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8月22日下午14:30,继建筑、音乐、当代艺术主题讲座后,“尚上讲堂”迎来第4期讲座——“姜寻:书籍的设计与收藏”,本场讲座特别邀请 了诗人、画家、设计师及古籍收藏家姜寻担任主讲人。他认为,好的装帧设计能够使书本具有呼吸感、生命力,在大众对于纸本阅读兴趣发生转移的今天,书籍的收 藏性变得更强。
视频地址:http://v.qq.com/page/e/2/h/e01637x992h.html
在主持人有方合伙人赵磊的简单介绍后,讲座正式开始。以其设计作品《上海图书馆藏明清名家手稿》为切入点,姜寻从设计理念、印刷技术、纸张选择、装帧形式等方面为到场观众介绍了书籍装帧的基本知识。
▲ 主讲人:姜寻
▲ 由姜寻负责设计的《上海图书馆藏明清名家手稿》
在陆续介绍不同种类的装帧设计作品的同时,姜寻也呼吁大家自己去尝试做不同的书。之后,姜寻把装帧设计放进从民国开始直至上世纪末这一段时期中进行梳理,把中国近代以来的装帧设计大致划分为“东方的西装”、“红色手迹”两个阶段。
民国书籍设计作品大多具有实验性
姜寻把1919年至1949年这一段时期的装帧设计定义为“东方的西装”。早期的西学东渐是把东、西方的文化做简单的联姻。翻阅大量民国作品,我们能看到很多实验性的、不成功的作品。姜寻认为民国大量的书都具有实验性,社会背景的不断变革是这一时期书籍设计风格的脉络标志。胡适设计的《尝试集》尤其是其中的划时代作品。
▲ “东方的西装”
▲ 胡适的《尝试集》
姜寻认为觉得好的作品只能用感官去衡量,就像卡夫卡说的“我用器官去写作”。诸如《草儿》和《知行歌诗集》的书籍封面设计,姜寻定义其为简约空灵之美。
▲ 《草儿》
在一系列民国书籍设计的介绍中,有极具禅意又兼顾西方韵味的丰子恺作品《江户流浪曲》、鲁迅极度推崇的由陶元庆设计的《故乡》、冰心本人极不满意的《繁星》、由孙福熙设计的鲁迅的散文诗《野草》以及张爱玲本人设计的《流言》和《传奇》等等经典书籍作品。
▲ 《故乡》
▲ 张爱玲设计的《流言》和《故乡》
同时,姜寻对鲁迅、闻一多推崇备至,特别介绍了鲁迅设计的《呐喊》、闻一多设计的《猛虎集》。后者封面展开是一整张虎皮,用传统的中国水墨形式演绎了西方 的装帧手法,这在之前的中国是没有的。用藏书家的话来说它是书中白眉,既抽象又现实,而且是无可超越,是里程碑式的封面。
▲ 鲁迅设计的《呐喊》
▲ 闻一多设计的《猛虎集》
如何在方寸之间表现神韵,关键在于细节把握和胸怀
从上世纪50年代到上世纪末的一段时期,姜寻定义其为“红色手迹”,因为这一时期的封面设计作品大多以红色主旋律为主。他认为这一时期不乏杰出的封面设计艺术家,这些艺术家带着浪漫主义情怀用红笔记下了一段真实的历史。
▲ “红色手迹”
▲ 王荣宪设计的《播火记》封面
▲ 柳成荫设计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封面手稿
听姜寻如数家珍地介绍着每一件作品的来由、设计者,王荣宪设计的《播火记》封面、《青春之歌》封面,柳成荫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封面设计、刘辉煌的《莎 菲女士的日记》封面设计、贺友直的《蟋蟀》封面设计,每一幅作品带给观众的不仅是一幅幅优美的封面设计,也同样带给大家对于历史的思考。除此之外,姜寻还 为大家带来了众多张守义先生的作品。在讲述张守义先生的故事以及对于艺术的追求时,姜寻也表达了对于张守义先生的敬佩。
▲ 张守义设计作品
在分享完这一时期的收藏作品后,姜寻也表达了他对于装帧设计的个人理解。他认为,只有把对于传统装帧设计的理解灌入当代设计之中,才可能成就好的作品。一张纸的大小,装帧设计师如何在方寸之间把神韵表现出来,关键在于细节把握和胸怀。
▲ 现场观众
最后,姜寻跟大家分享了多年的收藏经验,介绍了不同时期书籍的收藏价值以及雕版收藏的相关知识。在观众提问环节,他还细心回答了观众关于书籍保存的问题,并建议入门收藏者可以从毛边书开始收藏。
深业上城400+㎡ Sky Villa户型正式启幕,180米之上、50-60层,400+㎡大尺度空间,专属电梯、三面景观,诚邀您预约品鉴。
预约电话:0755-88663888
官方网站:www.upperhills.com
参观时段:09:00-19:00(周二至周日,周一上午不对外开放)
项目地址:深圳市福田中心区北皇岗路与笋岗路交汇处西北侧
视频录制
张超 孟陆唯
摄影
张超
剪辑
孟陆唯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转载请通过邮件或电话与有方新媒体中心取得授权。
上一篇:有方讲座19期 | 张永和:画/看 01 画(上)
下一篇:尚上讲堂 | 尤洋:是什么链接着艺术和我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