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王方戟:概念足以作为建筑的支撑 | 有方讲座45场实录

王方戟:概念足以作为建筑的支撑 | 有方讲座45场实录
编辑:原源 | 2019.11.19 15:03

 

2015年1月24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上海博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主持建筑师王方戟,于有方502带来讲座《个别参考》

 

2019年11月17日,王方戟再次来到有方,带来有方第45场讲座《概念的建筑——个别参考2》,进一步阐释对于当代建筑实践有参考价值的“个别案例”。在讲座前有方交流群的讨论中,有老朋友已经翻出四年前上次讲座的旧照,而每个曾亲临现场的读者都会明白,这又将是信息量巨大的两小时。

 

2015,《个别参考》  摄影:AC

2019,《概念的建筑——个别参考2》 摄影:郭嘉/有方

本次讲座,是基于对坂本一成及东工大学派实践与理论谱系的翔实细读。摘自《住宅—日常的诗学》《建筑的诗学,对话·坂本一成的思考》《建築家・坂本一成の世界》《反高潮的诗学・坂本一成的建筑》《建筑构成学—建筑设计的方法》《作为构成形式的建筑,以“common city星田”为例》六部著述的引文搭建起理论框架,经由对东京工业大学地球生命研究所栋、江古田的集合住宅、筱原一男1961至1978年住宅设计、House SA等参考案例的读图剖析,最后落实于博风建筑悠游堂、七园居、鹮环、田畈里四个实践项目的实际操作中。

 

我们从这场谱系缜密的深度讨论中选取了7个片段,带你快速回顾前日现场。全场视频与讲座实录,将于下周发布。

 

 

 

咄咄逼人的建筑,是我曾拼命想要实现的

《个别参考2》的故事,起源于2008年坂本一成于同济的讲座《住宅—日常的诗学》,以及王方戟在当时感到的瓶颈与困惑。

 

“今天在座的大部分是建筑师,实践时跟我当时的心态也许比较相似,我们所受的专业自然引导我们以某种方法做出了某种仅仅以形态为主要线索的建筑。但做久了之后就觉得里面有问题,似乎有一个瓶颈自己永远也无法突破。对我个人来说一个重要节点,是2008年听到了坂本一成老师在同济的讲座。讲座的内容让我突然发现,原来建筑还能这么去想。他当时所述的内容就与下面这段话相似:

 

“虽然我一直希望能通过建筑空间来获得让我们感到自己被解放的自由的场,但这绝非要主张强势的建筑空间,而是要那种乍一看有点难以理解的、并被精心操作过的空间……我认为这种约束人的场不应该是咄咄逼人的,而是要让人感受到更为温和的自由。通过轻柔、宽广、开放的中性空间就能实现生机勃勃的场所与世界了吧。我一直带着这样的思考在创作建筑。”

(坂本一成,“自由、解放、中性的建筑空间”,《建筑的诗学:对话·坂本一成的思考》,郭屹民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p294)

 

今天很多建筑师想要自己设计的建筑形象具有震撼感,但是坂本想要的不是这种建筑,他认为建筑不应是咄咄逼人的。王方戟坦言,在听到这场讲座以前,如何做出咄咄逼人的建筑,是他“拼命想要实现的”。但是当突然之间有人说,为什么要咄咄逼人?当你不再咄咄逼人、失去了一种以形态为依据的要求后,建筑又该怎么做呢?当时,这些思考都让他非常震动。

 

此外,今天我们能看到世界上非常丰富的建筑实践,但建筑师对自己实践的周密总结及思考,却似乎是不太多的。然而像东工大学派以及坂本一成,却都用很多的文字将自己思想的经历记录下来跟大家交流。所以在“破题”中王方戟表示,“我今天想要讨论他们的想法,讨论这些想法在哪里影响了我,以及在此后我们怎么去做自己的实践”。

 

 

何为“自由”“解放”“中性”的建筑

何为“可感知的‘概念的建筑’”

何为“相对化的思考方式”

何为“建筑构成学”

如果说坂本讲座带来的震动是改变的契机,那么在对《住宅—日常的诗学》《建筑的诗学,对话·坂本一成的思考》等六部关于坂本的读物的具体介绍后,王方戟系统地描述出进入坂本世界的可能的路径,以及他个人希望聚集的关键点:

 

“我不会基于一个原则或按照一个意义来做设计。……建筑空间可以由不同的形状,以不同的标准来获得品质,而不是整座建筑都要遵循一个原则,并集中在一个系统之下。建筑空间应该既可以在物理空间的意义上被体验,也在概念层面上被感知。……一个要素的选择是与外部世界相关的。这个外部世界与其他要素有关,与所选的要素无关。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倾向于在某种相对化的关系上进行思考,而不是只完成事物本身的意义。”

(对话“关系、构成及相对化”,長島明夫编,《建築家・坂本一成の世界》,LIXIL出版,2016-09,p65”)

 

“‘构成’是事物中各部位要素的统合(integration);‘建筑的构成’是建筑作为实体和虚体的空间中各种部位要素的集合形式。总之,构成是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的原理。”

(坂本一成等,《建筑构成学:建筑设计的方法》,同济大学出版社,2018年7月”)

 

 

参考书目六本

在集中的概念阐述后,“可以被感知的概念”“相对化”“空间构成”等关键词浮出水面,讲座的后续讨论被锚固在对四个“何为”的审读中:

– 何为“自由”“解放”“中性”的建筑?

– 何为“可感知的‘概念的建筑’”?

– 何为“相对化的思考方式”?

– 何为“建筑构成学”?

 

 

形象的关系太过短暂,建筑应是与身体的长久融合

给予理论讨论具体语境的,是王方戟引为参考的东工大学派的四个案例,以及博风建筑的四个相关实践。参考之一,是东京工业大学地球生命研究所栋(ELSI-1),建筑设计:塚本由晴研究室,结构设计:竹内徹研究室。

 

东京工业大学地球生命研究所栋剖透视  ©犬吠工作室

这是一个在环境、建筑、装饰等层面进行跳跃的设计,王方戟以“概念簇”描述这种跨越尺度的无机而自由的组合,“所有的东西都非常技术、非常职业,但这个职业性是在一个大的基本概念当中形成,而且有很多很小的想法”。

 

王方戟表示,“如果单从外观和形象上看,你可能不会觉得这个建筑有何特别。然而冢本可能是日本当代做设计最好的建筑师之一了,他追求的已经不在仅仅形象的层面,因为仅在形象的那层关系太过短暂。一个建筑的存在,应是跟身体的长久的融合”。

 

东京工业大学地球生命研究所

走廊弯弯绕绕的“之”字形排布可以这样解释:冢本说他在办公室的时候,最怕就是自走廊远处行来了人,自己想躲却躲不开。他玩笑地说,“我经常是这样躲在角落里往走廊尽头张望一下,确认没有今天要避免见面的人过来后,我才走过去”。此外,有的人如果想在走廊上谈个话,也有角落可以选择。“之”字形的另一个影响,是让或大或小的办公室可以穿插在一起,避免了一边大一边小的森严等级感。这种排布让功能变得更有意思,跟人产生了身体性的强烈的关系。

 

东京工业大学地球生命研究所栋二、三层平面图
“之”字形走廊

王方戟表示,很多日本当代优秀建筑师们的设计已经不是用“想象一个立体的形态,然后把形态与有功能的平面结合起来,再完成细部”这样的设计方法来进行了。日本建筑制造业非常发达,很多细部不需要建筑师去设计,建材承包商就可以将细节做得非常精致。那么建筑师是否会要有一种危机感,即当细节已经不是问题的时候,将“把建筑做得非常细腻”作为设计的重要目标,还有意义吗?就像冢本设计的这个案例里,已经使用到日本建筑制造业的各个层面。设计中与建筑学(日文所谓的“意匠”)相关的部分,可以将建筑对材质的细微感受、自由游离的空间安排、身体的体验全部组合在一起,以此形成当代的建筑。

 

 

直接面对环境,以对外开放的动线组织建筑

第二个参考是坂本一成规划设计的江古田的集合住宅,其中重要教益是如何让建筑直接面对环境。在坂本的设计中,通过消除“common”(半公共性空间),确保了住户面向城市的自由路径:四栋房子,从门出来就可以直接到城市,无需经由门厅或公共走廊。这是当代向城市开放的居住模式,以“直接面对”确保居住在城市中的无束缚的感觉。

 

江古田的集合住宅 – 设计图
江古田的集合住宅

江古田这个项目对博风建筑设计的七园居有很大的启发。启发的重点在于,室内不是必须保持安全的嵌套的状态,以及设计可以使用直接对外开放的动线,去组织建筑。“对于这种在乡下做的房子,我们希望实现的也正是暴露在乡野中的感觉,而不是城市旅馆那种一进入就完全被呵护的状态。”

 

七园居主动线关系,蓝色动线创造了一个顺地势起伏的环  ©博风建筑
七园居 – 建成后鸟瞰  ©博风建筑

因为人只是在动线中体验“当刻”的空间,所以七园居虽然是一个抱在一起的整体的房子,但是当设计将动线穿插起来之后,自然会生给人好像在一组分散的房子中的感觉。这也意味着动线可以打散建筑实际的组织方式,形成新的空间类型。

 

主入口右侧的平台,可以看见下层的咖啡厅  ©博风建筑
老宅背面的平台与楼梯  ©博风建筑

 

筱原一男建筑设计中“近20年的空间与结构的搏斗”

参考之三,是筱原一男建筑设计中“近20年的空间与结构的搏斗”,这也是王方戟近期尚未发表的研究中的最新成果。

 

通过对筱原一男1961至1978年一系列设计的分析,能看出在他的结构穿插进建筑之后,有一系列的组织方式。在其中要完成的,是结构在建筑中的技术性、身体性、表现性及次位性平衡。筱原设计公认的至高点是“白之家”和“上原的住宅”,但是在这两个至高点前后,有非常多的思考。而正是对“结构还是要以某种形式贯穿进来”的认识,让筱原完成了第二式样向第三式样的过渡。

©王方戟

 

王方戟认为,筱原用了20年的时间,去想清楚结构和建筑发生关系的方式:建筑需要在祛除结构表现性的同时,表现结构,并且让结构与空间发生关系。这其中很多内在的纠葛,也是博风建筑最新项目“鹮环”的一个重要考虑:让结构本身有表现力,不被边缘化,但又不完全为了表现而存在——在建筑空间的要求与结构的合理性之间,找到一条中间的出路。

 

下渚湖湿地公园观鸟塔及科普馆综合体鸟瞰 摄影:肖潇
鹮环科普馆的入口空间  摄影:肖潇
摄影:肖潇

 

“镜像大法”的有效性,死扣建筑造型精密度的人是不会懂

在对最后一个参考:坂本一成“House SA”的细读中,王方戟指出了一个有趣细节:这个强调空间连续性的建筑设计周期为1995至1998年,但从其1997年3月发表的设计图中可以看出,虽然此时的空间关系及结构等要素都跟最后结果基本一致,但项目在最终完成之前,方案经过了颠倒,经历了“mirror大法”。

 

 

王方戟笑言,“‘Mirror大法’是我们公司做设计时的一个玩笑:当你觉得一个方案不行了,但关系还是对的,就mirror一下,说不定就好了。设计中经常会碰到需要进行大调整的状况。而死扣建筑造型精密度的人是不会这样想的。但如果你能理解建筑更是一种关系,应该也就能接受这种做法,可以在镜像后再对设计进行新的重组”。

 

此外,在Hut AO的发表物上还有这样一张草图,并且写到:“作为一种策略,从20世纪80年代起,坂本已经不画草图了。这个是最近难得有的一张。”这背后的意思是,跟团队一起工作的坂本更多是以言说来传达设计,而这种能够用语言支撑的关系,实则有很强的生命力。这就是“概念足以作为建筑之支撑”的例证:房子是在一种关系中得以成立,尽管有着太深“唯造型为重”的意识的我们可能难以理解其奥妙。

 

“关系大法”

 

“我想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并说服自己。同时,我希望很多人能通过文字理解我的建筑。”——坂本一成

当两个半小时信息量巨大的讲座接近尾声,不禁让人好奇,这样饱满的一场探讨将如何结束。而最终,句点触及的议题也没有让人失望:不是工具性的建筑技法,亦非再深一层的纯粹理论,讲座对坂本的最后一段引用表达的,是建筑师并不常提及的一个愿望:“我想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并说服自己。同时,我希望很多人能通过文字理解我的建筑。”

 

 

为何要以文字表达建筑?之于坂本,开始做设计的时候是不存在文字的,做的时候还是一种感受;但当最终把这种感受推到极限、思考“我是怎么想”的时候,就需要用文字记录下来。

 

文字如何能够表达建筑?无论对于建筑的“再现”,还是对于能指的局限,当代人都警惕异常。然而正是这种限制让坂本识别出设计与写作的相似:“用词表达会导致文字与建筑间的不匹配,比如‘这个词表达了事物的一半,而另一半它没说’。想要表达剩余一半的强烈愿望可能是我坚持写作的一个主要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设计建筑和用词写作是非常相似的。我是想通过它们知道那究竟是什么。因此我认为,那种独立于实际对象的格言般的语言是很危险的。

(对话“语言、批评、媒体”,長島明夫编,《建築家・坂本一成の世界》,LIXIL出版,2016-09,p137)

 

在坂本的理解中,写作与设计的背后,均是沟通的欲望与表述的真实,以及对于思考极限的推演。语言是思考和建筑之间的一种关联,而概念的落实则是这关联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在四年前《个别参考》的结尾,王方戟曾这样收束:“当年大学毕业的时候,汤桦老师鼓励我们‘为梦中的乌托邦,做另一种建筑’。我希望通过这些持续的思考,来越来越接近汤老师当年给我设定的那个永远也到达不了的目标。”

 

而四年后,《个别参考2》再以可供细读的数个个案,靠近着对于建筑的独立判断。

 

 

 


 

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除注明外由主讲人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关键词:
讲座
资讯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