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8组设计方案揭晓!一众知名建筑师,共绘未来赤坎建筑新地标|有方报道

8组设计方案揭晓!一众知名建筑师,共绘未来赤坎建筑新地标|有方报道
编辑:彭紫琦、袁蓓祺 | 2023.08.02 10:56

在底蕴深厚的“华侨之乡”开平赤坎,设计如何回应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未来赤坎又将呈现怎样的面貌?

 

四个月前,风语筑作为联合发起人,邀约何镜堂、刘珩、柳亦春、孟凡浩、王子耕、张雷&雷晓华、章明、庄子玉(音序)8组建筑师在赤坎新区设计8座文化建筑;近日,各组建筑师团队重回赤坎华侨古镇,为我们揭晓各自项目的阶段性设计成果。

 

他们将如何进行构思?目前方案进展如何?一文带你速览赤坎新区城市规划+8座建筑现阶段方案。

 

 

四个月前,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人民政府与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双方进行战略签约,采取建筑艺术提升城市魅力的新模式,充分运用文旅资源和学术资源推动开平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助力赤坎新区华侨文化新地标建设。在签约仪式上,双方联合发起“全球首个华侨文化建筑群国际赋能计划”,邀约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领衔的8组知名建筑师共同参与“赤坎新区文化建筑群”8组精神建筑的主持设计。

 

7月21日下午,“侨乡文化:未来赤坎建筑新地标”赤坎新区文化建筑群方案成果汇报在赤坎华侨古镇举行。专家学者、建筑师与江门市、开平市领导齐聚一堂,见证赤坎新区文化建筑群现阶段成果的发布。

 

8组建筑师团队悉数到场,首次公开了赤坎新区城市规划+8座建筑现阶段设计方案,各团队项目如下(项目名暂定,最终名称以政府官宣为准):

 

赤坎新区城市设计

刘珩,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创始人、主持建筑师,赤坎新区总规划师

 

司徒美堂纪念馆

何镜堂,中国工程院院士,杰出建筑学家和教育家

 

城市地标建筑·市民活动中心

张雷,南京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教授,张·雷设计研究联合创始人

雷晓华,张·雷设计研究联合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司徒氏图书馆

王子耕,PILLS工作室主持建筑师,中央美术学院建筑系副教授、副系主任

 

关族图书馆

刘珩,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创始人、主持建筑师,赤坎新区总规划师

 

赤坎乡村振兴馆

章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主任,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关族文化馆

孟凡浩,line+建筑事务所联合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赤坎1号

庄子玉,BUZZ建筑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赤坎2号

柳亦春,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在开平市人民政府的指导下,本次活动由开平市赤坎古镇文化旅游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开平市赤坎镇人民政府主办,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开平市委书记余中华、江门市政协副主席汤惠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杰出建筑学家和教育家何镜堂莅临现场依次致辞。

 

 

开平市积极响应广东省正在推进的‘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而赤坎作为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的中心镇试点,在乡村振兴和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方面都深具潜力。赤坎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是开平的重要资源,我们对于赤坎未来的发展也寄予厚望。目前,赤坎古镇的保护、活化和利用取得了初步成果,而新区的建设发展,我们期待与各位建筑师共同努力,将设计成果落实在开平赤坎的大地上,让古镇和新区共同发展、交相辉映。”

 

 

三月,我们在这里开启了赤坎新区文化建筑群的新尝试、新路径和新表达;今天,各大建筑正式迎来首秀。在此再次感谢何镜堂院士等8位国内外知名专家的辛勤付出。接下来我们也更希望各位专家继续发挥智囊团的作用,支持包括赤坎新区乃至整个江门的城乡融合发展。希望开平市继续当好示范窗口,充分发挥‘侨’资源优势,依托赤坎华侨古镇、赤坎新区等项目资源,打造广东省乃至全国古建筑活化示范工程。”

 

 

文化是城市赖以延续和发展的根基。中西文化的碰撞、融合产生了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以及600多座骑楼,这些建筑遗产是此地的文化基因,具有重要的保护、利用价值。让建筑传递文化信息,让城市与文化贴切地融合,是建筑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在创作中,如何去展现当地文化的精髓,如何结合当下的技术创造出兼具国际视野与中国特色的优秀作品,需要我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期待与政府、企业和各位建筑师共同努力,将赤坎打造成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华侨文化新高地。”

 

 

赤坎新区文化建筑群

项目进程回顾

 

 

三月底,“未来赤坎的古今中外”城市建筑艺术论坛暨赤坎新区文化建筑群项目启动仪式于赤坎古镇举行(点击上图了解详情)。历经数月的实地考察调研、多轮线上线下会议的讨论和推进,目前,新区各文化建筑的设计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风语筑首席文旅战略官、江门开平古建院专家顾问、赤坎新区文化建筑群总策划人及项目总负责人陈力娜表示:

 

本项目取得阶段性的成果,是开平市、赤坎镇两级政府,以何镜堂院士领衔的8组知名建筑师以及风语筑共同的付出。赤坎计划是一个具有赤坎符号的持续性项目,现在仅仅完成了建筑设计的一个标段;作为侨乡,赤坎的故事仍然继续,我们也将继续深度挖掘,用艺术赋能侨乡文化,提升文化自信。感谢推动赤坎新区文化建筑群项目顺利进展、支持赤坎美丽乡村振兴的每一位前行者。”

 

 

 

新区规划+8座建筑,设计何如?

现阶段方案全公开

 

在活动现场,刘珩首先进行了赤坎新区城市整体规划的介绍,8组建筑师及其团队则分别从概念愿景、场地分析、建筑设计等方面汇报了各自方案目前的进展与成果。

 

各组方案现阶段设计,一睹为快(项目名暂定,最终名称以政府官宣为准):

 

 

刘珩汇报现场

 

赤坎华侨古镇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坐落在潭江河畔。因水路交通便捷,贸易发达,赤坎繁盛一时,许多骑楼式建筑应运而生;加之当时很多华侨衣锦还乡,大事兴建,因此当地建筑融合中西不同元素,形成了具有鲜明建筑艺术特色的古镇。

 

在赤坎新区“消化”传统村落是一个非常有机的更新过程,所以新区的城市设计实际上包括很多元素,而不是直接将传统的元素置入;设计需要在延续其历史文脉的同时,承载一些未来的诉求。我们依托场地原有的村落肌理去形成立体商业街区,且靠近湖面的部分呈现为岭南园林的布局,从而打造一种差异化的商业模式组合。我们也希望能够将古镇中现有的观光小火车延伸至新区的核心部分,将商业区以及几大文化建筑串联起来,激活新区和古镇的互动关系,从而激活整个文旅产业

 

从总平面图可以看到,8座文化建筑中的6座以对话的姿态,围绕河面宽阔处布置,另外2座则与街区肌理相融合;它们所处的位置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气质。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何镜堂建筑创作研究院副所长盘育丹汇报现场

 

团队经过多方面的探索研究,最终以“拱影新韵、劵连侨心”为概念,通过小巧精致的尺度、地域性的材料运用以及结合自然的空间布局,来打造延续侨乡文脉、融合中西文化,且具有时代特色的地域文化建筑。我们提取了“中之圆,西之拱”为主要设计元素,同时也吸取了骑楼、碉楼,以及岭南庭院等空间原型。

 

在布局层面,我们提取了骑楼的梳式布局肌理并转译;在形体层面,设计沿用了骑楼的拱券形式、融汇中西元素;在造景层面,我们借游廊等元素来表达东西方连接、华侨与祖国大陆连接的寓意;在空间层面,我们注重光影空间的表达,通过动静院落的组合以及小天井的设计来实现我们的理念;在细节层面,我们将侨乡元素以现代形式表达,例如将碉楼的肌理和材质采用现代的设计手法进行演绎;在景观层面,我们以稻田景观肌理为底,希望有一定在地性景观的体现,并打造具有地域特征的院落景观

 

 

 

 

雷晓华汇报现场

 

设计旨在解决三个问题:赤坎新区需要怎样的地标建筑?市民需要怎样的空间?未来来到赤坎的人们又希望看到什么?我们希望这不仅仅是一座建筑;它本身即是山水,融入整体环境中。设计打破了“立面”内外的边界,用一种丰富的、开放剖面的创新姿态融入场地,面向湖面和城市村落的横向面完全开放

 

建筑整体以一座山塔意象纵向生长,吸引人们入画、游逛、向上攀升。底层结合场地高差,呈现岭南水乡在地乡野意趣;中景将“赤坎——红色土坡”文脉转译的红色夯土与混凝土糅合建造,连廊、挑台贯穿联通,形成延续、生动、多层次的体验动线;顶部以竹材料打造诗意云顶,既是“银信”(指海外华侨华人与家人联系或把他们的资金寄回家乡的渠道)情感的源起,亦为放大版的骑楼单元意象,更是赤坎拥抱山海、面向世界的开放窗口;云顶之中,红白碉楼耸入云间,实现从在野入画、人文沉浸到仙逸远眺的诗意体验。

 

 

 

 

王子耕汇报现场

 

在我们看来,开平重要的文化印记之一,是中西之间的文化交流,所以我们也希望在新的建筑中体现这种意向。我们之前做了很多建筑形态上的概念和形体的推敲,最终方案概念落在表达一种关于时间的观念和想法上。

 

我们认为一座新的图书馆,应当是时间的切片,反映复杂而立体的现实,更应当随着时间而变化,具有韵味和特色,成为赤坎历史长卷中的一部分。设计通过建筑材料、空间布局,来表达其文化上的沉淀,同时也表达知识作为时间载体的存在。虽然地块较小,但我们也希望在整体布局上体现岭南建筑和开平碉楼的特点。

 

建筑概念中有两点比较重要,一个是院,一个是塔。方案提取岭南院落中独有的缝隙空间、结构网络和室内外关系,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自然元素的融合,创造宜人的学习秩序和安静的思考空间。塔的设计则从碉楼形式衍生而来,我们提取了碉楼内部严谨的布局和层次分明的几何关系,创造具有仪式感的公共聚集性空间,在满足当代社群需求的同时,更成为延续传统的场所。

 

 

 

 

刘珩汇报现场

 

在关族图书馆这个项目中,我们主要的设计任务是“对历史经典建筑的当代化转译”

 

首先,我们的团队在前人的成果基础上,对赤坎古镇中的关族图书馆进行了研究:1929年,原馆在侨胞与本土力量的共同参与下建成。这是一个规整优美的“三段式”古典建筑,平面布局则呈现为3×4的比例,外观上其柱式、山花、拱券等要素体现出浓厚的西洋风格。近百年来关族图书馆不仅在当地家族的文化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赤坎不可或缺的公共空间。缘于此,我们从当地居民得到的设计意见是,新的关族图书馆要尽可能保留原馆的布局和造型,以及其钟楼元素

 

如何将现代性介入到这个充满复杂语义的环境中呢我们对原馆的造型进行了“抽象化”和“去装饰化”处理,并以剖切的手法处理立面。不同于原馆平整的场地,新址的环境存在高差,这也为我们的设计带来了新的可能性——通过地景的方式,运用坡道引导人流经过半地下空间进入馆中,进而到达作为竖向交通的中庭空间。这个中庭空间是我们营造文化氛围的重点:梯段以环绕式布置,自然光线透过顶部天窗直达建筑的最底层,为空间带来静谧空灵的氛围,让来访者沉静下来,使建筑契合其作为图书馆的精神特质。

 

 

 

 

章明汇报现场

 

我们设计愿景是希望建筑协调共融、渐进增长,于是在这里特别提出了一个概念——“渐进的建筑”。渐进,代表着一个过程,整个历史在我们看来即是从过去走到当下再走到未来的过程,那么我们的建筑在当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又能扮演什么角色;这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建筑的渐进:尺度、功能和空间。首先我们希望建筑能跟古镇中的老建筑在尺度、形式或是空间上产生关联。此外,这里作为乡村振兴馆,很大程度上还将有培训、会议、展示、交流等功能,所以我们设计还需考虑到与环境的关联。

 

建筑形式从骑楼底层连续开放的街道布局中汲取灵感,我们在其中截取了一个片段,在传承历史文脉的同时,也传递出其从过去走到当下再走向未来的意向。我们按照4.5米的开间单元对骑楼进行转译,形成基本的肌理网格,最后形成建筑的整体形态和空间。在不同的高度上,我们也根据建筑形态在立面上做了一些凹进和突出,创造间接的光环境。顶面的凹凸变化也将形成侧天光,同时增强结构的刚度。材质的在地性表达,则将通过红色渐变混凝土和暖灰色清水混凝土的交错呼应来体现。

 

 

 

 

孟凡浩汇报现场

 

赤坎历史建筑的魅力在于文化碰撞、融合带来的创新,因此我们在关族文化馆的设计中,也希望以“拼贴”的方式致意赤坎的建筑文化。这个项目建成后既要作为纪念性空间,为当地居民举行礼仪、习俗活动提供场所;又需要作为叙事性展览空间,适应游客的参观需求。为了寻找切入点,我们对赤坎当地这类纪念性的历史建筑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其“碉楼+院落”的秩序中,被围合的“院落”是核心活动空间。

 

我们最初的想法是将层层递进的“院落”垂直叠合,但考虑到这样的空间与传统序列在感知上差异较大,于是采用了“十字轴线”。一横一纵的两个轴线都设计成三进院落式秩序,分别容纳供当地使用的纪念性场所和为游客设置的参观空间。由于场地上高差的存在,二者在中间院落立体交织,视线上形成联系,但流线相互独立,分别设有出入口。色彩上,设计选用了红色来呼应“赤坎”之名体现出的“红土”特点。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那便是:通过在地的空间原型提取和多元的形式语言组合,将非日常、纪念性的仪式活动功能与日常、叙事性的展览功能,进行了立体的空间复合

 

 

 

 

BUZZ建筑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庄子玉于线上出席, 方案由BUZZ建筑事务所柏林办公室总监Fabian Wieser(右)、BUZZ建筑事务所管理总监杨晔(左)汇报

 

在中西方的建筑中,“红砖”都是一种常见的,历史气息浓厚的元素,而且它与“赤坎”的名字有着很深的渊源,因此我们在项目早期就决定以“红砖”材料,探索空间的塑造

 

设计场地坐落于河岸,作为邻里交流、活动,与专业人员进行对话咨询的空间,项目用地紧凑,功能也较为简单,因此我们可以尝试用简单但强有力的形式语言,打造出丰富的体验

 

经过案例研究,我们采用了向心式的布局,将聚集场所放在建筑中央,并引入天光使这里的空间氛围充满诗意,让人们的心情愉悦而平和。而在这个核心空间之外,设有一系列空间将它层层包裹,有些层次作为私密性较强的咨询空间,有些层次则在流线、视线上与城市环境进行对话。建筑造型向上扩展,顶部进行了切削,因此当人们顺着流线抵达屋顶,可以将内部空间一目了然,此外更为高耸的一侧朝向河岸,也使建筑成为视线的焦点

 

 

 

 

柳亦春汇报现场

 

历史上的赤坎“因侨而盛”,许多华侨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为家乡赤坎古镇贡献了一些可供人们聚集、沉思、与自我对话的公共设施。在古镇推动保护、活化、利用的背景下,赤坎2号项目便是为新区建设相应的空间。

 

我们以碉楼为原型进行了抽象化提取,希望不借用具体的原有建筑语言,而运用当代的材料,以写意传神的方式让人们联想到独特的赤坎碉楼。在我们目前的设想中,建筑由清水混凝土基座与钢结构屋顶构成,玻璃天窗提供采光,立面上以钛锌鱼鳞板与环境进行对话,窗洞以岭南建筑的“满洲窗”为灵感,增添细节。空间结构上,底层中央为聚集空间,二层以回廊在其上方环绕,辅助的功能空间呈“L”形布置于底层侧面。此外,我们希望通过体量的组合以及泛光照明设计,让建筑在夜晚仿若悬浮,形成水岸边独特的风景

 

 

 

结语

开平市委常委,赤坎古镇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杰文在方案汇报后致辞表达了感谢与期许:

 

‘开平碉楼与村落’作为广东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不管是碉楼还是村落,都以建筑形态展现出当地文化独特之处;这一特点也为新区建设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全国2800多个古镇中,赤坎古镇可能是为数不多的以华侨文化为主题的小镇,其华侨文化资源中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和传承的内容。在今后的工作推进中,我们也将继续做好协调,以呈现大家都满意的作品,共同打造赤坎独具本土特征的新地标、新名片。”

 

 

在陈杰文提出的“土而不俗、洋而不同、小而不凡”的建设方向下,8组建筑师基于赤坎文脉、建筑功能、场地条件等进行了设计探索,首次揭开赤坎新区项目面纱的同时,也让人们更加期待这些建筑的陆续落地。

 

作为项目联合发起人,风语筑董事长、创始人李晖在赤坎计划宣发仪式上表示:“通过设计艺术赋能城市建设、乡村振兴、城市更新、文旅产业发展等方向,是风语筑的发展使命,风语筑将持续助力赤坎文化建设。”

 

未来,期待当地政府、居民、建筑师、艺术家和企业的持续协作,共同将赤坎新区发展蓝图变为现实,进一步扩大赤坎的华侨文化国际影响力,使其成为连接世界华侨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吸引更多设计艺术爱好者前来参观、交流与创作。

 

 

 

 


 

本文为主办方推广文章,文字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均由主办方提供,版权归来源机构所有。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关键词:
何镜堂
刘珩
孟凡浩
庄子玉
张雷&雷晓华
方案
柳亦春
王子耕
章明
赤坎
风语筑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