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把无趣变有趣的11个台湾建筑

把无趣变有趣的11个台湾建筑
王箫 | 2016.02.01 10:28
津梅栈道

与日本当代建筑代际关系和主流现代建筑诉求明晰不同,台湾近十年来当代建筑的特点是“沉潜”,即在持有现代设计理念的同时保持对在地传统的强烈关注,例如姚仁喜(如法鼓山农禅寺)、黄声远(如罗东文化工场、津梅栈道等)。不论是营造新舍还是空间改造,清新的结构下都包容着台湾人的生活理想。

 

路思义教堂

建筑设计:贝聿铭、陈其宽

竣工时间:1963年

 

 

路思义教堂是一座位于台中市东海大学的基督教礼拜堂,为东海大学的校园象征,位于整个校园的中心。贝聿铭起初想用砖砌哥特式的建筑,但因台湾多地震而取消此意,后来由陈其宽以六角形底座像“倒船底”的形状,逐步修正形成现在的教堂造型。

 

 

教堂外观由四片面组合,于屋脊分开,构成一线形天窗,四片曲面之屋基与屋脊,两边为直线,所形成的曲面,称为圆锥体双曲面,使屋檐曲线更具有美感。由于曲面内部应力沿曲度方向进行,使内部无弯折力产生,曲面厚度遂可减少,内部增加交叉的辅助小梁,用以承受复杂的结构力量。

 

 

台湾大学社会科学院新建工程

建筑设计:伊东丰雄、邱文杰

竣工时间:2013年

 

 

台湾大学社会科学院大楼是伊东丰雄在台北的第一座建筑,建筑师邱文杰为在地执行建筑师。伊东的设计跳脱台大校园遗留的日治时期古典建筑风格,延续其“所有建筑都应该从‘自然’生长出来”的理念,台大社科院具备“绿建筑”的节能条件,最特别的是社科院入口、独立成栋的“玻璃屋”图书馆,要让民众产生有如置身森林看书的惬意。

 

 

伊东丰雄当年接下这项设计案时说:“以往校舍设计成封闭型的考虑是空调,但我希望能建造出与自然融合又省能的建筑物,所以细部设计有新方式,例如研究室、教室的空调可以‘回收’到公共空间等。”

 

 

东海大学旧图书馆

建筑设计:张肇康、陈其宽

竣工时间:1957年

 

 

张肇康、陈其宽共同主持设计了早期东海大学图书馆。原平面布局采用传统三合院配置,考虑图书馆需要宁静空间,所以将第一主入口的建筑往后退,前面开放为荷花池,并以一座桥连接。一则为获得前述过滤喧嚣的效果,一则又融入古典庭园亭台楼阁的意境。

 

 

旧图书馆以清水混凝土为主的结构框架,取代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木构架,但是在屋顶、墙壁、门窗以及部分的构造细部,却仍保持了东方建筑的特色,以砖石木瓦(清水砖墙、桧木栏杆与窗框、砌卵石墙、灰瓦与白墙)来表达自然素朴的质感。

 

 

国父纪念馆

建筑设计:王大闳

竣工时间:1972年

 

 

纪念馆的平面为正方形,平面分成前后两大机能,前为中山雕像纪念堂,后为大集会兼表演厅。大屋顶正面掀起,创造性地使用传统建筑语汇,打破了中国传统建筑正面屋檐线的稳定感,为这个建筑带来更具雄伟力量与飞跃精神的气势。尽管艺术的意志力最终总是向政治的口号做了妥协,但这个建筑仍被认为是台湾现代史上最好的公共建筑之一。

 

 

中央研究院美国文化研究中心

建筑设计:王秋华

竣工时间:1972年

 

 

研究中心属于战后的第一代建筑,风格简单率直,将建筑的安静和谐融入周遭整体环境中,没有华丽突出的装饰,却多了一份沉稳朴直,使人乐于亲近。台北市南港多雨而潮湿,基地因属低洼,易于积水,建筑采用高脚楼与双层墙的设计,配以精确的开窗与遮阳方式,不但解决了淹水的困扰,增加空气对流,更巧妙地营造出一个会呼吸且充满生趣的舒适空间,富有现代主义与生态建筑的特色。建筑被誉为台湾上世纪70 年代最优异的作品之一。

 

 

 

宜兰县社会福利馆

建筑设计:黄声远

竣工时间:2001年

 

 

临同庆街近宜兰河的一栋有高架人行道桥横跨于河堤上,在河堤上以一个可上下自行车的人行缓坡联结,与另一侧的弧型车道形成有趣的对话,这是黄声远第一个具有都市议题的建筑作品,也间接说明了与旧都市纹理可能的沟通性格。建筑没有依赖特别可辨读的实物转换出来的语汇,黄声远利用平常的材料,将建筑赋予轻松的个性、低调的姿态,看起来有着似乎仍未真正完成,依旧可后续生长的开放结构个性。

 

 

屋桥连接着社会福利馆与河堤,漂亮的屋桥从大树边曲折而过,不仅可以让老人通过屋桥到河边看夕阳,甚至屋桥的一个转角处也成为看护老人的菲佣们最喜欢聚集聊天的地方。人性化的细微考虑可见一斑。

 

 

津梅栈道

建筑设计:黄声远

竣工时间:2008年

 

 

黄声远利用原有机动车行桥梁,以巧妙而简单的构造,营造出步行栈道的空间,采用一种非传统整理交通的方式,像田中央过去处理旧城空间的“附属”、“改造”方法,保有旧的都市纹理与有故事的事物,用生活中随处拾来的材料,在旧的大桥体上构筑出细腻的新表情。建筑师让这座新的栈道依附在原本沉默的水泥桥上,新与旧看似合体交织,但又清楚互相表述,也挂上了人群想自由在城市游移的渴望。

 

 

 

樱花陵园及入口桥

建筑设计:黄声远

竣工时间:2010年

 

 

在海拔750 米的山地上,藉由山坡地高差水平发展,让台湾过去一般山上耸立的纳骨塔(严肃封闭又耗能的室内空间),得以水平舒展开来,同时也在一条条长廊的端点留下了些许的小众聚会空间,有树林、花园,完全无障碍,让来这边追念先人的亲友跟长眠在此的祖辈,一起用不同的视角望着自己的故乡。

 

 

 

罗东文化工场

建筑设计:黄声远

竣工时间:2012年

 

 

罗东文化工场原名宜兰县立第二文化中心,各县市建设文化中心为蒋经国执政时在1980年代提出的文化政策,此后兴建的文化中心,内有演艺厅、图书馆和艺廊等,但实际上常为一庞大黑盒子,与民众生活遥远。在此语境下,罗东文化工场企图为文化中心提出新定义,以往拒常民于千里之外的封闭形象,在这里找不出一丝痕迹,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宏伟壮观、任何人在任何时候皆可自由进出的“大棚子”,它就是毫无拘束的公共生活的空间化身。

 

 

 

法鼓山农禅寺

建筑设计:姚仁喜

竣工时间:2012年

 

 

当姚仁喜向圣严法师请教想将农禅寺建成什么样子,法师只给了六个字:“空中花,水中月”,并将之取名为“水月道场”。因此,在建筑设计上,农禅寺新建物采用圣严法师向来注重的环保理念,从建筑物本身的设计上来减少耗能,整个建筑物沒有多余的装饰,呈现出本来面目。秉持这样的建筑概念,新建物以清水混凝土为主,采用古拙的石头、柚木等建材,以简洁流畅的线条设计。

 

 

 

中央研究院历史文物陈列馆

建筑设计:王大闳

竣工时间:1984年

 

 

王大闳设计的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现为历史文物陈列馆)与同样广受好评的“外交部”大楼一样,平面简单,都以位于建筑中央的主入口的中国古典建筑意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王大闳以朴素淡雅的斧剁石取代大红大绿的风格,以西方石造建筑的坚实素雅取代木造殿堂的雕梁画栋,尺度宏大,细部精到,以有限的预算和质朴材料,赋予建筑应有的高贵品质与地域文化气质。

 

 


版权声明:本版权归有方所有,转载请通过邮件或电话与有方媒体中心取得授权。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台湾
旅行
荐筑
行走中的建筑学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