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6年即将进入尾声。今日起,有方网站将每周推出2016年度总结系列。这次目光将聚焦在中国国内,回顾那些在今年建成的,值得你一看的建筑作品。
总结系列的第一弹,列举了今年焦点之内的5座文化建筑,包括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与展览中心,它们均来自目前国内较为活跃的一批建筑师。一起来看,有没有你也到访过的作品?
(注: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设计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主持建筑师:李立
位置:杭州
摄影:姚力
博物馆原有馆舍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开放20多年来,已经逐渐成为西湖风景区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建筑设计首先需要面对的,是对老馆设计策略的定位问题:老馆建筑的圆形和曲线平面多年来备受使用者诟病。建筑师认为老馆虽然不属于历史保护建筑,但它们仍然是特定时期历史记忆、尤其是场地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造在最大化地尊重老馆建筑布局、形态、结构与细节的同时,只针对具体的功能问题进行了局部修复。新建建筑部分则采取了既延续又有所区别的建筑语汇,如时装馆中的弧线形复廊、天窗、扇形亭、月洞门等,与老建筑和杭州的城市历史记忆形成了富有张力的对话关系。
设计单位:直向建筑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董功
位置:苏州
摄影:陈颢、Eiichi Kano
这个博物馆位于园艺博览会会址东侧。在园博会选址规划以前,这片水绕三方风景秀丽的土地曾属于一个离太湖不远的古老村庄。场地周围相对开阔的自然环境,给设计师提供了最初的设计启发。
建筑中每个院落的主体性空间,拥有不同的功能和特征。比如,球形影院的竹木格栅表层,会逐渐被藤蔓覆盖;博物馆的屋顶平台,有着云朵形状的喷雾装置;建筑的登高塔上,游客可俯瞰园博园全景;面对银杏树林的餐厅,则被设计为一个亲水的空间。而不同院落则通过风雨连廊彼此连接。另外在功能的需求下,以对自然干扰最小为出发点,设计利用覆土遮掩博物馆,消解建筑体量,进一步融合了建筑与自然。
设计单位: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主持建筑师:李保峰
位置:湖北郧县
湖北省郧县坐落在中国中部的群山地带。博物馆使用的建筑材料、设计团队和施工技术等,几乎全部都来自当地。团队希望最大化利用当地资源,以对现状产生最小的影响。浇筑混凝土的模具是当地一种生长迅速的竹子,建筑屋顶的第二层则使用一种很古老的瓷砖,这种传统建材在炎热的夏天可以很好地控制室内温度。除了采用烟囱形状的灯光外,室内外的墙壁上没有任何装饰,以便通过自然光彰显恐龙蛋的美。
设计单位:三磊设计
位置:银川
摄影:存在建筑
设计师利用山势高差,将建筑体嵌入山体,并采用自上而下的参观流线,以自然的石砌路径将人流引向建筑入口。具有当地原始肌理的砌石墙体宛如天成。以清水混凝土构建的三个平台,仿佛搁置于原始地貌之上,营造出苍野大地间的安全领域感。
具有原始肌理的墙体和纯净的展厅相叠加构成建筑的雏形,经过功能、动线与美感等诸多因素间的反复协调推敲,建筑的造型最终确定。建筑的辅助功能如楼梯、卫生间等全部隐藏于浑厚的“墙体”中,在确保所有展厅空间高纯净度的同时,又使建筑造型的层次变得丰满。
设计单位:堂朔空间
主持建筑师:葛文俊
位置:武汉
设计之初,业主只提出了一个要求:“让看见它的人想起武汉。”建筑师面对这个挑战,想到了武汉的江湖,以及漫长夏日里赏荷的惬意。然而在建筑中,实现荷花般的轻盈飘逸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最终,建筑师在江南园林的飞檐中找到答案:为了让亭子看起来轻盈,飞檐被做成鸟翅状,并且采用被称为“翼角飞椽”的经典做法。由于檐椽纤细且间距较小,因此可以呈现出柔和自然的三维曲面。
从荷塘方向望去,世木馆屋顶的高度远大于柱廊的高度,夸张的比例让建筑呈现出久违的唐风。建筑的主入口则正好遇见“荷叶边”的一个波峰,极像现存于日本古建筑,但在中国已经失传的“唐破风”。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行走中的建筑学所有,文中照片版权归各摄影师所有。欢迎转发,禁止转载。
上一篇:Marina Tabassum:她的建筑带着路易斯·康的光芒
下一篇:青龙山恐龙蛋遗址博物馆:中国唯一入选“Dezeen2016十座公共建筑”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