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一个展览,一段每个建筑师都须了解的历史 | 有方报道

一个展览,一段每个建筑师都须了解的历史 | 有方报道
采写:李菁琳;校对:吴智鑫(实习生) | 2018.08.23 11:01
展览开幕式 ©PSA

8月18日下午6点,由童明教授担任主策展人、聚焦20世纪初期中国现代建筑崛起与发展的展览“觉醒的现代性——毕业于宾大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五楼展厅正式开幕。

 

作为展前预热,18日早上9点至下午5点,以“宾夕法尼亚大学与中国近代建筑”为主题的多场研讨会接连在PSA三楼小剧场上演。戴维·莱瑟巴罗、曹嘉明、伍江、单踊、汪晓茜、赵辰、阮昕等国内外建筑学者,根据不同的议题角度,为现场观众带来了多样的观点,激发大家对本次展览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想象。

 

本次展览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与上海市建筑学会共同主办。展期将由8月18日持续至10月14日。

 

 

隐藏的时间轴:中国现代建筑的百年之路

 

中国留学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前排左一:梁思成;前排左二:林徽因;前排左四:陈植。陈植家属供图。

如果从第一位留学宾大的中国学生朱彬算起,开始的年份是1918年,到今年正好是一百年。“觉醒的现代性”展览作为一个历史文献展,如主策展人童明在接受有方采访时表示,“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找寻素材,又准备以怎样的线索来整合这些素材”。

 

策展团队最终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一批被精心整理过的文献资料,详实、有序;以时间轴作为关键要素,将它们与展厅空间、观展流线结合布置,一条中国现代建筑的百年之路就此在观者面前缓缓铺开。

 

时间轴一:宾大中国留学生留学时间表 ©有方
时间轴二:第一代建筑师与中国建筑教育谱系 ©有方
时间轴三:第一代建筑师归国实践作品年表 ©有方

 

全景式展现第一代建筑师的工作

 

展览内容分为上下承接的两个部分,全景式展现了第一代建筑师们所做的工作。

 

在内嵌的黑色展厅里呈现的是第一部分,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以下简称“宾大”)建筑系的布扎(Beaux-Arts)教育体系为起点,展示了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海外经历与归国成就,聚焦他们在建筑实践、教育体系、学术刊物、都市规划等领域的贡献。

 

展厅现场 ©有方

黑色展厅被设计成两进四合院的形式,四边的“屋子”里按照时空逻辑,顺次布置了范文照、杨廷宝、陈植、梁思成、林徽因、童寯、过元熙等人留学宾大期间的设计作业、速写、水彩画、成绩单,以及他们学成归国后各自在建筑、园林、城市规划等领域取得的成就;中间的“院子”里放的则是这批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个人年表,或设有椅子供访客坐下观看本次展览特别推出的纪录片,或摆放书籍供观者阅读。

 

展厅现场:“屋子”里 ©有方

展厅现场:“院子”里 ©有方

值得一提的是,“布扎体系”不再是停留在字面上的一个词语,展览以分解宾大建筑系教学课程设置的形式,对应着各年级中国留学生们的作业,为观者带来对这一建筑学教育更具象化的解读。在展现杨陈梁林童等人的作品与成就时也各有侧重,如林徽因的贺卡设计、杨廷宝的水彩作品,又如梁林夫妇二人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童寯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梳理等等。

 

展厅现场:宾大建筑系教学计划 ©有方
展厅现场:童寯本科作业 ©有方
展厅现场:杨廷宝水彩作品 ©有方

展厅现场:研究并修缮中国历史建筑 ©有方

展览第二部分内容围绕上海作为现代都市的复杂样本展开,展现以华盖建筑师事务所为代表的现代中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历程;并以个案分析上海大戏院、美琪大戏院、大新公司大楼、集雅公寓等公共与住宅项目,不仅回顾了“第一代建筑师”归国后的实践成果,更探索了上海的城市历史与建筑文化,揭示个人、城市与时代之间的深层互动。

 

展厅现场:第一代建筑师归国实践展示 ©有方

 

展览的最大意义在于了解历史

 

对普通民众来说,这些是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与一直以来生活的城市息息相关;那么对当代建筑师来说,回顾“第一代建筑师”的思想与文化遗产,又意味着什么呢?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柳亦春在展览现场接受采访时表示:“回顾这些史料,对当代建筑师来说特别有意义。能让更多建筑从业者与大众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中国现代建筑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对当代建筑师来说也会有一个关照,对比他们那个时期所做的与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特别有意思,能够更加体会到今天我们肩上所应该承担的责任,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以及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葛明教授则认为,展览对当代建筑师来说最大的意义是“了解历史”。他表示:“我们需要增强历史意识,对所学的东西从哪里来的、有哪些部分需要不断了解,这也是为什么去年东南大学建筑学院90周年院庆时在南京举办“基石”展的原因。这次展览来到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并获得了很多发展。它由童明教授作为主策展人,前后得到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和上海市建筑学会以及许多单位和朋友的支持,从而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东南大学曾在国内第一个建设了高校里的建筑学科,十分愿意和大家一起担负起’了解历史‘这个责任,因为这至关重要。”

 

 

/ 主策展人专访 /

现代性在中国真正觉醒过吗?

 

童明,1990和1993年于东南大学建筑学专业毕业,获得本科与硕士学位,1999年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专业毕业,获博士学位。1999年留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任教,担任城市规划系教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至今。同时兼任上海市规划委员会专业委员会专家,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

从策展契机谈到现代性之于中国,针对本次展览,主策展人童明在PSA接受了有方采访。

 

我们现在就像温水里的青蛙,处在历史变革中却浑然不知

 

有方:最初策划这个展览的契机是什么?

童明:这个展览其实是一个很长时间的期待。我作为后人,20多年前就开始整理童寯的资料。随着我学习建筑,接触了其他很多同时代的建筑师后,越来越感觉看待这一批人的视角可能会不一样。虽然我们现在提起梁思成会关注他在古建研究方面的成果,提起杨廷宝就是建筑设计,童寯就是园林......但实际上无论在时代背景还是专业诉求上,那代人都有一个整体性。以前可能针对他们中某个人的研究比较多,并没有机会去呈现一整代人的成果。

 

2015年我在美国访学期间去宾大档案馆看了那代建筑师的成绩单,感觉资料非常有限,既没有作业也没有历史照片。后来就跟他们讨论想把关于这代建筑师的资料做成一个展览,契机是去年东南大学建院的90周年院庆,先在南京做了“基石展”(寓意foundation,那一批建筑师是我们今天建筑事业的奠基人),然后再有今天在上海的这个展览。

 

有方:为什么选取“觉醒的现代性”作为展览主题?

童明:现代,我觉得是可以用来描述这批建筑师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们面对的是传统研究,但始终想做的是现代建筑。展览的主题是一群建筑师,承载他们作品的是一座城市。城市既为他们提供了舞台,也是展现他们工作成果的地方。因此结合时代背景来考虑,“觉醒的现代性”有一语双关的意思,既阐述了建筑这门专业在中国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同时也关注了城市如何进入现代化的进程。

 

有方:您认为回顾“第一代建筑师”的思想与文化遗产,会给当代建筑师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童明:任何一个历史研究实际上都是做给当代看的。他们在20世纪初做的工作与21世纪初我们做的工作,我认为有一定的可比性。他们的时代背景是民国开埠;我们的时代背景是改革放开后大批量出国学习、海归,又一次从原来相对封闭的体系走向了开放。我们现在经历的全球化、开放性应该比那时候规模更大,但深刻性,却值得反思。可能我们现在再来谈现代性的话题,大家并没有那么大的感触,是因为我们已经身处一个现代的世界,跟年幼时还扎着辫子上着私塾、去到西方看见现代的世界就像被扔进冰水里打了一个激灵的第一代建筑师们相比,我们现在就像温水里的青蛙,处在历史变革中却浑然不知,所以需要做一个对比。

 

我认为现代性(modernity)与现代化和现代主义的含义有所不同,它是一个关于时间的属性,它讲的是当一个人处在混沌迷惘状态中某种自我意识的觉醒,某种状况中自我意识的闪现。现代性就意味着短暂、瞬时、流变,每一个当下都会飞快地过去,成为历史,每一个未来又会成为当下。但在流变的过程中也有恒定性,“觉醒的现代性”讲的就是在时代流变中如何以一种清晰的方式呈现建筑。每一个建筑都是时代精神的呈现,新的技术、新的社会条件、新的功能,如何激发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形式,结果就是一个建筑性的结果——可以被建造出来。

 

回顾“第一代建筑师”的思想与文化遗产,是给当代建筑师提一个醒,在当下这个时间的属性里,你应该要呈现什么。

 

 

这既是建筑的故事,也是关于社会的反思

 

有方:展览的第二部分会围绕上海这个现代都市的复杂样本展开,以个案分析上海大戏院、美琪大戏院、大新公司大楼、集雅公寓等公共与住宅项目。这部分的策展思路是怎样的?

童明:第一代建筑师面对着大量前所未有的事情,都是在城市里并不太存在的建筑类型及功能,在当时特定的城市和环境中把它们实现出来,需要新的设计方法,需要经历很多工作和挑战。传统建筑更多是工匠体系,是一种稳定固定的经验传承,总体上也是一种重复。爷爷盖的房子是这样,孙子盖的基本上也是这样,中国几千年的建筑历史大体是稳定的,工匠体系维持了传统建筑的传承,但同时也限制了它的发展。这是前现代的问题:每一个工匠并不抓取当下,而是延续前人的轨迹和思维方式。现代建筑是完全不一样的,原来的方式已经不再适用。比如造一个银行、一个大剧院,没办法再用以前的方式。这就逼迫着他们必须要接纳新方式,外力的变革性迫使建筑师改变工作的系统与方式,这种新的工作系统的方式就是由这批留学生带回来的,宾大的这批人在其中是很重要的群体。整个展览实际上就是在反映这件事情。

 

什么是新的思维方法和技术手段,成为了所需要关注的焦点,笼统意义上讲,他们去宾大学习的是布扎体系,除了传统的美院教学体系外,到底有什么新的东西在支撑着变革性、现代性的改变,这是非常学术性的问题,需要有一个聚焦和深度的探讨。同时,我觉得这也是一个社会问题,除了建筑的讨论外,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各方面都与现代性有关:你们这一代人究竟在做什么?社会大多数人都处在混沌之中,更习惯模仿、照搬,从内而外焕发出来的思考,实际上并不是很多。这是社会整体精神的问题。所以这既是建筑的故事,也是关于社会的反思。

 

上海大戏院、美琪大戏院、大新公司大楼、集雅公寓等都能反应他们在那个时代所做的探索。比如集雅公寓是范文照在职业生也中后期所做的一个重要项目,与前期项目不一样,这是一个为普通市民所做的项目,这种倾向性和转折,体现了他非常深层次的思考,因为他对于做建筑本意的反思发生了变化,他认为建筑不仅仅是为了社会中一小部分权贵而建,实际上要通过住宅这样的项目,为普通大众提供更多的支持。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一个坐标系的转变。不需要用庄重、威严去界定什么是一个好建筑,对生活、经济功能方面的考量同样会成为建筑设计过程中的思考方向。这就是我们试图通过很多层面来展现的东西,你在看展的时候会发现我们有个巨大的时间轴,我们试图搜集宾大这批20多位回国实践的建筑师共600多份信息资料,尽力把它们展现出来。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能够有特征性展现他们在现代建筑方面的探索。

 

展厅现场:第一代建筑师归国实践展示 ©有方

有方:您认为现代性在中国真正觉醒过吗?

童明:这是一个大问题(笑)。

 

现代性的问题,其实是永恒存在的。我们每一代人都面临现代性的问题,不是说21世纪的人才有,秦代、汉代的人实际上也有他们现代性的问题,他只是对这个问题浑然不知而已。那么现代性在中国真正觉醒过吗?我觉得很难说。因为迄今为止,我觉得我们还很缺乏具有独立、清醒意识的自我批判和再批判的精神,以及从独立角度来谋求发展的能力。我们更多还是作为跟随者,看着别人在做什么,别人怎么做,而不是作为引导人。一旦作为跟随者,现代性的含义其实就很界定了,因为干的是重复性的工作。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技术上我们还是很缺乏。但从整个社会上来讲,这又不仅仅是建筑技术上的问题。中国真正走入到现代社会了吗?大部分人真的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人了吗?现代性也会延展到我们的文化、技术产业上来。现代性的精神是推动社会往前发展的一个动力,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需要社会整体去反思、去做的事情。

 

有方:本次展览选取上海作为现代性觉醒的样本,除了上述第一代建筑师在此留下建筑作品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城市层面的考虑?

童明:我倾向于将这些东西综合起来考虑,那么与这批留学生的发展时间段相契合的就是上海的发展。从1920年代初到淞沪战争期间,上海经历了非常高速的发展阶段。外滩被重塑,南京路也从小吃街变成了远东第一街,小县城转变成国际大都市。在这段时间里,中国这批留学生在上海做了很多实践性的工作。建筑师和城市的故事实际上是关联的。我们希望在展览里呈现的是把建筑师所做的工作跟城市发展的时代命运结合起来。人们从前总觉得建筑师是在一种孤立的环境里工作,实际上,他们在整个社会背景里是要经历很多奋斗的。

 

有方:您刚才谈到了不只是建筑师,实际上整个社会都应该反思当下,那么对于非建筑专业的普通民众,作为主策展人,您望通过这次展览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童明:对于非专业的人来说,有一个侧重点是: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城市里面,但我们并不清楚城市是怎样建成的。“觉醒的现代性”是一个全景式体现建筑师工作的展览,如何学习,如何掌握技能,如何工作......随后城市里的建筑是如何一栋一栋造起来,变成我们今天的世界。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这可能有点挑战,这个挑战就是应该如何看待建筑。大多数人看待建筑是先从它长得什么样子开始介入的,并不会理解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间需要思考并坚守的原则是什么。如果这个方面能够有更多市民、公众去了解的话,我觉得城市的建筑会能够从更好的方面去延展。大家对于城市里好建筑的共识性会更加友善,而不仅仅停留在风格、样式等浅层次的理解上。

 


本文版权归有方空间所有,转载请联系有方新媒体中心。

关键词:
PSA
上海
童明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