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家的尺度 —— 从“梦想改造家”谈起

家的尺度 —— 从“梦想改造家”谈起
王逸凡 | 卡斯密 | 2016.10.11 18:40

近日,梦想改造家的项目回访掀起了多方面的讨论,设计师们此刻显然需要一个答案来解释,为什么看起来很好的设计最终难逃一劫,是房子的尺度问题?是设计师的策略问题?是屋主的生活态度问题?还是中国社会关系的结构性问题?本文之意不是要加入这个讨论,而是想从一些或许是侥幸成功的案例出发,探讨家的尺度,以慎重地讨论建筑学边界之外有时显得过于残酷的现实。

 

藤森照信有一篇文章叫《屋里的样子是人生的大事》,关于日本住宅储物空间不足的问题,他这样说:“首先发展中国家的房子狭窄,不过屋里的东西也少。而像历史悠久的欧美等发达国家,虽然东西多,但是房子很大,从理论上讲房间里都不会杂乱无章。但要说到日本,和欧美相比房里的物品并不少,房子却不大,储存的空间很小。东西和放东西的空间不平衡。”

 

人们对于住宅大小的感知是主观的。上世纪90年代初,在商品房尚未出现之时,住在大城市的“鸽子笼”里还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一家人挤在十几平米的屋子里。如今鸽子笼对于新购置住房的一般住家而言,已经不太能被接受了,上海的人均居住面积达到了24平方米,但把这个指标放在各个国家之间横向比较的话,仍是一个偏低的数值。

 

1
世界各地的新建住宅的平均面积(注:中国的数据仅指的是城市住宅)
002
世界各地的人均居住面积(注:中国的数据仅指的是城市住宅)

在住宅面积和人均居住面积两项指标上,香港都要小于上海。事实上,写这篇文章时,我正坐在尖沙咀密不透风的高层商住楼里的一间普通公寓里,这座塔楼和马路对面著名的“重庆大厦”一样,漂浮在九龙半岛川流人群和不夜霓虹之上。住在这样一间公寓里,必须要恰当地限制自己的欲望。

 

311
图片由作者提供

家的大小是一个与需求有关的相对值。一方面我们愿意相信居住的品质无关房子的大小,只要努力研究收纳术,就可以在有限的面积里创造更多可用的空间;另一方面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有了一定面积才能保证基本的体面。这就要求我们在一定的人生阶段和一定的年限之内,要充分理解自己最本质的需求,对房间进行恰当地规划、布局和维护,将居住的需求和房子的容量维持在一个动态平衡状态。甚至,如果能充分利用和调动周边的资源,非居住需求还可以进一步被削减,居住的基本容量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庞大。

 

所以家的最小尺度到底能够多小?如果把所有的欲望最小化之后以空间的形式表现出来,会是一个怎样的极限值?

 

柯布西耶的答案是:3.66米 x 3.66米 x 2.26米。“它没有任何一平方厘米的多余,是一个刚好能容下人类生存领域所有可能的小格子。”

 

柯布西耶晚年的夏季就在一个面积为13.3956平方米的木屋(Le Cabanon)里度过,并在此游向他生命最终的深海。这是柯布一生中为自己建造的唯一住所。1952年,在建造木屋的同一时期,他正在从事昌迪加尔的工作,马赛公寓的建设也接近完成。他描述道:“我有一座海岸之上的城堡,3.66米乘以3.66米见方。我为妻子建造了这样一个奢华的地方,舒适而亲切。它位于Roquebrune,在通往大海的小径上。小小的门、小小的梯子通向嵌在葡萄园之下的小木屋。只有场地是宏大的,峭壁耸立在这无与伦比的海湾。”

 

Le Cabanon是为柯布和妻子共同生活而设计的,在人均居住面积不到7平方米的小屋里,似乎只有柯布自己感受到了它的完美。作为居住机器最小的细胞,滴水折光,木屋的设计完全遵循模度,成为了柯布建筑思想和理念的一个浓缩的点。

 

0.7米宽的走廊完成了入口和室内的连接,走廊尽头一侧开门,直接通向相邻的海星酒吧(bar L’etoile de mer)。在入口走廊的端头是一个放大衣的柜子,向右边转直接进入房间的主要活动区,这个区域中,通过家具的摆放,人的活动轨迹形成了一种螺旋式的运动。作为柯布住宅机器的一个极小单元,这个空间里仅有最为必要的家具:一张床,一张单腿支撑的桌子,一个衣柜和作为椅子两个木制酒箱,帘子后面的卫生间里有一个小型圆形不锈钢水槽和一个马桶。窗户和墙面装饰着柯布的画作。尺寸为0.30×0.70和 0.70×0.70米的两个小窗分别开在西南面和东南面,其中一扇直面海景。柯布在相对的屋角处各留下了一个狭长的通风窗口,即使将两扇窗户全部关闭时,通风窗口也保证了小屋最大程度的舒适。

411
Le Cabanon室内空间

柯布曾表达过对诸如游轮客舱那样狭小空间的赞美,对于他而言,家的理想不是为最舒适宽裕的场所,而是一个小得恰到好处的空间,这才是神圣的,设计的独出心裁,使用的极高效率,只有在这样的极致之中才能得到最充分的表达。到访加卢索的艾玛修道院(Certosa del Galluzzo)时,20岁的柯布十分确切地找到了一种最深刻的建筑理想。1907年9月19日,在写给拉绍德封的老师Charles l’Eplattenier的信中,柯布激动地说:“我愿在那里的隐修室中度过一生的时光,这是一种理想的居住解决模式,这是大地上的天堂。”

 

艾玛修道院是加尔都西会隐修院的典型,这类修道院原型来自四世纪的 Lauras of Palestine 修道院。修士的生活以冥想为核心,强调独处和寂静。他们独立生活的房间与公共的走廊之间有一个小的隔间,这个过渡空间可以传递食物和必需品,这样修士就不必和他人见面。大部分的时间里,他们独自冥想、祷告、研习、写作、在菜园里劳作。一天中有三次他们离开房间到修道院教堂祷告和弥撒,或偶尔参加讨论会。一周一次,修士们离开修道院到乡间散步,在这期间他们可以谈话。而其他场合,即使是礼拜日的集体餐,都会在沉默中进行。

 

修道院有组织的空间带给柯布的触动,启发后来他对居住单元的研究,也就有了后来的“多米诺”和光明公寓,直至转化到更为直接地体现这种组织性的马赛公寓和拉图雷特修道院。

 

另一处深深影响柯布的是 Fiesole 的圣方济各修道院,这在我探访时深有共鸣。那是最近一次去意大利的旅程,一路上我都在利用旅途碎片的时间写作,探讨神圣空间对城市生活的影响,一路下来发觉车厢、广场、教堂空间是最适于写作的,都有“静止”的小空间,不会被他人无关的事情打扰。

 

去Fiesole的当天凌晨,我从满街醉汉的比萨出发,搭乘第一班火车奔向佛罗伦萨,然后直奔修道院所在的山巅,抵达后正赶上晨光刚刚照亮远处的阿诺河和圣母百花的穹顶。我坐在柯布画过的门廊前等待。当被允许走进僧人的昏暗房间时,狭小的仅容一人转身的空间,对着窗的一张写字台,一支羽毛笔,以及一个祷告的木台,一瞬间我意识到这就是空间与信仰最核心的联系,我在相册里写下:“这地方就是我理想的归宿了吧,我也实在想象不出更好的地儿。”确确实实地,对于创作状态而言,精神上的丰裕并不完全依赖物质的丰富,剔除了冗余之后的居住空间或许更接近生命求索的本质,某种神圣的东西。

 

5
Fiesole圣方济各修道院门廊草图,作者绘
6
Fiesole圣方济各修道院内僧人的房间,作者摄

柯布在他晚年的小木屋里,创作了朗香教堂、昌迪加尔高等法院。工作的状态会较为局促,但是对于他而言,这狭小的箱体却是灵感俯拾即是的空间。柯布青年时到访过的两座修道院成为了他后来建筑设计的重要原型,修道院僧侣聚居生活的形式在柯布西耶看来是理想的,也成为他用建筑推动社会变革的目标。无论他自己晚年的木屋还是他设计的住宅,都是这样一种居住理想的转化。作为一个建筑师,柯布没有点破的是这种居住形式实际上服务于对神圣性的索求,后人一般也只愿意谈论这类住宅如机器般的合理和高效。然而以建筑为革命,柯布想通过住宅改变的又怎会仅仅是居住的功能和效率呢?对于后世来说,像柯布一样接受这样的居住形式,实质上隐含着一种并非世俗的眼光,理所当然地并不会为所有人理解和接受。

 

711
柯布西耶在Le Cabanon工作的状态

现实中每个人的生活除了最纯粹的核心之外,仍然有许多割舍不掉的物件。有句玩笑话说“Asian moms never throw away plastic bags”(亚洲的母亲们总舍不得扔掉塑料袋子),可能反而比较贴近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经验。藤森照信在解释“为什么非要把那么多无用的东西放在家里保管”的原因时,认为是源于“物神崇拜”的传统。

 

“物神崇拜”的观念在前现代社会十分普遍,是想象与实用的折中,对寄居于物品之中的各种神灵的迷恋,既是出于珍惜难得资源的感恩心,更是一种相信万物皆应各就各位各有所归的信仰,甚至可以联系到神圣世界对归类与秩序的绝对需求。然而如果不在神学的统筹下发生,人与物品的关系就无任何信仰上的依据可循。

 

当下,消费成为人与物品之间发生意义的重要途径,但这种途径所造成的后果可能是剧烈的不平衡,就这样听凭观念上的惯性和外界的挑唆,个人不断占有和囤积物品的欲念足以导向生活的倾覆。不断膨胀的物品数量也应了本文开头说到的日本住宅中空间不足而物品过多的矛盾。针对个人保存物品习惯上的痼疾,日本主妇提出的办法比建筑师的贡献要大得多,近年流行文化书籍中,日本主妇们将收纳整理上升到专业技术乃至人生哲学的程度,发明出一套审视生活中最重要物品的系统性方法。她们甚至说,对于一件物品是去是留的拷问,和个人的成长也是一回事。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通过研究整理术成为人生赢家的近藤麻理惠,她所谓“不能让自己怦然心动的统统丢掉”的原则,通过自问自答对个人物品严苛审视,达成的是一种认清自己而又不过分留恋过去的修炼。

 

提倡“断舍离”的整理术是物质过剩时代的特有产物,因为过剩,所以抵抗“多”,追求“少”。在消费社会的背景下,居住往往要与消费欲这一无形的敌人相对抗,这种对抗的意志和决心在《我的家里空无一物》的剧情中达到极限。主人公麻衣借助非常贴近于“物神崇拜”原旨的生活模式在当下的达成了极为纯粹的居住状态,因为家中每一件物品都被她赋予了灵魂和意义,在对待物品上,她以一种仪式一般的严苛守护物品的到达和离开,确认每一件物品的职责和位置。

 

经济社会的变革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要经历全方面剧烈的审视,实际上,催生整个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正是这样一个时期。上世纪20、30年代,全新的社会景观从一战摧毁之后的废墟之上涌现,也同时催生了全新的思想图景。直至现在,住宅设计观念也极大地受益于那一时期的思想转变。

 

奥地利建筑师 Margarete Schütte-Lihotzky 设计的法兰克福厨房(Frankfurt Kitchen)是上世纪20年代住宅建筑设计的经典,也是现代厨房的先驱。Margarete本人是个不爱下厨的设计师,但她对于厨房设计显然经过了慎重的思考,她的初衷就是将女性的劳动变得理性化,设计的灵感来自火车的厨房和对流水线上工人的操作的研究,在将操作简化为18个基本动作后,她设计了相应的工具和设备,加之对厨房使用中的流线的研究,通过极为精细合理的功能排布, 从大规模生产模式出发考虑设计的厨房在有限的空间里能够实现集约和高效,但前提是,厨间劳动的使用者需要遵循设计好的功能排布。而事实上,在开始操作使用之时,狭窄空间里过于复杂的布局还是令很多使用者舍弃了原本的条理,甚至对空间太不灵活有颇多怨言。

811
Frankfurt Kitchen平面

相信很多人对于“设计”的观点很矛盾,一方面依赖之,希望从中找出提升品质的途径,于是有建筑师们改造狭小住所的努力;另一方面又总在试图摆脱它事无巨细的规定乃至于霸道的使用准则,并竭力以即时即地的姿势来捍卫人类长久以来一以贯之的欲念。

 

而住宅是一个特殊的建筑类型,任何出于道义和理性的规定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都可能被打破,建筑师对于使用过程的既定设想是无法保证被另一个人执行的,毕竟一个人在退回他/她的巢穴之时,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欲望去充分支配这个最为私密的空间的权利应当得到尊重。小面积意味着的缩减与克制,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主动选择的生活方式,对于很多人来说蜗居只是一种无奈的妥协。

 

“匠之道”点评此事时说:我做“梦想改造家”的项目时,拒绝一切“轻拿轻放”、“各种机械装置收纳空间”、“多用途家具”等一系列妨碍正常生活的举措。因为稍有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那些写字桌可以变沙发,地板下面是机械储物柜,电脑桌可以变成如灶之类的方法,统统是不适合正常生活的,除非你想过不正常的生活。我的设计是允许使用者较野蛮的使用。

 

如此说来,无妨将建筑师设计完成的住宅视作一件装置。人存在于其中,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去界定这个装置,用自己人生的容量逐渐填充有限的住宅空间。居住的行动自设计交付之时,只是启动了最初的假想,而真正的居住需要在漫长的生活中被不断地修正和调适。

 

“居住”与“活着”其实是一回事。有趣的是,越是像柯布那样见过外界的风景,有过越多的思考的人,越能在条件受限的时候认清最本质的需求。但若是以自己的理想来要求他人,又未免出现种种冲突。

 

理想地说,一个人的住宅最终是由自己来完成设计的,每个人都该成为自己人生的建筑师。 然而,像柯布西耶一样寻获自己的居住理想,又是何其不易的一件事情。

 

参考文献:

1.How big is a house? Average house size by country,

http://shrinkthatfootprint.com/how-big-is-a-house#fGYHEc2Sv5y8PvVd.99

2.Cabanon de Vacances,

https://en.wikiarquitectura.com/index.php/Cabanon_de_Vacances

3.王昕,勒•柯布西耶青春的记忆——Ema修道院

4.The Frankfurt Kitchen,

http://www.moma.org/interactives/exhibitions/2010/counter_space/the_frankfurt_kitchen/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由作者提供,欢迎转发,禁止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柯布西耶
深度
王逸凡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