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8月的日本,没有想象中那么热,在山间行走的时候,还可能需要披上一件薄薄的外衣。已经走到第15期的“日本现当代建筑寻踪”考察,正是在这个散发着浓浓绿意的季节里,走进东瀛。
团员纷纷表示,此次日本之行最大的感受是看到日本现当代建筑的多元,看到日本建筑师在空间营造、材料、细节构造方面的追求,每一位建筑师都有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方式。在日本,现代与传统并存,机械生产与手工制造同在。“行走中的建筑学”采访了本次行程的有方领队赵晓旭,更细致地为你呈现出一个传统与现代建筑交汇的旅行现场。
行走:去岐阜媒体中心(市立图书馆)探访时发生了什么好玩的故事?
赵晓旭:不同于以往的常规体验,在岐阜市立图书馆,我们仿佛沉浸在建筑师编织的轻柔梦境里,小心翼翼地观看着,感受着。
早晨8点出发,经过两个半小时的车程,身心尚在苏醒中,我们便抵达了岐阜市立图书馆。沿着宽阔的步道,我们逐步靠近这个外表低调却又独立于周边环境的建筑物。从底楼乘坐扶手电梯至二层的图书空间时,嗅觉先于视觉,首先触碰了弥漫在整个空间里木的气味,身心顿时苏醒,观看的眼睛也变得虔诚起来。
波浪一样的木屋顶让人联想起金华山连绵的山脉,空间的划分无需通过厚重的墙壁来实现,布制大华盖在调节自然换气、引入自然光的同时,巧妙地限定了空间,在建筑里能够感受到空气流动的空间是非常舒适的。
在连绵的木屋顶下,有孩子欢乐嬉戏,老人闭目凝思,学生专心自习,每个人似乎都能找到适宜的家具,沉浸在各自的世界里。作为外来者的我们放慢了脚步,有的收起了快门会发声的相机,生怕划破这轻柔的梦境。
行走:谷口吉生的几个作品里,现场感受最好的是哪一个?
赵晓旭:这次旅行我们看了谷口吉生的3个作品:京都国立博物馆平成知新馆、铃木大拙馆和法隆寺宝物馆。其中,平成知新馆和法隆寺宝物馆的建筑语言和材料运用较为相似,从物料的分隔与拼缝到展示橱窗、照明、各类标识的设计,一如既往地展现了建筑师对材料细部和构造的精准把控。钢、玻璃、水面在参观的3个作品中均有所运用,钢与玻璃营造了空间的透明、轻盈,呈现出一种克制的优雅,而水面则增添几分灵动与意境。
这几个作品的现场感受都挺好,可从远处观望,亦可聚焦细部凝视,就个人而言,铃木大拙馆的宁静与禅意更让我感受深刻。
行走:北斋美术馆的看点在哪里?
赵晓旭:大概是美术馆在环境中呈现的姿态吧。银色的立面材质,三角形切割的洞口,在环境中显得突出,却不突兀。
行走:竹中大工道具馆的内部结构震撼吗?
赵晓旭:可能用震撼一词来形容不太适合,竹中大工道具馆的尺度不大,却处处精致。我们参观时,恰逢音乐会彩排,以延展的木屋顶和四周苍翠的绿意作为背景,这画面倒是颇为震撼。
馆内主要展示了木造建筑使用的工具、日本传统木造建筑的组件,还有可以亲手触摸的原尺寸大小的复原模型,是一个可以通过五官来体验的博物馆。大家都兴致勃勃地玩起孔明锁式的榫卯构造,透过玻璃窗,我们也看到了正在使用中的木工作坊。
行走:大家对白川乡的评价如何?
赵晓旭:来到白川乡,仿佛进入了宫崎骏的世界,山边丛林的深处似乎会有龙猫出没。合掌造住宅分布在水稻田间,成聚落,宁静的村庄泛着清凉,夏日里奔走旅行的疲劳亦在此得到缓解。
合掌造是日本传统住宅样式之一,以铺设茅草的大屋顶为显著特征,每30-40年更换一次,这一次我们有幸遇见了更换屋顶茅草的施工过程。
行走:去东京和京都感受有何不同?
赵晓旭:一个是充斥着复杂与混沌的现代国际大都会,一个是蕴藏千年历史的古都,抛开这些固有的认识,我们对这两座城市的感知均以夜游的方式开始。
巴士在前往京都酒店的路上,夜幕降临,车窗外的房屋矮矮的、旧旧的,街边的路灯稀疏,古都在昏暗的氛围里更散发着迟暮的蕴味。这里仍然保持着棋盘式的布局方式,横平竖直,在其中任意游走也不会迷路。卸下行李,我们便开始京都夜游之旅,一路并行前往四条通的花见小路,寻找心仪的小酒馆。
抵达东京时的感受尤为不同,巴士辗转在高架路间,两旁高楼密布,红绿灯频繁,人群熙来攘往。听导游介绍说,东京是穿西装最多的城市。在东京大仓酒店入住后,大家又开始了各自探索之旅。有人尝试高峰期时拥挤的东京地铁,有人在表参道的时装店前流连,有的则去到涩谷“探险”,而最终多数人则不约而同来到代官山茑屋书店。大都市为不愿入睡的人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去处,或在此重生,或就此迷失。
行走:去横滨码头哪个时间段最好?
赵晓旭:抵达横滨码头时大致是下午两点半,那天多云,没有强烈的阳光,我们吹着海风,在码头上漫步很是惬意。据老师讲解,横滨码头在20多年前依靠电脑设计而成,轰动一时,波浪一样的曲线造型,将地面、墙壁、天花全部连续成为了同一个部分。其线条和形式颇具张力和未来感,可能在特别的光线下会更增添奇异的感觉,我会期待在黎明日出或黄昏日落时来到这里。
行走:兼六园与无邻庵的园林有什么异同?
赵晓旭:从体验上来讲,在这两个园林里身体感受到的尺度尤为不同。兼六园里的视野更加开阔,其布景的方式有西方园林的特征;无邻庵则更为私密、幽暗,身心在此均有不同维度上的延展。参观无邻庵时,我们先要低头穿过入口低矮的门,经过小径、溪水来到屋檐下,身体遮蔽在阴翳里,视线则水平向庭院延伸,这里的每一处材料与细节都蕴藏着自然。
行走:在几个美术馆中最推荐哪一个?
赵晓旭:最推荐的是轻井泽千住博美术馆,其展品的气质、展览的调性与整个空间设计融为一体,轻盈、自然、灵动。回想起来,我们在这里所经历的观看体验也最为特别。
经过较长时间的山路,抵达时,千住博美术馆在移动的迷雾里隐隐浮现,空气泛着凉意。大家的印象都颇为深刻,在此借用一位团友的文字来表达我们当时的体验与感受。
“从高山到长野下了一天的雨,抵达千住博美术馆时遇见大雾。刚一下车,一阵雾气迎面袭来,格外惊喜。老师说他来了好几回,也从没遇见过整个美术馆像漂移在雾里的情景,想必是因为我们的到来(此时体感温度为18-20摄氏度)。
建筑隐藏在茂密的植物中,原本就看不到建筑的立面,如今倒好,大雾弥漫,连同花草树木都像虚幻般若隐若现,更应了建筑者心思了。凉风习送,云雾缭绕、撩动……忘了自己身于何处,今又是何年何月?不酒自醉,也就只有自然才能给予的能量了。
进入馆内,各个空间来回穿梭,尊重原始坡地建造,没有台阶,自然悠缓,这是对自然的敬畏。视线可以通过植物的中庭到达天空,像漫步于森林里,空旷,幽静……与每一幅作品对话——“Water fall”映入眼帘,四季轮回,昼夜交替,神灵通透,宇宙的声响……顿感喉间哽涩,泪水满溢眼眶,我相信这是我和宇宙的言语,用身心感受着丰富的自然,至今未醒……”
——杨小贞
行走:所有项目里,你认为最不虚此行的是?
赵晓旭:我认为是岐阜市立图书馆和轻井泽千住博美术馆。不同于以往的体验,走进这两个建筑仿佛进入两个不同的梦境世界,连空气也变得不同起来。材料、空间、家具、环境均融为一体,不可分割,难以解构。
如果说艺术是一种巫术,艺术家懂魔法,那么这两个建筑作品亦具有其巫性。漫步其中,早已忘却外面的世界,不作过多的思考与分析,只剩浑然一体的感知与体验,人回归原始的本真状态。建筑不止是对身体的庇护,亦是心灵的栖居。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行走中的建筑学所有,禁止转载。
上一篇:U-CUBE南西创想共享办公空间 / 阔合CROX
下一篇:庭院与街道:作为城市骨架的伊斯法罕巴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