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十一年,笔者重新来到希腊。记得十一年前在克里特的克诺索斯宫遗迹,碰到一位来自美国的老翁,他说自己数十年前来过这里,当时还是孩童,而现在这里一切如旧。以人生中的十一年甚至数十年来度量这些古迹所经历的数千年,显得渺小。书本将这些厚重的历史一笔带过,阐述着胜利者的观点。只有当我们一次次走进这些遗迹之中,才能尽量靠近曾经在这里居住和劳作的人们,体会他们的喜怒,以及他们面临的挑战和选择。因此以“再看”命名本系列。
“希腊”这个译名来源于“Hellas”,反映了古代希腊人对自己文明的称谓。英语中,Hellas这个词极少用于日常生活,多用于正式事务或考古术语。譬如希腊共和国写作“Hellenic Republic”,希腊文明是“Helladic Chronology”,希腊化时期叫做“Hellenistic Period”。日常使用的词汇则是“Greece”,来源于拉丁语中的“Graecia”,这其实是希腊一个部族的名称,这个部族最早在公元前9世纪在意大利建立殖民地,于是罗马人便以他们的名字代指希腊。
西方世界奉古罗马正朔,视古希腊为滥觞,这个“古希腊”一般指从城邦兴起的公元前8世纪至亚历山大征服希腊的4世纪之间的时期。其实在此之前,希腊的历史早已开始,但那段神秘的青铜文明在公元前12世纪衰落并消失了,只留下一些充满神话色彩的英雄故事,在游吟诗人口中传唱。这些故事被汇编成史诗,如今只有两部流传下来,即《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统称《荷马史诗》。
17到18世纪,西方进入启蒙时代,理性主义的盛行引发对宗教的批判。同时,人们也开始质疑那些史诗中的传说,认为迈锡尼文明和特洛伊战争是虚构的。这样的疑云一直要到19世纪,随着考古学的出现和发展,才被逐渐驱散。19世纪末,怀着对《荷马史诗》的热爱,德国富商海因里希·施里曼(Heinrich Schliemann)经过艰苦卓绝的勘测和发掘,在土耳其发现了特洛伊古城,于是又转向希腊大陆,接连让那些迈锡尼人居住的古城重见天日,揭橥了希腊大陆青铜时代的辉煌文明。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阿瑟·埃文斯爵士在克里特岛上发掘了克诺索斯宫,将可见的希腊文明史又向前推进了一千年。
这些青铜时代的文明被统称为爱琴文明,分为米诺斯文明和迈锡尼文明两个阶段,他们大致与中国的夏商两代处于同一时期。爱琴文明是古希腊文明的序曲,正如夏商之于周朝一样,为真正塑造伟大文明的时代提供养分。
米诺斯文明
欧亚非三块大陆环抱的地中海,风平浪静,便于先民行驶桨帆船,它像一个巨大的中心广场,为文明交流提供了绝佳场所。希腊的故事就发生在地中海的东北角、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之间的爱琴海周遭。
新石器革命从公元前7000—6500年开始向欧洲辐射,近东人带着较发达的农耕文化,经由安纳托利亚,渡过平静的爱琴海,来到希腊诸岛和沿海地区,与当地人结合。克里特岛居于埃及、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之间海路的辐辏之地,成为这些新住民首选的居所。据考古学家推断,最兴盛的时候,这个岛上的居民达到了四万人,可见其繁荣程度。
公元前2000年初,以位于该岛的克诺索斯、斐斯托斯和马里亚的宫殿为统治中心,一个独特的先进文明诞生了。对于今人来说,这个文明的面目是模糊的,他们使用的线形文字A尚未被破解,我们无从得知他们如何称呼自己的文明。米诺斯这个称谓来自于神话中克里特国王的名字(或者起初是一个国王的名字,后来被用于代指国王,类似于凯撒和奥古斯都),被姑且用于命名这个文明。语言学家考据,米诺斯人的语言不属于印欧语系,而属于闪米特语系,更接近中东和埃及的语言系统。
米诺斯人建造的克诺索斯宫有着惊人的规模:占地约13000平方米,围绕着一个1200平方米的中心院落展开,上下五层楼,共有一千多间房间。在神话中,这座布局复杂的建筑群被描述为一座迷宫,国王米诺斯将妻子与公牛私通生下的牛首人身的怪物囚禁其中,并命令被其征服的雅典每九年送七对童男童女供牛怪食用。第三次献祭时,雅典王子特修斯自告奋勇前去杀死牛怪,并利用线团标记路线,逃出迷宫。
从不设防的宫殿可以推断,克里特岛的政权是稳固的,一支强大的舰队巡弋在爱琴海上,确保该岛免受外敌入侵。从壁画上对节日活动的描绘可以猜想宫廷和自由民共同参与政治生活。宫殿里广泛的储藏室和工坊显示这里曾是手工艺制作和贸易的中心。大量用于记帐的泥板表明这里曾被有序地管理。宫殿中发掘的巴比伦器物,以及在近东、埃及、爱琴海诸岛和塞浦路斯发现的米诺斯工艺品证明了其繁荣的海上贸易......
公元前15世纪,圣托里尼岛的火山爆发,火山灰遮天蔽日,对米诺斯文明造成很大的冲击。同时,随着南迁的北方蛮族的不断累积,米诺斯文明失去对希腊大陆的控制,最终彻底被蛮族建立的迈锡尼文明摧毁。
迈锡尼文明
约公元前1900年左右,北方的伊奥尼亚人和亚该亚人陆续南迁到伯罗奔尼撒半岛和阿提卡半岛。不同于身材矮小的米诺斯人,他们身材高大,操着古印欧语,崇尚武力。他们或许才是希腊人真正的祖先,而米诺斯人更像是近东人。亚该亚人带来了自北方的奥林匹斯山的众神信仰,包括他们最崇拜的波塞冬和宙斯,这些神族延续并发展壮大,成为古希腊和古罗马人的信仰的多神体系。
公元前17世纪前后,受到米诺斯文化和其他地中海文化的激发,这些北方蛮族在希腊大陆上逐渐发展出更复杂的社会政治文化,现在被称为迈锡尼文明。由于希腊大陆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他们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而是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城邦,其中较强大的城邦有迈锡尼、梯林斯、皮洛斯。不过他们并非一盘散沙,迈锡尼的国王可能是这些城邦中的霸主,代表和领导各城邦进行外交和军事活动。在赫梯的文献中,迈锡尼的国王可以与同时期赫梯、亚述、埃及的统治者并列,可见在强国环伺的东地中海区域,迈锡尼人也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到了公元前16世纪,迈锡尼文明扩散至希腊南部和中部的其他地区,进而在15世纪中叶摧毁了米诺斯文明。
迈锡尼人很重视先进的米诺斯文明,他们仿照米诺斯的线形文字A,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线形文字B,这种文字于1952年被英国建筑师迈克尔·文特里斯(Michael George Francis Ventris)破译。对米诺斯的一些陶器艺术,迈锡尼人也多有传承。同时,迈锡尼人也保留了许多属于他们自己的粗粝风格。不同于米诺斯人的精巧细致,迈锡尼人的建筑粗犷厚重,他们的城市以巨石构造的城墙环绕,与不设防的克里特宫殿形成鲜明对比。
迈锡尼卫城
迈锡尼卫城被修建在阿尔戈斯平原以北的一座山上,俯控伯罗奔尼撒半岛南部和科林斯地峡之间的陆路交通。卫城被巨石构筑的城墙环绕,城墙最宽处达到14米,在梯林斯亦发掘出这种城墙。这种城墙被称为独目巨人式城墙,因为古希腊人相信,只有神话中的独目巨人才有力量移动构成迈锡尼和梯林斯城墙的巨大石块。迈锡尼不仅有固若金汤的城防工事,城中还有楼梯通向一个地下蓄水池,这个蓄水池通过管道与城外泉水相连,可以在围城时保证城内饮水不辍。
卫城的主入口狮子门具有强烈的纪念感,与不具有装饰的后门形成对比。狮子门大约建于公元前13世纪中叶,位于城墙西北角。该门由四块巨石构成,形成一个高3.1米、宽3米的洞口,巨石之间未采用砂浆粘接。这道门当年应配有两个木制门扇,以青铜加固。今天在门槛和门楣上仍然可以看到用以固定门扇的凹槽。
门楣是一块重约12吨的三角形巨石,上面以狮子浮雕装饰:两头狮子站在米诺斯柱左右,前腿登上柱子的基座。这根柱子是迈锡尼王室的象征,柱头上的四个圆形可能是在模仿梁的端部。狮子的头部遗失,可能由青铜制成。
狮子门将人们引向一个之字形上升的坡道,穿过城市抵达制高点的宫殿。宫殿曾被大火烧毁,此后的居民在其遗址上方搭建了密集的房屋,因此宫殿的痕迹已被消磨殆尽,仅能从基础依稀辨认王座大厅迈加隆(megaron)式的布局。这种矩形大厅可以有门廊,以石墙围合,中央设有一个圆形火塘,周围环绕四根柱子,支撑屋顶,火塘上方的屋顶较凸出,形成一圈高窗,利于通风。从特洛伊凯旋的阿伽门农会不会就是在这里被自己的王后克吕泰涅斯特拉杀死的呢?
两个墓圈
迈锡尼另外的重要发现是两个墓圈。墓圈A建于公元前16世纪,在进入狮子门后的右侧,直径约28米,以双层石板壁环绕,入口位于北侧。墓圈内分散着六个竖井墓,当年上方可能覆以土堆,并竖起石碑作为标记,石碑上雕刻着狩猎场景。墓中一共葬着9名男子、8名妇女和2名儿童。在发现的随葬品中,有一系列黄金死亡面罩、华丽的法杖、黄金首饰及金银杯,可以推断这是统治者家族的坟墓。
1876年,施利曼根据荷马和保萨尼亚斯的描述,对该遗址进行了挖掘。他出土了五个黄金死亡面罩,其中一个被他认定为 “阿伽门农的面罩”,也就是史诗中特洛伊战争迈锡尼联军的主帅。然而,后来被证明,这些墓葬的年代要比阿伽门农生活的年代早大约三个世纪。除此以外,大多数男性墓葬都配备了全套的武器,尤其是剑,而且这些物件上大多装饰着描述战斗和狩猎场景的纹样,显示了他们对武力的崇尚;女性墓葬中的随葬品则以珠宝黄金饰品为主。
墓圈B在卫城以西120米处,发掘年代大大晚于墓圈A,但其中的一些坟墓甚至更加古老,可以溯至公元前17世纪末或16世纪初,来自迈锡尼文化的初期。该墓圈直径28米,共有26个坟墓,包括14个竖井墓,12个简单的土葬和石棺墓。墓圈B中最初的墓非常小,随葬品也比较简朴,如粘土器皿。后来的墓逐渐变大,随葬品也越来越丰富。
墓中的妇女衣着华丽,配有各种饰品,如耳环、项链、金带和银针。男性墓主身边则发现了剑、匕首和箭头。在其中一个墓葬里还发现了野猪牙头盔,这是迈锡尼典型的武具。另外一个琥珀金的死亡面罩也从墓圈B出土,然而并不是在墓主的脸上发现的,而是在他身旁的一个木箱里发现的。
阿特柔斯宝库
随着迈锡尼文明进入中期,统治者放弃了竖井墓,转而采用一种已经在伯罗奔尼撒半岛南部发展起来、更有气势的墓葬形式——圆顶陵墓(tholos tomb)。圆顶陵墓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阿特柔斯宝库,由于墓中满载华丽的随葬品,故称为宝库。这个名字由痴迷《荷马史诗》的施利曼所取,但它实际要比阿特柔斯的年代更早。
所谓的阿特柔斯宝库位于迈锡尼城西南约400米处的帕纳吉萨山东坡,要经过一个宽约6米、长约36米的纪念性通道,通道的两侧由砾岩块构成。入口越深入陵墓,侧墙就越高,直到最后达到入口外墙高度10.5米。
入口大门的高度为5.4米,下部宽度为2.7米,顶部收小至2.45米,曾配有双扇门板。门楣上方有一个三角形的镂空区域,分叉堆砌的石块将荷载分散到两侧墙壁,减轻了门上过梁的压力。墙面和门楣上方曾以华丽的红色大理石覆盖。大门左右各有一棵绿色大理石柱,雕刻着折线和螺旋形图案。
大门后即是圆顶墓室,高13.5米,直径14.6米,由33层水平堆积的石头构成,未使用砂浆粘接。层层石块越往上越向内偏移,形成蜂巢状的类穹顶,所以这种陵墓亦被称为蜂巢式陵墓(Beehive Tomb)。在哈德良建造万神殿之前的1300多年里,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穹顶。圆顶墓室在葬礼中用于停灵,葬礼后则用作祭祀大厅。它的北侧墙壁,另有一扇门通向一间岩石中开凿出来的方形墓室,那才是墓主真正长眠的地方。然而迈锡尼的武士不可能一直在它华丽的大理石门口守卫,圆顶陵墓的强烈昭示性,给它的墓主带来的是被洗劫一空的厄运。
这种圆顶墓在迈锡尼卫城周围还有几座,另一座保存较完整的被称为克吕泰涅斯特拉之墓。在史诗中,克吕泰涅斯特拉是海伦的双胞胎姊妹,也是阿伽门农的王后,她痛恨阿伽门农为祈求顺风献祭了他们的女儿。在阿伽门农远征特洛伊期间,她与情夫埃癸斯托斯共同治理迈锡尼。当阿伽门农凯旋归来后,她与埃癸斯托斯设计谋杀阿伽门农,最终被自己的儿子杀死。保萨尼亚斯提到,克吕泰涅斯特拉和埃癸斯托斯的坟墓离迈锡尼围城稍远,他们被认为不适合埋在城内,因为他们谋杀了国王阿伽门农。不过也有人认为这座墓属于阿伽门农,或者由于迈锡尼的覆灭而并未被使用过。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它的建造年代较晚,其圆顶墓室内门楣同一高度围绕着一圈弯曲的巨石带,显示出较阿特柔斯宝库更先进的建造技术。
尾声
与米诺斯人一样,迈锡尼人拥有强大的海军,以垄断海上贸易。迈锡尼在其文明的末期,为了争夺海上霸权,开始入侵包括特洛伊在内的小亚细亚诸城邦,《荷马史诗》描写的就是这一时期的故事。虽然战争以特洛伊被攻陷终结,但迈锡尼人也元气大伤。
可悲啊,凡人把它归咎于我们天神,说什么灾祸由我们遣送,其实是他们因自己丧失理智,超越命限才遭不幸。
——《奥德赛》
公元前12世纪,包括多利安人在内的北方民族涌入爱琴海文明地区,这些野蛮民族的迁徙不仅彻底摧毁了迈锡尼文明,引起了整个东地中海沿岸的民族大迁徙。爱琴海沿岸的民族被入侵的多利安人赶到海上,成为所谓的海上民族,而这些海上民族又继续去冲击近东和埃及地区,造成广泛破坏。在这场变局中,强大的赫梯帝国被海上民族肢解,残存的部分被亚述帝国吞并;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三世则勉强抵御了这些海上民族的入侵,却导致了国力衰落,为后来埃及被外族征服埋下伏笔。
迈锡尼文明的火种湮灭在野蛮人的浪潮中,线形文字失传了,工艺品上的装饰也变成了简单的几何纹样,爱琴海世界进入了黑暗时代。这是一场文明倒退,一场长达三百年的漫无目的的徘徊。然而,纵然微弱,文明的星星之火总能以某种方式存续下来,蓄势待发......
本文由作者张弛授权有方发布,图文版权归作者所有。申请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
上一篇:空间交响诗:LAK概念店 / PONE普利策设计
下一篇:个人、团队均可参赛:2023上海“街巷·再生”青年建筑设计竞赛报名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