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埃及笔记(七):从奥斯曼到阿拉维

埃及笔记(七):从奥斯曼到阿拉维
作者:张弛 | 编辑:李菁琳 | 2022.06.10 19:00
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 ©张弛

当阿拉伯帝国逐渐衰落时,一股新势力悄然成长,最终成为伊斯兰世界新的主导力量,将支离破碎的中东版图重新缝合。占据伊斯兰世界中心300余年的开罗,重又成为边缘行省的治所,随着新帝国的命运浮沉。

 

 

突厥化

 

阿拔斯时期,伊斯兰教东渐。同时,突厥部落迫于唐朝的军事压力向西迁徙。当他们在中亚遇到同样起源游牧民族、崇尚圣战的伊斯兰教时,一拍即合,迅速成为伊斯兰世界的一员。

 

9世纪后,当盛世君主哈伦·拉希德的背影远去,阿拔斯王朝国势凌夷。为了摆脱伊朗贵族的控制,哈里发开始大量召募突厥雇佣兵。这些突厥军人逐渐掌握实权,视哈里发为傀儡,以至于可以任意将其杀死或废黜。10世纪,德莱木人建立的白益王朝控制了两河流域,哈里发又成为他们的傀儡。此时帝国的其他区域,已碎裂为大大小小的割据政权。

 

9世纪末的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只能实际控制深绿色的区域,浅绿色区域则是地方割据政权   图片来自网络

11世纪,塞尔柱突厥崛起,迅速整合散落的地方政权,征服巴格达,驱逐白益家族。哈里发视之为救星,封其首领为苏丹。1071年,塞尔柱军队在曼齐刻尔特的决战中击败拜占庭,甚至俘虏了罗马皇帝,从而将安纳托利亚和亚美尼亚纳入版图。拜占庭帝国失去了最大的粮食和兵源产地,游走于崩溃边缘。到了这个世纪的末尾,塞尔柱人建立的庞大帝国又碎裂了,各地的突厥贵族割地自立。统治安纳托利亚的突厥政权被称为鲁姆苏丹国,“鲁姆”就是阿拉伯语中“罗马”的转音,表示该国处在原东罗马帝国长期统治的地区。仅以极少的人口,这些外来的统治者将该地区迅速突厥化。今天,大多数土耳其人流淌着希腊和亚美尼亚的血液,却以突厥人自居,并以此为荣。

 

曼齐刻尔特战役是塞尔柱突厥的高光时刻 图片来自网络

 

奥斯曼帝国

 

13世纪中叶,为了逃避蒙古西征的威胁,奥斯曼的父亲带领着突厥人的卡耶部落西迁至安纳托利亚。他向鲁姆苏丹国臣服后,得到了一个邻近拜占庭帝国的小镇瑟于特作为封地。13世纪末,随着鲁姆苏丹国的分崩离析,奥斯曼开始蚕食拜占庭帝国的领土,随后宣布独立,自称埃米尔,奥斯曼帝国肇始。

 

奥斯曼一世  图片来自网络

奥斯曼帝国延续了伊斯兰早期的扩张传统,对非伊斯兰教的地区发动圣战。然而奥斯曼的统治者并没有逼迫被征服地区的民众放弃原有的信仰,目的是向他们收取额外的税赋,并依靠这些收入进行新的军事征服。帝国还从基督教家庭中拣选青少年,改宗后充实耶尼切里军团(苏丹的近卫军)。地位低下的平民因此可以获得迅速晋升的通道,相比当时阶层固化的欧洲,奥斯曼的军队有着更强的战斗力。

 

威尼斯画家真蒂莱·贝利尼笔下的耶尼切里军人 图片来自网络

14世纪末,奥斯曼帝国在科索沃击败了来自欧洲的联军,而强悍的帖木儿对安纳托利亚的入侵使拜占庭暂时免于灭亡。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中,拜占庭内乱不断,经济崩溃。为了换取和平或金钱,拜占庭饮鸩止渴,不断向周边国家割地,直至割无可割,最后仅剩君士坦丁堡孤城一座。1453年,在新式臼炮的轰击下,昔日修建的坚固城防轰然洞开,延续千年的东罗马帝国写入历史,也为中世纪画下句点。15世纪下半叶,奥斯曼海军在与昔日的地中海霸主威尼斯舰队的数次交锋中均占据上风,迫使后者在16世纪初成为自己的附庸,从而称霸地中海。

 

奥斯曼帝国领土变化 图片来自网络
君士坦丁堡城墙遗迹  ©张弛
圣索菲亚教堂成为清真寺  ©张弛

 

埃及行省

 

1517年,奥斯曼帝国携击败萨非王朝之余威,一举攻灭马穆鲁克苏丹国,使埃及成为帝国的一个艾亚勒特(奥斯曼的一级行政区划,相当于省),巩固了其对欧亚商路的垄断地位。然而根植埃及数百年的马穆鲁克军事贵族并没有随着苏丹国的毁灭而消亡,而是继续扮演统治者的角色,使帝国一直无法有效地控制埃及。

 

左:奥斯曼帝国旗帜, 右:埃及省旗帜 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涉及的三个建筑 笔者绘

 

卡特库达水房和学校 1744

سبيل وكتاب عبدالرحمن كتخدا

Sabil-Kuttab of Katkhuda

 

正对着繁华的穆伊兹大街,伫立着一座带有木质阁楼的建筑,它后面的建筑群将大街分为两条岔路。这座建筑的出资人就是一名马穆鲁克,叫卡特库达,是一名埃米尔,也是埃及耶尼切里军团的长官。不过此时的耶尼切里军团早已不是当年能打硬仗的精锐部队了,而更像是纨绔子弟的俱乐部。

 

卡特库达水房和学校  ©张弛

Sabil是阿拉伯语转音,指水房,向路人和周围的居民无偿提供饮用水。Kuttab则是为孩童提供初级教育的场所。马穆鲁克和奥斯曼时代,Sabil和Kuttab在开罗随处可见,贵族们乐于修建这些公益项目,使自己家族的财产和影响力在宗教和法律的保护下得以延续。卡特库达将这两种功能整合在局促的地块上,延续马穆鲁克时期的风格,完全感觉不到奥斯曼的影响,即使彼时奥斯曼帝国统治该地已逾200年了。

 

建筑的入口在后侧,使这个正对着大街的建筑物保持纯粹。它的平面趋近于正方形,尺寸仅有4.0米×3.5米。底下石质的部分是水房,其临街的三个立面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拱形檐口下拱形的窗以铜格栅围护,内侧的窗台是一个水槽,路人可以登上两级台阶,穿过格栅的缝隙,以自己的杯子取得饮水。现在,为了保持清洁,这些格栅后增加了玻璃,原有的功能自然也就消失了。

 

平面  图片来自网络

小学校是个木质的小阁楼,在水房上方。临街三面各有5扇木窗,这些木窗叫mashrabeyya,镂着精美的雕花,为学童提供着充足的采光。

 

从相邻的屋顶看卡特库达水房和学校 ©张弛

 

 

拿破仑在埃及

 

18世纪末,罗伯斯庇尔和圣茹斯特被热月党人送上了断头台,督政府成立。作为这个政府军事指挥官的拿破仑·波拿巴初露峥嵘。26岁的他,翻越阿尔卑斯山,挫败了奥地利主导的反法联盟并征服了意大利,成为受到整个国家拥戴的英雄。同时他也嗅到了督政府对他的猜忌,为了逃离是非之地,他率军远征埃及,这个行动的另一个意义在于,切断英国与印度的联系。

 

1798年7月,2.5万法军与10万马穆鲁克决战于金字塔下,拿破仑仅以损失300多人的代价就全歼了马穆鲁克主力。这场战争触动了守旧的埃及人,包括当时还是一名军官的穆罕默德·阿里。除此之外,随拿破仑而来的法国考古学者使欧洲人开始了对埃及文物的系统性研究。

 

金字塔之战  图片来自网络

拿破仑对埃及的控制非常短暂。1799年,纳尔逊指挥的英国海军在尼罗河河口消灭了法国海军,法军补给线被切断。阿卡之役后,拿破仑终于无力支撑中东战事,撤出埃及。有趣的是,由于督政府的不得民心,战败的拿破仑回到法国反而受到强烈的支持,并在一个月之后发动雾月政变,成为法国的独裁统治者。

 

 

穆罕默德·阿里

 

穆罕默德·阿里生于希腊的一个阿尔巴尼亚家庭。父亲是一名烟草商,早年去世,于是他开始为舅舅工作。他的舅舅穆斯塔法·帕夏是奥斯曼帝国阿尔巴尼亚军团的一名经验丰富的指挥官,曾被派遣到埃及对抗拿破仑,但在阿布基尔的滩头战败。阿里受到舅舅的提拔,在军中担任领导职务。1801年,法国人撤离,留下权力真空的埃及。阿里利用政治环境巧妙地经营自己的政治声望,终于被民众推举为新任总督。远在君士坦丁堡的奥斯曼苏丹也只能追认这一事实,任命他为埃及的瓦利(总督),并授予帕夏(长官)封号。阿里的上台暂时避免了战后英国人对埃及的染指,恢复了埃及境内的秩序。

 

但是此时的阿里还无法将埃及的权柄抓稳,因为马穆鲁克们仍然占据着该国的军政要职。1805年,穆罕默德·阿里设计将马穆鲁克的核心成员引诱至一个翁城,以伏兵将他们杀死,并将他们的首级送到君士坦丁堡。接着,在穆罕默德·阿里的严酷肃清下,从中世纪走来的马穆鲁克才真正退出历史舞台。

 

马穆鲁克遭到屠杀  图片来自网络

此前与拿破仑作战的经历,使阿里认识到欧洲军队的先进。于是他邀请法国军官来帮他训练新军,并建立自己的舰队。此外,他还从欧洲延聘顾问,仿照西方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和行政改革,将工业化引入埃及。因此,他被认为是现代埃及的奠基者。

 

穆罕默德·阿里 图片来自网络

1825年,应奥斯曼苏丹马哈茂德二世的要求,阿里派儿子易卜拉欣去希腊镇压起义。虽然易卜拉欣率领的新军取得了不俗的战果,但英、法、俄三国联合舰队的介入还是使埃及舰队全军覆没,希腊随即独立。

 

纳瓦里诺海战是历史上最后一场帆船海战,土耳其和埃及海军全军覆没。图片来自网络

为了弥补舰队的损失,阿里向奥斯曼苏丹索要叙利亚的统治权,但遭到拒绝。一怒之下,阿里起兵发难。埃及的新军在战斗中证明了自己的势力,奥斯曼则暴露了自己的羸弱。阿里不仅通过武力征服了叙利亚,甚至兵锋直指帝国首都,使苏丹不得不向世仇俄国人求助。但奥斯曼的崩溃或是俄国势力的渗入不符合英法的利益,于是在后者的干预下,阿里不得不放弃对奥斯曼的进攻,并交还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作为交换条件,阿里和他的后代可以世袭埃及的统治权,埃及仅在法律上继续作为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这是埃及总督从未有过的待遇,阿里实际上成了埃及和苏丹(埃及以南)的国王,以“赫迪夫”的称号代替地位较低的“瓦利”,开创了阿拉维王朝。

 

穆罕默德·阿里在亚历山大港的行宫中接见外使 图片来自网络
阿拉维王朝在时间线上的位置  笔者绘

 

苏莱曼·阿加·西拉赫达尔清真寺及水房 1839

مسجد وسبيل سليمان أغا السلحدار

Mosque-Sabil of Sulayman Agha al-Silahdar

 

穆罕默德·阿里治下,公益性的建筑还在继续修建,不过来自中世纪的马穆鲁克风格被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新潮的奥斯曼风格。穆伊兹大街上,一个弧形的立面很显眼,这便是阿里统治期间修建的一座水房,装饰着奥斯曼巴洛克风格的外立面。这条街上的另一座水房与它的形式相仿,建造年代较晚,是由后来的埃及赫迪夫伊斯梅尔帕夏修建的。虽然风格变了,但使用场景与马穆鲁克的水房没有区别,也有巨大的开窗、窗台上的水槽和允许水杯通过的铜质格栅。一座极小的清真寺与水房连成建筑群。清真寺被抬高,建筑群的主入口被设置在它的下方。这是一间极小的清真寺,由一个方形祈祷大厅和一个方形小庭院组成,庭院由柱廊环绕,一角的宣礼塔是典型的奥斯曼风格 - 瘦高的圆柱塔身和圆锥形的尖顶。

 

立面/剖面  图片来自网络
临街立面  ©张弛
带有水槽的窗台  ©张弛
©张弛
过廊  ©张弛
伊斯梅尔帕夏水房  ©张弛
©张弛

 

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 1857

مسجد محمد علي

Great Mosque of Muhammad Ali Pasha

 

在穆罕默德·阿里治下修建的众多宏伟建筑中,最有代表性的,当然是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大清真寺。这座清真寺坐落在由萨拉丁建造的城堡的最高点,使整个开罗都能够看到它,就像整个雅典都能看见卫城一样。

 

从沙漠之门(Bab el-Gebel)进入,沿坡道上升,就会看到它瘦高的宣礼塔和堆叠的穹顶。它的对面,是14世纪的马穆鲁克建筑 - 纳西尔·穆罕默德清真寺(详见上一篇)。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在挤满马穆鲁克建筑的开罗显得很特别,如果将它放在伊斯坦布尔,则毫无违和感,因为它是以典型的奥斯曼土耳其风格建造的。据说建筑师参考的是伊斯坦布尔的新清真寺(Yeni Cami,建筑师达鲁特阿迦是希南的学徒,继承了其宫廷建筑师的职位,也延续了师父的风格)。

 

新清真寺的平面和立面  图片来自网络
新清真寺,伊斯坦布尔  ©张弛
新清真寺内部  ©张弛
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  ©张弛

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的基址原本坐落着马穆鲁克时期的宫殿,1824年,宫殿内的弹药库爆炸,为新建筑腾出空间。从1830年至1857年,清真寺的工程在一位希腊出生的建筑师尤素福·布什纳克(Yusuf Boshnak)的指导下进行。工程的委托者穆罕默德·阿里在1849年去世后,清真寺被扩建为他的陵墓,他的遗体直到1857年完工后才被转移到这里。

 

建筑主体的平面呈正方形,边长41米。四颗巨大的柱子支撑着中央圆顶,四面各有一个半圆顶,四角上又各有一个小圆顶。中央圆顶的直径达21米,高度达52米。西侧两个角上布置着82米高的宣礼塔。这些形制对应的是苏丹的地位,宣誓了埃及事实上的独立地位。

 

平面  图片来自网络
立面/剖面  图片来自网络
中央的穹顶  ©张弛
侧面的半穹顶  ©张弛

清真寺现在不用于祈祷,参观的人们可以坐在厚厚的红色地毯上聊天。空间显得非常大,错落有致的圆顶组合加强了纵向的空间感。与土耳其的清真寺一样,灯具排列成巨大的环形,低垂着。墙壁被富有花纹的雪花石膏装饰,因此这座清真寺也被称为雪花石膏清真寺。

 

前厅  ©张弛
中殿  ©张弛
中间的敏拜尔  ©张弛
©张弛

作为结构的石灰石材料可能是从法老的金字塔攫取的。外立面较低的区域仍然包覆着雪花石膏板,而较高区域的雪花石膏装饰在建成前被挪去建造阿巴斯(穆罕默德·阿里的孙子)的宫殿了。庭院呈边长50米的正方形,以拱廊围合,廊顶排列着小型圆顶。入口的位置以较大的拱和圆顶强调。庭院中间照例布置一座水井凉亭,方便信众在礼拜前的清洁。庭院南侧拱廊中央嵌入了一座欧式钟楼。那是法王路易·菲利普一世的馈赠,用以答谢埃及赠与的方尖碑(协和广场上那座)。20世纪30年代,清真寺被以现代建筑技术重建。

 

拱廊  ©张弛
水井凉亭  ©张弛
水井细节  ©张弛
20世纪30年代的重建  图片来自网络

——

 

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的宏伟显示着这位王朝开创者的雄心壮志,但是他终究不可能建立一个帝国了。在整个19世纪,埃及没有获得真正的独立。作为奥斯曼的属国,埃及还是要年年纳贡。虚弱的奥斯曼帝国无法阻止西方列强的影响力逐渐深入中东地区。穆罕默德·阿里死后,给他的继承人留下技术官僚制度、西方化的军事、近代化的工厂以及可观的农业产能;但也留下一个深受欧洲外交和经济束缚的国家。埃及被困在大英帝国的强大引力中,成为其非正式的一部分。苏伊士运河的开凿以及随之而来的庞大债务,更是加强了这种从属关系。列强甚至可以公然逼迫埃及的统治者退位,转而扶植令自己满意的代言人。这引发了爱国志士强烈反弹:前军官艾哈迈德·奥拉比在1879年创立祖国党,领导了两次起义,主张埃及独立,要求实施宪政。然而这种抵抗换来的却是1882年英国对埃及的彻底占领。自此,埃及的赫迪夫(阿拉维王朝统治者的称号)仅仅延续名义上的统治,而权力实际掌握在英国派来的高级专员的手中。

 

英军第42步兵团,1882年,埃及  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由作者张弛授权有方发布,图文版权归作者所有。申请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

关键词:
埃及
开罗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