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旅行现场 | 历史是一种思维,更是一种责任

旅行现场 | 历史是一种思维,更是一种责任
马雨萌 | 李菁琳、陈牧(实习生) | 2016.10.10 11:07

 

历史是一种思维,更是一种责任

文 | 马雨萌

 

七月游晋,历史是一道佛光

七月盛夏,与诸位师生入晋作一周游学。今年气候颇有些吊诡,刚脱离南方的洪涝台风,远出塞外,本是干旱肃萧之地,却幸运的有近半时间在雨中前行。下雨对于晋地本是件喜事,古人礼拜,求的也多是风调雨顺,才能获得衣食等生活倚仗。因而这种喜悦也在缥缈不定的雨丝中让我们面对眼前的建筑更有了一种微妙而虔诚的同理心。

此行之前,虽对南方的古建筑有过多次的行走体悟,但对于苍茫北地,却鲜少踏足。然而无论是梁先生对古建筑的研究还是我们课堂上所学的中国建筑史,可以说更多是北方的建筑史。与南方温婉诗意的生活情景不同,北方的古建筑在我印象中更多是一种官式建筑,其建造标准和技法也是当时权力等级的一种体现。因而如何在这样的建筑中体味历史,并将其转化为设计的思维,显得十分的有趣又颇为费解。在这样的浅见中,启程了这次的探索之旅。

从佛光寺到五台山,尺度与格局的变化给人以信仰的震撼;应县木塔周围盘旋的飞鸟,不知在千年前的同一片天空下,是否也如今般盘旋?悬空寺虽小,但亲自体验的陡梯与步道令人胆颤的同时又饱览恒山绝景。云冈石窟的洞窟空间的演变体现的是礼佛方式的变化,而同是生活行为的变迁,华严寺上俯瞰大同的仿古城却难忍唏嘘。直到过雁门关,拜窦词,登净因寺,建筑逐渐跳出了官式而有了一种民间的真切感;而走访店头村与晋祠,建筑与整个山水格局的大空间与神人关系的精神隐意才在脑海中慢慢变得丰富而完整。一路走来,认识由浅入深,我们在共同的历史背景下体会着建筑背后的“精神”。

在研学过程中,有几个场景给我感触最深,我也想在此阐述自己的一点思考:

 

从佛光寺看空间尺度对人的情感引导

第一天的佛光寺最给人以震撼的是身临其境的尺度感,虽然在书本上已经描摹多次,但是一切理论与描述在近4米的出檐下都显得有些苍白无力。而窑洞式的低矮入口也让我在旅途中第一次体验到了“险”与“美”的互生关系。在陡梯上每向上一步视野都随之变化,从洞口未知的神秘,到低头才能通过的中段,再到登上台顶俯瞰大地的豁然开朗,通过空间尺度给人连续的感官变化。

 

IMG 6760

IMG 6892

 

而我在想,这必须低头的尺度,是不是也是一种虔诚的向导呢?联想到日本建筑师中村拓志的Roku Museum小美术馆,在街边树林的缝隙中露出低矮的小门,必须弯腰才能进入的尺度带来了恰到好处的敬畏,而进入之后豁然增高的空间又让这种敬畏感达到顶峰。又想到刘家琨的胡慧珊纪念馆,低头穿过青灰砂墙上的小门洞,看到室内粉色温馨的布陈,才更会为天灾面前脆弱的小生命而潸然泪下。空间的尺度引导的是身体的行为,而这种身体力行的体验才更能带给人更加真诚而深刻的情感。

 

stringio 1

stringio
Roku Museum

 

传统建筑保护与仿古建筑的兴盛 ——历史建筑价值何在?

在云冈石窟的入口处,一个颇具规模的仿古建筑群出现在进入石窟的必经之路上,亭台楼榭翘角飞檐,新建的仿古建筑似乎做的有模有样。事实上,仿古建筑在如今的中国大地上已经太多,就只我们这一周所见,从云冈石窟到应县木塔再到华严寺,仿古街仿古楼甚至仿古城都已成为了事实的存在。而这些建筑之所以存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历史建筑如果作为景区开发,则要有相对应的规模,而兴建与古建筑“长相相似”的仿古建筑似乎成为了景区开发的不二之选,无论是从人流容纳还是建筑面貌的延续来看,这些建筑都显得“十分合适”。而这样为保护与开发传统建筑而兴建的仿古建筑真的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我曾经很多次的想,我们今天所做的仿古建筑,百千年后,当他们也成为“历史建筑”之后,它真的会有如今传统建筑的价值吗?那么历史建筑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很难回答。似乎说有或没有都显得不妥。在我的看法中,历史建筑的价值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建筑本身的价值,包括建筑的影响力、其空间对人行为的调剂能力、材料技术的体现等等;二则是时代的价值,任何建筑的产生都代表了当时当代的某种观念或行为方式,就像我们今天所探寻的传统建筑,其一大意义就在于当时年代背后的文化根基与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式。而仿古建筑的产生,恰恰是代表了在当今经济发达的消费时代,旅游盛行与文化认同下人们的某种快捷需求。而这种时代的价值经过时空的演变将会成为后代研究现代的重要依据,因而在这个层面来看,仿古建筑是有一定的时代价值的。而这样的时代价值却多带着一种批判的性质,在建筑层面上的意义更是微乎其微。

 

建筑的时代性与城市发展——建筑师的责任是什么?

这就带来了第三个问题,关于更大尺度的城市发展与建筑时代性思考,以及建筑师在其中究竟要承担何种责任。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源自于一个场景的巨大震撼:在大同华严寺的塔楼上俯瞰到的城市景象。由华严寺作为中轴线,左边是仿古新城,而右边却是破败潦倒的城市现状——在大规模拆迁的博弈中留下的旧城景象,令见者伤心。

 

360反馈意见截图1632021899114132
华严寺塔俯拍大同  截然相反的两个世界

如果说上文的仿古建筑只是没有为后世留下时代进步的意义,那么大同这样的仿古城则是一种时代的倒退——为了建造假的古城而不惜破坏民众现有的生活,旧城中多少人在为表面的繁华而妥协让步,用一座古城的空壳换来的是人民对熟悉生活与记忆的丢弃,丢失了生命活力的城市又何来价值之谈。

历史是千百年来流淌的血液,是民族文化的共同记忆,它应当是生长并延续的,流淌至今,诚亦如此。因而建筑的历史观最重要的是精神与生活的延续,而不是打断生活的脉络只为披上古董的外衣,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不禁令人愤怒惋惜。建筑理应具有时代感,因为延续的时代恰恰是历史向前的养料,我们应当审视今天人们的需要,用时下的材料技术等手段去延续这种共同记忆,这才是建筑师应尽的社会责任,也是对历史、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所应保有的最基本的敬意。

通过这次的研学营,让我对于历史的理解又更深入了一层,历史不单单只是过去,更是从长远角度来看的一种延续。是在旧与新,从前与现在的对比中得到的答案。所以说历史是一道佛光,给人以智慧,也给人以沉静虔诚的内心去对待设计,对待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回首而望,亦游亦学亦蜕变

回到研学营一路的学习来说,刚开始的时候,其实不是很理解历史作为一种设计思维含义。因为在实际建筑操作的层面,我们往往也只能通过一些传统思维及空间形式的外化来运用到建筑当中,因而对于设计思维,大家都是有些迷茫的。

但是很幸运的是,我们在路途中一直在用笔记录,用脚丈量,这样身体力行的体验使得大家的感悟慢慢丰富了起来。而我也很开心能够用速写这样一种方式,来记录我的所见所闻,记录我对建筑、对历史、对大地山水的感觉。

 

IMG 7109

IMG 6895

IMG 6991

 

关于速写,或许在研学营之前,我们很多人一样,在速写时会比较注重“象形”,通过画的效果来做评判,毕竟这是直观可见的东西。可是在途中我逐渐回归到了速写本源的意义,速写只是一种记录的方式与手段,最重要的是看记录的内容以及与笔同心的思考,这样的认知使我的记录更加自由,我会因为看到动人的场景迫不及待的想用画笔记录,这样一步一步、一笔一笔逐渐积累成了这一周的光阴,也积累成了空间中点点滴滴的感动。

一路走来,速写记录与身体丈量的方式让我们有了更多对于历史与更大空间环境的体悟,这些体悟所转化而成的,并不只是针对于某一栋建筑,某一个具体构件的设计思维,而是我们对于设计更加全面的看法,对于传统建筑山水空间与传统思想下隐藏秩序的一种认知,不仅是对设计思维的推动,更多的是一种融入史观的人生素养的丰富。

我也很庆幸一路山水能有诸位老师同学相伴,在与优秀的大家的交流中体会到的真性情使得这次游学在晋地的凉风中也十分的温暖。

 

愿诚如初心,览世间更多风景

在这次工作营中接触到了各位东南的老师,聊起天来十分的风趣,但是在学术上却是认真严谨,也十分乐于行走在路上,脚踏实地的研究与探寻。这让我觉得十分的真实,也报以内心最真诚的喜爱与尊敬。我希望自己也能如各位老师一样,永葆初心,做一个真实的人,做一个踏实的学者,继续去用双脚去丈量更多的路,去看更多元的世界。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转载请通过邮件或电话与有方媒体中心取得授权。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东南古建
旅行
旅行现场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