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玉点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东庄-西域建筑馆位于距乌鲁木齐市30多公里南山的托里乡,这里之前是六十多年前盖的荒芜粮店。为了保护草木不受损害,建筑在原有基地上搭建,坐北望城、朝南近山。远远望去像是山上滚下来一块灰白石头,既不碍眼也不张狂,安妥而立于蓝天烈日、沙漠戈壁、亚欧腹地的旷瀚地域,全然没有城市建筑的炫丽、秩序与教化。
亘古以来,以天地山水为底图设计建筑,是永恒的探索。山里下来的河沟两侧是哈萨克族牧民世代冬暖夏凉的“转场窝子”,建筑馆被动地亲贴着草地,牛羊时不时地“闯入”院内,转一圈纳会凉。老乡们走累了、孩子们放学了也会在此休憩、嬉闹一会儿,村里的人叫它“洋毡房”。
厚墙、小窗抵抗着烈日辐射和冬季严寒,水泥、沙子、不得不用的钢筋和尽可能少用的玻璃,构成了整个建筑,既是对生态的保护也是对资源的尊重。用传统技术空心墙、干打垒、土坯、石块砌筑的原理和方法来构筑牢靠、简单、实用的建筑。关注材料本身的肌理来展现表皮、非既定的空间,形成具有整体“自然信息”的完成度,尊重数据框架生态循环体系的设计,体现出当地生活的多样性、随意性、模糊性,并赋予其自由、自在、自生的动力。
东庄是个“透明体”,内部含糊楼层概念,具有不确定的多种与多重适用的可能性,空间组织上下左右互通互联,并与自然环境形成顺风雪、挡风雪的形体流线以及采光、通风的有机利用,与外部空间“凹凸”镶嵌的契合,按需凿琢挖出来原有的和“创造”的空间并被劳作者使用,一个“和”与“器”的理念成为环境的建筑。
他们的设计遵守:
1. 结实,足以防御暴风骤雨、抗沙尘遮挡紫外线和耐久;
2. 建筑不是财富和技巧试验的场所,贫困地区更是如此,取用当地材料、民间工艺、适用技术;
3. 漂亮不是美,即便是美也与时尚常常擦肩而过。顺眼顺心、适应性强、一能多用就是好建筑,耐久性就是历史性就是标志性就是乡土;
4. 沙漠腹地的房子归顺自然、自生自灭便是安好;
5. 灯不是光,靠投入产出的东西依赖太多,太阳和月亮才是真正的灿烂和可靠;
6. 空间内外同质性,流动与凝滞互为因果,空间本来就存在着。
墙与地的砖花是23位阿图什乡下小伙子们和设计师一起砌筑完成的,并将自己的名字刻在屋顶与蓝天白云相接的那“五星”红砖上,劳动者不仅光荣还伟大。北面风大墙身密实,东边小河、小寺、小山好看便开了敞口露出蓝天白云,南向青山绿树、牧家炊烟、阳光灿烂、水壶灌满、惠风和畅,直梯露些格架、做一内院喝奶茶、晒太阳想来不错。
西侧斜阳透果树、小溪静流淌、路人把家归,甚是温馨。打开屋顶穹壳但见星星月亮洒落房中,细听燕儿呢喃,看天地一片。西北角先前有许多燕窝,故利用楼梯、水箱间之上,特意为燕儿回归种下花草做了南向敞开的“鸟巢”。施工前将老粮店院内二三十棵苹果、沙枣、榆树腾挪到村小学广场的东南角,主体完成后“哪来哪去”算是落叶归根的乡愁。
非既定的思维和设计,是通过几十年来对西域建筑的设计悟出来的道理。在这里,仅执守工匠精神,远远不够,应加上对当地自然空间的尊重和自觉。非既定可以比喻建筑为土豆,种子是不规则地切了块埋在地下,没有人知道会长多大、成为什么样子,但一定是能够长大、成为自己。如此自我的充实,内在生长的需求和力量与土壤外在的压迫和束缚,土豆便有了自己的形象与天然的表皮。非既定试图给空间一个“空间”,让空间充满空气、阳光、气流、水分、冷热、雪雨以及衍伸有关的无数因果,有了它们的存在便有了关乎生命和繁衍生息的话题。
可靠性、连续性、非利用主义、天地的自然观、围护开放的环境观、空间多重使用的宽容,从材料、工艺、造价开始的简约,表达最原始、最本质、最朴实的“空白”,这些的全部是东庄-西域建筑馆设计的本质思想与行动准则。在中国大多数人把这里叫做“西域”,在欧洲则将其称谓“东方”,因而它是“不东不西的建筑”。
设计时间:2014年7月
建成时间:2016年7月
建设地点: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县托里乡白涧沟村23号西部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建设规模:7700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三层
技术经济指标:建设用地面积199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8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70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750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5950平方米;建筑密度40%;容积率3.87
设计单位:新疆玉点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www.yudiandesign.com
创作团队:刘谞、张海洋、刘尔东、张中、张青、张健
建筑摄影:姚力
版权声明:本文由新疆玉点建筑设计授权有方空间发表,欢迎转发禁止转载。
上一篇:一个不为人知的赖特:150年的变与不变
下一篇:身体力行,一场空间建构的教学实验 /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十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