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4日至5日,2017年建筑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院长系主任大会、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在深圳大学举行。在1天半的时间内,共有来自海内外的200多所院校和专业机构,近千名建筑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参加,总报告数量达45场。
本次研讨会以“多元”与“开放”为主题,本次研讨会上,对多元化建筑教育模式探索、开放式建筑教育国际视野、宏观性新型城市化与城市设计、前瞻性建筑教育与新兴建筑技术以及创新型建筑教学课程等多个分议题深入讨论。
研讨会主会场选择在深圳大学演会中心,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批绿色建筑之一。深圳大学演会中心由1983年来到深圳大学建筑系任教的原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梁鸿文设计,是一座体现南方气候特色的半开放演会空间,与大会的“多元与开放”主题呼应。
开幕式上,深圳大学副校长黎军,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特聘教授孟建民,以及住建部人事司处长何志方分别致辞。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王建国,在研讨会开始前,做了年度总结报告。在王建国看来,中国建筑教育未来发展面临着学科内部与学科外部的双层挑战,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对建筑设计和建造过程产生巨大的影响;而未来社会充满了不确定性,知识的“宽度”在未来可能比“深度”会更加重要。
王建国指出,不同院系探索自身教学特色的尝试,非常值得鼓励,但不能简单地把从特色仅仅看成是地域性或者实验性,建筑有很多的维度,只要强调其中的一个或者两个,深入地探索研究,就可能成为特点,不宜把教学的各方面内容做得过于平衡。多元化的发展应当包括多极、多流派,应当包容边缘的和个性化的教学探索。
4日上午9:30,大会主题报告随即开始。在主题报告中,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仲德崑,首先分享了《深大实践:建筑教育的学科与教学体系构建探索》。他在报告中表示,近年来,深圳大学已构建起以城市空间信息协同的“三位一体”人居环境科学框架下的学科群,开展“一横多纵”的体系探索:针对1-2年级,建成“泛设计”通识教学的横向基础平台;针对3-5年级,以纵向导师组为主导,不同年级学生参与同一设计的纵向贯通平台。此外,深圳大学在课程上也进行了创新的探索,展开了以视觉创意设计为导向的美术课程改革、基于乡建实验的在地建筑教育,以及多维度的联合教学。
随后,日本建筑学会会长古谷诚章、美国南加州建筑学院教授Michael Rotondi、中国台湾建筑学会理事长郑政利、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崔彤、都市实践建筑师刘晓都、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顾大庆分别做了主题报告;东南大学教授张宏、香港大学教授贾倍思、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邵郁分别作了学术研讨会主旨报告。
5日上午,大会分论坛在深圳大学科技楼的1-3号报告厅里进行。围绕“多元化的建筑教育模式探索” “开放式的建筑教育国际视野” “宏观性的新型城市化与城市设计” “前瞻性的建筑教育与新兴建筑技术”以及“创新型的建筑教学课程改革”等议题,展开了30余场汇报讨论。分论坛结束后,大会在科技楼1号报告厅举行了闭幕式。明年,大会将由华南理工大学承办。
顾大庆:建筑学入门,入的是哪个门?
虽然一般的观点认为,学生必须先学习与建筑设计相关的绘图等技能,然后才能进入“设计”的学习;但顾大庆认为,建筑设计的基础训练应该从“设计”入门,将“设计”过程“练习化”。设计过程的“练习化”,是将复杂的设计过程化解为一系列明确界定的和适应特定学习阶段的学习,这种训练的好处是学生在一个“设计”的环境中学习相关的绘画和模型技能,而不会产生“绘图即设计”或“造型即设计”的错误认识。
放弃传统的绘图等技能的入门,在香港中文大学第一学期的建筑设计课程中,顾大庆将空间、人、建造、场地的训练,循序渐进地植入到“亭、室、厅、园”的四个设计训练里。
在第一个作业“亭”里,需要学生将一块板切入五片,按规定好的连接方式做成一个亭子模型,根据模型画出平立剖面的过程中教授制图,最终在拍透视图的过程中训练拍照;
在第二个作业“室”里,学生需将3米×6米的体块切割成框架模型并制作抽象模型,围合出内与外,将训练上升到造型方面的学习,要求学生画出室内透视图,并在制图的过程中普及层高、墙厚等知识;
在第三个作业“厅”里,用棍子搭接出建造体系,不只是绘制1:20的剖面,如何在1:20的模型中拍出有空间感的照片,也是成为这个作业的训练要求之一;
而在最后一个作业“园”里,学生需要把前三个作业组合起来,学习如何在一片场地上布置总平面的关系。
在随后的采访中,顾大庆提及,在第一学期里,与设计课程并行的还有《图形与视觉研究》的课程,以训练学生的画法几何、线条、色彩等形式的能力;在另一门课程《建筑学的基础问题》里,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将设计过程“练习化”的方法,在顾大庆看来,同样适用、甚至更适用于学制更长的大陆建筑院校。
饶小军:美术之于建筑,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视觉实验:建筑学专业美术教学的改革》中,深圳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饶小军,分享了去年伊始,深大开展的建筑学专业美术教学改革,探究美术之于建筑,在建筑学的基础教学中究竟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
相比于大多数人认为美术教学仅仅是基础技能训练,饶小军认为,老师的责任不是教会学生某种绘画技巧,而是要激发出学生自我的内在的精神驱动力,一种基于视觉创意想象的思维方式。不应该把美术教育仅仅看作是建筑学的辅助课程,它应是独立于各门专业设计课程之外的人文教育基础课程。在深大建院,美术课已经成为与建筑设计课程并行、而且具有同等重要性的课程。
在视觉实验课程中,饶小军设计了抽象自然、抽象人物、抽象材料的教案,学生需要通过主题题材的采集、图像形式化的处理和绘画语言的表达等步骤,完成一个视觉创意的完整训练。此外,对具体的教学课时进改变了原有设计课和美术课平行上课的模式,调整为集中上课的前后串联模式——六周的美术训练,既而是十一周的设计训练,使得学生有相对集中和连续的时间进行绘画和设计。
当问及学生在美术方面零基础的能力会不会在课程中形成一定的挑战时,饶小军表示,正是因为“零基础”,学生们不需要被美术的各种条条框框束缚,反则可以释放天性,更加自发地、直接地投入到视觉实验课程之中,去观察去收集,而不需要像美术专业背景的学生那样,需要修正他们先前固化的美术观念。在学生相对欠缺的美术表达技法方面,会有专业的老师介入与指导。最后作业完成后,学院安排集中展览,培养学生的作品意识。在饶小军看来,视觉实验课程开展以来,学生的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并将这种热情带入到后续的设计训练之中,起到了良性发展的效应。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空间所有。
上一篇:竹里:数字人文时代的乡村预制产业化实践/创盟国际
下一篇:望京SOHO泰拳馆,以拱回应城市界面/BW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