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和城墙对于佛罗伦萨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它或许没有罗马的桥梁体系复杂,但在佛罗伦萨,桥的历史与城墙的扩建息息相关。踏上佛罗伦萨的桥,我们会看到这座城市绵延不息的生命力。阿尔诺河静静地流淌,悄然无息将她分为城内城外。
桥的建造和佛罗伦萨城墙的扩张息息相关。大多数佛罗伦萨的桥是在中世纪建成的。那个时期也是第一次城墙扩建,于是一座城横向地扩张也对桥梁和河两岸疏通造成了压力。为了缓解这种压力,几座桥梁相继落成。市中心最重要的几座分别是Ponte alle Grazie,Ponte Vecchio,Ponte alla Carraia和Ponte Santa Trinità。
在分析佛罗伦萨的城市空间时,Sharon Strocchia将日常生活中的城市比作戏剧,并特地花了两页的篇幅来分析佛罗伦萨的桥。她将阿尔诺河称作是这座城市的第二道墙。它为佛罗伦萨带来各种商机的同时,也将城市定义成两个部分,一面是政治宗教的中心,而另一面则是永远的城市边缘。
Ao River以南的城区名叫Oltr''Ao,在阿尔诺之外。这个彼岸并不像宗教意义上的beyond一样具有任何超越凡俗的意义,它更像空间里的某个他者。15世纪的人文主义者Leonardo Bruni在他那本被誉为现代历史开山之作的《佛罗伦萨人的历史》里,不乏关于阿尔诺河桥梁的有趣片段。例如在参加完家住南岸的人文主义者Roberto de''Rossi的晚宴之后,主人只将客人送到Ponte Vecchio为止。河和桥变成城市里另一个分界线,划分主人之好客所涵盖的地理边界。
Ponte Vecchio是晚近之客,是美第奇的奇思妙想而让所有珠宝世家都把店铺搬到一座建筑桥上。Ponte Vecchio可以说被威尼斯的Rialto抄袭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城市之间的paragone(意大利语,意为竞争)与前者和罗马的一样激烈。洪水、自然灾害是促使城市重新组织其地理结构的契机,1178年,罗马时期便存在的老桥被淹没,直到1333年才造起了这座如今游客往来最频繁的桥。
而反观威尼斯,Rialto的外形和建筑风格与Vecchio其实不尽相同。Ponte Rialto建于1181年。或许是受到佛罗伦萨对这座传奇式的新桥建造的大肆宣传,尤其是在传记家Villani和艺术家、传记家Vasari的推广下,他们感受到需要在城市中心有一个疏通中枢、一个来往于商业与政治中心之间的血管。于是Rialto两边也建起了房子,变成了一条集商业街和桥为一体的城市纽带。
街道和桥梁在空间上的重叠是很有趣的。桥梁是以疏通、连接为主要目的,而商业街却让市民们驻足购买。Rialto因位处威尼斯的商业中心San Polo,便自然地将二者融合,把商业气息延续下去。威尼斯是一座水流之城,水流不仅是城市的动脉,也从根本上寓意着城市的肌理、某种协调与贯通,桥将河流的象征意义化为现实,San Polo(曾经那里有威尼斯最大的书市)将自己的繁荣与San Marco的政治心脏连接起来。这现实的桥也是某种城市肌理抽象的纽带。
Ponte Vecchio也是如此,这座桥可以说预示着城市古老的中心后来逐渐扩张之后地理中心的南移。Palazzo Pitti被美第奇家族买下并正式启用是在15世纪下旬至16世纪上旬的事。老桥恰恰是一个信号,这座桥是这一南移重要的枢纽。当然这座桥一直存在,它的重要性在城市举行游行时最为突出。但将这座桥转变成一个商业中心,无疑预示了当时政治重心的分散以及城市商业、工匠群体的某种分散。
倘若1170年,佛罗伦萨的城墙没有扩张,那市中心也许只需要一座桥,而不是4座。1213年,Ponte alla Carraia建成。它联系着游行重要的节点,Ognissanti(现在是一个广场,有法国领事馆和佛罗伦萨唯一的法语书店)和Santo Spirito(城市最古老的教堂位于此处)以西的教堂Santa Maria del Carmine。1227年,Ponte Alle Grazie建成。1252年,Ponte Santa Trinità建于老桥和Carraia之间。
这几座桥都位于第二圈城墙之内,它们见证了一座城市的扩张:游行的队伍踏过它们,流通的商业和手艺人们蜂拥向城内,但丁在神曲中所说的佛罗伦萨人口的三倍增长,和其他意大利城镇的外来商贩。城墙和桥是一座城市的关节,它们脆弱灵活不定,是流通也是对流通的控制。
依稀记得,每周四的晚上我都会在Piazza Della Signoria听露天音乐会。那天,是西班牙的年轻管弦乐团,演奏的是老柴。可惜我并没有太多时间,这座城市的交通在午夜之后就停运了,得赶去河对岸的公车站回家。我看着手表的时针,从人群里抽身出来。我从Uffizi走向河边,沿着阿尔诺河一路小跑上Ponte Alle Grazie,桥对面便是公车站。我等待着末班车,一如在这座城最后的那个午后,我坐在朋友身边,我们在Ponte Santa Trinità的南面的一家冰淇淋店,她吃着冰淇淋,我看着河对岸的这座城。这预先涌来的想念,我只能用眼泪透支。
参考资料
1. Franklin Toker, On Holy Ground: Liturgy,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 in the Cathedral and the Streets of Medieval Florence, Tuhout 2009, extract from Chap. 4 ''Hallowing the Streets of Medieval Florence''
2. Sharon T. Strocchia, "Theaters of Everyday Life," in Renaissance Florence: A Social History, ed. Roger J. Crum and John T. Paoletti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55-80.
文 钱文逸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转载请通过邮件或电话与有方媒体中心取得授权。
上一篇:史永高:重构一种差异而更丰满的建构学
下一篇:有方讲座第26场信息|祝晓峰:形制的新生——陈其宽在东海大学的建筑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