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达五十年的殖民统治下,近代台湾都市规划与建筑设计都是在日本人掌控中制定完成,公共建筑以折衷主义为主流。1945 年回归后的几十年间,公共建筑复古(民族)主义盛行,由于脱离建筑传统语境,与同时期大陆国家主义建筑(如北京十大建筑)相比,这些建筑(如圆山大饭店、故宫博物院、台北忠烈祠等)大都显得比例失当、语言怪异、工法粗劣。但是王大闳主持设计的国父纪念馆(1965 年),却是在传统形式中融入现代主义理念的划时代作品。实施过程中,项目虽屡遭磨难而大失原意,但仍以其设计上的突破和精良完成度,代表了两岸以民族主义为诉求的国家建筑的最高水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父纪念馆眼下不仅仍进行三军仪队交接仪式等纪念性活动,同时也是民间文化、休闲活动的公共场所。
在台湾现当代建筑中,结合当地气候与文化语境的现代主义虽不是主流,但在王大闳(如台湾大学学生活动中心、虹庐、中央研究院历史文物陈列馆)、陈其宽(如东海大学旧图书馆、路思义教堂)、张肇康(如台湾大学农业陈列馆)、王秋华(如中央研究院美国文化研究中心)等建筑师的不懈实践下,逐渐具备了坚实基础。代表性的现代主义建筑作品因保存尚好、坐落地点相对集中,对大陆建筑师具有重要的实地考察和借鉴价值。与日本当代建筑代际关系和主流现代建筑诉求明晰不同,台湾近十年来当代建筑的特点是“沉潜”,即在持有现代设计理念的同时保持对在地传统的强烈关注,而对代表性建筑师及其作品,如姚仁喜(如法鼓山农禅寺)、黄声远(如罗东文化工场、津梅栈道、樱花陵园及入口桥、宜兰县社会福利馆等),将是参观和交流的重点。近年来,这批建筑师佳作迭出,设计语言日益不同于国际流行风格,尤其像黄声远在宜兰的作品,具有传统传播媒介难以再现和诉说的与在地的咬合特征,所以建筑现场和设计事务所的考察,以及与设计师的交流,就成为非常难得的学习机遇。
▲ 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
另外,在历史建筑与街区保护、再生方面,由于经济先于大陆发展和理念先进,台湾近十几年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不仅宜兰的黄声远由建筑设计而至景观改造,台北的迪化街(旧城保护)和宝藏岩(贫民窟保护)保育,也是专业与民间力量合力再生的成功案例。对于尚处于剧烈城市化时代的大陆设计师来说,相对于主流的欧美城市保护与再生经验,台湾经验具有更多的借鉴意义。
本次台湾建筑专业旅行,精选四座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涵盖现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十余位建筑师,走访三十余个作品现场,更与数个建筑师事务所及相关机构深入交流。通过这些作品,大致可以领略与大陆传统文化相同而设计实践迥异的台湾现代建筑之路,并亲身体验台湾建筑与都市的形式趣味、空间特征、设计手法、材料观念、建造方法,感受台湾建筑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特征、精深的哲学思想与迷人的场所氛围。
文
史建
版权声明:本版权归有方所有,转载请通过邮件或电话与有方媒体中心取得授权。
上一篇:“观念与道途”建筑设计主题沙龙在有方空间举办
下一篇:周榕:在地建筑学——从行走到植根 | 行走中的建筑学04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