思考在日渐地缺乏,无论是广义上的现代人或狭义上的建筑专业人士。在道理和伦理层面上,很多人只是本能地下定论,缺乏理性的推导过程,而一个真正有批评意识的知识分子,应该有从危机到危机的意识。意大利的建筑史家曼弗里德·塔夫里提在《建筑与乌托邦——设计与资本主义发展》对意识形态的批判,置于中国当下的城市建筑语境,依然非常深刻。此外,形式批评也同样需要批判性的思考,建筑批评家科林·罗做的即是形式主义批评。而肯尼斯·弗兰普敦做的事情是努力地在社会批评和形式之间建立一种关系,这点从他的《现代建筑: 一部批判的历史》中可以窥得一斑。
批判性思想日渐贫乏的网络时代,搜索引擎日益成为商业主义和意识形态教条的控制工具,而人们为了维持供求社交网络,需要把毕生精力花在互相点赞之上,网终的发表界面越来越鼓励短平快的话语垃圾,有深度的分析、讨论越来越难生产和传播,我们要“抵制无处不在的威胁:在一个媒体化的时代,不要滑入一种智识的梦游”。
在第三场讲座尾声之时,本届深双主策展人之一的刘晓都来到讲座现场,解答现场提出的关于“深双”、城中村的一系列疑问。在刘晓都看来,很多人只是就建筑问题讨论建筑,而事实上深双是一个城市事件,面向的是社会和人的生活,需要有人去关注社会、关注城市。深双,是由一系列偶然的巧合达成的事情,正如历史就是一系列偶然的关键人物和事件而组成。
唐克扬:眼睛是自由的吗?
在最后的一场讲座《眼睛是自由的吗?——观看之道和展览之道》里,唐克扬以芝加哥大学艺术学院门口上的话“艺术不过是一种观看之道”点题,阐述在展览之中,空间给予了观看某种貌似先在的限定,而观看同时也在挑战着空间的可能性。正如书籍《观看之道》所言,我们会用“Yes, I see”这样一个描述“看到”的词语去描述自己理解的文本。“看到”在当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我们需要去进行反思分析,比如密斯在柏林国家美术馆新馆的室内效果图的绘制与处理。随着“异置:关于语境、收藏热、概念热、事件空间、集体-收藏、上山下乡、搭建展览、讲故事、空间艺术、艺术空间”等10个话题的展开,唐克扬阐述了观看之道和展览之道。
四场讲座结束后的写作选题讨论会上,朱涛表示,这次的主题“展览的观法”具体和中性,鼓励学员更多样化地发展自己的思路,最终提出鲜活的、生动的、个人化的、独特的解读本次双年展的方式。让读者发现“原来还可以这样读双年展”,就已经是很有启发的事情了;而今年的“深双”有着诸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更是提供了非常多的有趣的观法。
“城中村的定义是什么?”“人们为什么不喜欢士绅化”“深双与城中村的关系”等等,众多话题的展开讨论,学员们一步步拨开前几天观展时产生的迷雾,为接下来的评论写作拓展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在如何“观”的问题上,朱涛举例说明,20世纪“情境主义”(Situationist Inteational )的成员们,会在深夜喝到微醺之时,以放松的姿态,摇摇晃晃地在城市里自由走出一条“路线”,并在记忆尚存之时绘制出路线地图。评论工作坊的学员们,或许可以选择暴走的方式,从早走到晚走通宵,说不定就能得到一套有趣的深双展览观法了。史建亦提出建议,可以在清晨六点的南头,观察南头古城日常生活的另一面,说不定会对观展带来别样的变化。意犹未尽的学员们,尽管脸上写满倦意,约好在次日天亮时——非游客时间——再次前往南头古城深入走访。
非建筑评论工作坊学员的我们,或许也可从中得到启发,前往深双展览现场,以不同的角度开展更多有趣的双年展观法。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空间所有,欢迎转发,禁止转载。
上一篇:2017年建筑旅行中最受欢迎的10个房子
下一篇:南京秣陵九车间:与城市互动的开放空间 / 拓瑞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