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座开场
导言
三座现实的与想象中的城市道路,让那些我们熟悉的建筑师和理论家担任向导:罗马帝国的统冶中心,纽约的百老汇大街,以及想象中的古都长安。3月8日下午,有方迎来跨学科背景的主讲者唐克扬,他的作品从展览策划、博物馆空间设计到建筑史和文学写作,有着别具一格的多样性。
下面是有方君整理的核心观点——
唐克扬:穿城三记
时间:2015年3月8日下午14:00—17:00
地点:深圳市南山区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北区B3栋东侧502—有方空间
主持:冯果川 筑博设计总建筑师
主讲:唐克扬 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独立策展人,唐克扬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旅行中如何认识城市?怎样创作出一种属于建筑师的语言去叙述城市?类型学或者形态的理解也许只是理性的设定,唐克扬在讲座伊始就提出一种“穿行”的新的类型学体验。
讲座试图回到一个更接近普通人的角度:如何在行走中体验城市依然是个未决的话题,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仅仅取决于设计师,而是与具体的时空限定乃至行走者的愿景息息相关。凯文·林奇提出可以“识途”的城市,新城市主义者勾勒出古典而理想化的秩序,库哈斯则暗示在这条路上清晰与混乱共存。
作者十数年来一直坚持步行考察各种中外城市,这既包括城市的形态也涉及它容纳的生活。讲座将带大家穿行于三座现实的与想象中的城市道路,那些我们所熟悉的建筑师和理论家是我们的向导:罗马帝国的统冶中心(既指它过去的样子又是它现今的状态),纽约的百老汇大街(“现代”的弛道),以及古都长安(由于古今的差异,严格意义的历史城市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
▲ 穿行类型
纽约:规划是一种概念性投机
“癫狂的纽约”以不变创造着变化,库哈斯说纽约的规划是一种“富有预见性的果敢决策”,是不管形象的,只是一种计划,库哈斯称之为“概念性的投机”。
▲ 纽约城市意象
纽约发展处一种新的城市文化逻辑,库哈斯认为这是一种“异想天开的技术”。每一个街道都好像一个“被俘获的星球”。而随着个体诉求逐渐突出,在城市的聚集过程中,又同时隐含着矛盾。
罗马:我们看到的变化总带着个人印记
今天的城市与过去的城市,纽约与罗马,是否遵循着同样的规划逻辑?穿行在罗马的街道,如何分辨新与旧,用现代的建筑学视角看待过去的建筑是否合适?随着历史的推移,我们看到变化,也就发现认识总是带着我们本身的印记。
▲ 罗马Forum
罗马 Forum 区域在不同的画家的笔下有着不同的体现。不同的时期也产生着变化,从画家的视角,我们是否能够得到某种启示,是否对城市有了更多的理解。
西安:知识与想象可以创造一种新的城市思路
中国的城市又和西方的城市思路有什么区别?穿越千年,我们是否还能还原一个古都长安?精神文化的延续,物质性的传递,孰重孰轻?
▲ 西安城市广场改造
城市应该如何穿越?我们应该怎样关注我们脚下的路?古老的城市,总有古老的故事,我们是不是在故事中找到一种城市的“还原”。知识与想象可以创造一种新的城市思路。
▲ 穿行三城
▲ 现场观众
▲ 观众提问
摄影
张超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转载请在后台联系有方新媒体中心取得授权。
上一篇:坂本一成×塚本由晴(下):开发商挟持的中国住宅
下一篇:王方戟: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大于建筑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