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史建:建筑评论要在现实中展开

史建:建筑评论要在现实中展开
张远博 | 2014.08.14 18:20

近日,有方合伙人史建接受建筑畅言网采访,针对国内的建筑评论的现状、空间策展与评论的关系,以及当前建筑设计行业存在的问题等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目前建筑评论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如果要在写评论和空间研究、展览之间做选择,他更喜欢后者,在他看来,这种研究就是“评论”。

该采访全文于2014年8月12日刊发于建筑畅言网,以下为刊发全文。

▲史建在UABB建筑评论工作坊参与学员讨论(摄影:陈冠宏)

资深策展人、建筑评论家史建谦虚地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支离破碎的,一切只是自娱自乐,但当他提出“建筑评论的目的是什么?”的时候,笔者顿时豁然开朗。因为无论是文字,还是展览、作品,这些不同的表达方式都殊途同归地指向了建筑思考。也因此,当许多人都在试图对建筑评论进行名词界定的时候,史建已经觉察到建筑评论的界限在变得模糊。

用策展的方式进行建筑思考,是史建选择的深入现实的方式。毛主席说: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在史建的观念里,建筑评论中的炫技是徒劳的精力消耗,要做好建筑评论,就深入到现实中去吧。

▲史建展览作品《街道的刺点》(摄影:曾翰)

问:您认为当前建筑评论行业的现状是怎样的?

:目前建筑评论界正在发生一些变化,也存在一些冲突。这些变化和冲突不是因为现实问题,而是因为我们做建筑评论工作的这些人自己。
建筑评论目前还没有被多数人当成一项职业来从事,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是在兼职做这件事,或者说只是将建筑评论作为一个专业方向。传统认识中建筑评论是以写作为载体的,但是在当代,这种评论方式早发就生了变化。因为每个人选择的专业方向不一样,每个人考虑问题的角度不一样,这其中也没有明显的主流路线,所以大家可能会选择更多的方式达到评论的目的。就我个人来讲,这些年我做的展览比写的文章多。展览是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对建筑或空间社会进行综合表达的一种方式。它接触的面比一篇文章要大得多,它诉求的社会影响力更为强烈。展览分很多种,比如我作为一个作者,为别人策展,也为自己策展,我在展览中进行创作和表达。

我想在整个评论界也是一样。评论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建筑评论的界限也变得越来越模糊。传统评论家以写作单向传播的方式正在向其它的方向转化。当然现在依然有人在做纯写作的建筑评论,我也很尊重他们。但是就我个人来讲,我写得越来越少了。

问:除了表达方式的变化,您说的冲突是指什么?

:最近几年学院派正在兴起。这些人大多有过留学经历,跟我这一代不太一样,他们的知识表达通常建立在西方语境和知识体系上。
就我个人来讲,我做过很多国外建筑师的展览,跟他们也有过一些交流,我也编辑、出版过一些他们的作品。但是我的评论很少涉及西方语境,为什么?因为我觉得西方语境下的问题,只有在西方学术平台上提出、与西方人对话才有意义。但是在中国,不断地用西方的语境的“只言片语”去驾驭中国的问题,这是在“炫技”,但是这种“炫”又不是真的炫,是一种“伪炫”。

问:这是国内建筑评论界特殊性之一吗?

:高校中的建筑系大多隶属于工科学院。学院中的绝大多数学科是“科学”,自然科学的成果需要验证,但是建筑学的观点很难被科学验证,它更像是社会科学或者艺术学。例如我引用了黑格尔、福柯或列斐伏尔的话支撑我的论点,但是这种引用不同于自然科学的那种推理、引证,它并不能印证推论的正确或唯一。

▲史建策展作品《街道是我们大家的》

问:应当怎样提高建筑评论的水平?

:建筑评论的水平在于评论者如何去发现问题、应对问题,以及有效的阐释。好的建筑评论应该接触真正的现实问题,因为现实的问题是复杂的、“日新月异”的,评论者待在象牙塔里,不了解社会运转的真实状况,跟社会没有真实的、有深度的对接口,批评实际上只会浪费我们的精力和能力。

问:既然是在社会现实中展开评论,那应当怎样进一步使建筑评论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

:普及性会是一个问题。但是像我刚才说的,更多的还是需要评论者去直接地面对复杂的社会空间问题,以当代方法进行有效的应对和表达,毕竟,这是一个极度多元的社会,“社会关注”也并非仅指普遍的大众关注。

问:在高校中开设建筑评论方面的课程会不会促进这个领域的发展?

:这当然很重要,也很有好处。也许建筑系的学生今后不会把它作为一个职业,但仅是作为对观察方法进行的一种训练也是很有意义的。

问:您认为当前的建筑设计行业还存在哪些问题?

:问题当然很多,但我更愿意强调现实对行业的挑战,眼下国内建筑界面临的所有问题都是全新的。这些问题不仅是我们没有遇到过的,甚至是历史上没有出现过的。比如超速的城市化与快速营造,无论城乡,所有空间问题都没有经历过深入、系统的研究,我认为这是真正的问题所在、挑战所在,也是机遇所在。

问:您最近正在关注哪些行业话题?

:我一直在做《城市空间设计》杂志的“新观察”栏目,已经做了四年多。主要对现代建筑以来中国建筑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目前已经积累了二十七个专辑,即将集结成册在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另外,我还担任了文化部的“中国设计大展”空间设计部分的策展人,试图从空间角度把握、整合中国社会的状态。

应该说,我对所有的当代空间问题都感兴趣,但是毕竟一个人能力有限,所以当兴趣、时间和项目恰好吻合的时候,我就会去做深度调研,如果让我在写评论和空间研究/展览之间做选择,我更喜欢后者,而且在我看来,这种研究就是“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转载请通过邮件与电话与有方新媒体中心取得授权。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人物
史建
建筑评论
采访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