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探索多义空间:上外附中改造更新 / 畎亩建筑

探索多义空间:上外附中改造更新 / 畎亩建筑
编辑:李博超 | 校对:李博超 | 2024.04.22 17:21
改造后艺术楼透风透光的新入口  ©️刘国威
可行、可望、可游的游廊  ©️刘国威

设计单位  畎亩建筑(ACRE ATELIER)

项目地点  上海市虹口区

竣工时间  2023年11月

建筑面积  938平方米(礼堂);3000平方米 (地下操场);100平方米(附属构筑物)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简称上外附中)是上海家长心目中的“神仙学校”。

 

建设于20年前的校舍因空间陈旧、面积紧张等问题,已不适应学校国际化和高水平的发展,呈现出上海中心城区历史校园的典型状态。校舍位于上海虹口区旧城区,东南面贴临内环高架和地铁3号线轨交桥,西南面为改造中的老旧社区,用地不规则、周边界面复杂、建筑密度高。这类校园的更新设计存在三个痛点:复杂且难度高、体量小、施工时间短,这类项目在常规操作中往往难以把控设计与施工品质。

 

位于上海虹口高密度老城区里的学校  ©️刘国威
夜晚的艺术楼入口  ©️刘国威

在3年前收到上外附中的改造委托之初,我们以为是一个“烫手山芋”,但随着设计呈现与逐渐磨合,学校团队逐渐感知到“设计”的价值,校长展现出对打造理想校园的坚持。在业主不断给予的信任和支持中,我们“化零为整”,逐步完成教学楼、地下操场、主席台、纪念品店等大小设计,并链接成一个校园中心活动区域,以润物细无声的更新促进校园有机生长。尤其是2023年11月完工的实验楼艺术礼堂,让校园环境发生质变。

 

近三年逐渐完成的校园更新形成一个文体公共活动区域  ©️畎亩建筑

 

一、更新:建造一个“薄建筑”

 

实验楼在廿年间几经改造,其西立面是石材与玻璃幕墙组成的人为“复杂构成”,且0.9m间距的竖龙骨让空间闭塞。建筑夏天炎热,但缺少通风窗,疏散宽度仅1.1m,拥挤且无停歇空间。位于四层的多功能厅空间陈旧,设备与消防均不足满足学校日益革新的教学理念与活动。

 

改造前校园西立面(左、中)与通道(右)  ©️畎亩建筑

借由“空间多义”的潜力,我们提出两个改造目标:将原本闭塞且仅有疏散功能的楼梯间,改造成礼堂的“垂直前厅”,即通过对礼堂内部水平流线与垂直交通的链接,形成一个具有仪式感的前序空间;与之前完成的地下操场及两个出入口,形成以垂直前厅为视觉焦点的文体中心区域,是学生们在课余停留、互望、交流的介质空间。

 

改造规划与改造后形成的公共空间  ©️刘国威

实验楼西面原本是一条草坪,是利用率不高的校园的剩余空间,但这4m进深提供了一个建造的机会。有了这条薄地,建筑师就可以摒弃惯常的表皮式改造,转而建造一个4m深、19m高、结构独立的超薄建筑。“薄建筑”自然并置于老楼西侧,底层开敞,一楼挑檐下的灰空间成为老楼入口的照壁。

 

并置的“薄建筑”  ©️畎亩建筑
并置的“薄建筑”  ©️刘国威
礼堂的“垂直前厅”  ©️刘国威

更重要的是,与老楼并置的独立结构,解开抗震规范给空间的枷锁。楼梯的空间不再局限于整齐的双跑形式,而转化成围绕两片墙体盘旋而上的延绵连续的高远空间,功能楼梯转变为“可行、可望、可游”的游廊,让日常活动交通产生诗意,似登山远眺的山水之游。

 

可行、可望、可游的游廊  ©️刘国威

“薄建筑”上部空间需要与老楼贴临,但其桩基础施工时又需要与老楼地下承台保持距离。因此我们采用了“伞状结构”,基础小且两侧悬挑,以此为打桩机预留足够施工距离,并采用锚杆静压桩以减少噪音。

 

红线与老楼的挤压,让结构柱与承台被挤压在一条轴线上,这会让“薄建筑”产生倾覆与扭转,因此结构工程师建议从承台向两侧挑梁,再在梁上立柱,以抵抗面外变形。这招虽压缩了地下基础,但柱始终存在。为保持首层的通透,进一步把首层300mm见方的砼柱转换为200mm直径的钢柱,在建筑与结构协同推进下保持“伞”的轻盈。

 

推敲结构模型  ©️畎亩建筑
伞型支撑结构  ©️刘国威
承台节点构造详图  ©️畎亩建筑

“薄建筑”与老楼连接与并置中,如何设定观察与空间漫游体验交叉融合成为我们思考的切入点。德劳内《共时的窗子》描绘了同一时间向度里,光线在不同物体中不断折射与反射。画面将物体之间的空隙压缩到最小,但整体却呈现出一种空气感;而不同于艺术家,我们创造了真实的浅空间——有距离的层次空间。底层架空,设定了两个方向进入“薄建筑”的路径,尽最大可能地消减底层与老建筑的分界感,同时首层也是连接电梯、直跑楼梯及老楼入口的复合空间。对于整个立面的通透性来说,底层调控的灰空间和后退的入口给整个立面制造了新的一层透明性。

 

德劳内《共时的窗子》

开敞的底层与丰富的活动光影  ©️刘国威

从米罗的画异构而来的门进入礼堂,两个空间的强烈对比呈现了“薄建筑”与老楼之间的组织关系的“透明”——悬置在空中的新空间与旧空间彼此交叠的关系。薄空间与礼堂空间唤起了建筑师想要实现的“互相渗透但在视觉上不存在彼此破坏的情形。”

 

礼堂的辅助空间(放映设备室)位于“薄建筑”的四楼,这个空间无法从外立面感知出来。或者说“薄建筑”四楼半透的钜形体块在面对舞台方向提供了辅助功能空间,其背后为整个实验楼新的形象。

 

从薄建筑进入礼堂的门,图形由建筑师从米罗的画异构而来  ©️刘国威
改造后的礼堂,符合学校各种活动需求  ©️刘国威
设备间的半透钜形空间也提供了丰富的光影变化  ©️刘国威

 

二、材料创新

 

当代建筑的“透明”往往指向高能耗的玻璃幕墙。玻璃幕墙因坠落风险被《中小学设计规范》限制,不能使用于在二层以上。因此,在校园更新中,呈现通透并能遮阳避雨、自然通风的空间往往是一个挑战。在垂直前厅的设计中,最早我们试图完全开敞,但是校长再三强调需要考虑避雨。但是我们又不希望完全封闭,以至于需要加入空调新风设备等能耗设施。

 

借鉴江南传统建筑支摘窗构造,转化设计出一种极轻的“风雨檐”。采用半透的ETFE膜做屋檐,膜的厚度仅0.25mm,每平方自重450g,因此结构主要用以承受风荷载。这充分发挥钢材的抗拉性能,主龙骨截面控制在30×50mm。另外,膜采用张拉式安装,通过30kg预应力绷紧从而取消了次龙骨,这让单块膜的尺寸达到3m×1.5m,从而让“风雨檐”产生极致的轻盈。同时层叠的支摘窗在雨天能够最大限度疏水,保持了走廊的干燥。

 

风雨檐楼梯节点详图  ©️畎亩建筑

新材料让日常感的“支摘窗”产生陌生的未来感,在不同视角和光线下形成细腻的视觉感受,当学生从内外眺望时,丰富的透明度让空间变温柔,也为停驻与交流创造更多可能。

 

施工过程  ©️畎亩建筑
风雨檐的轻盈结构与透明度变化  ©️畎亩建筑
新材料、新工法带来的通透而丰富的新立面  ©️刘国威

 

三、总结与展望

 

在当下中小校园改造中,“设计”常常不受重视,甚至成为工程施工的附赠,沦为推动审批流程的图纸工具。而我们以“造房子”的思维切入,将“表皮与装修”转化为“结构与建造”,对“反设计机制”做出抵抗。此次设计通过一栋结构独立的“薄建筑”最大限度挖掘空间潜能,以“诗意”的环境促进学校育人,同时从一个很小的“遮风挡雨”问题出发,摸索新材料与结构的适配设计,为空间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当下数字虚拟盛行的时代,建筑学更需要回归本体研究,通过对材料、构造、结构的创新实践来回应基本问题。

 

清晨的校园  ©️刘国威
10年前的疏散楼梯呈现新的面貌  ©️刘国威

 

设计图纸 ▽

 

操场及一层平面图  ©️畎亩建筑
三、四层平面图  ©️畎亩建筑

 

完整项目信息

设计单位:畎亩建筑(ACRE ATELIER)

建筑师:尹舜

地点:上海市虹口区

设计时间:2019年3月

竣工时间:2023年11月

业主: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设计团队:卢欣和、姚微微、师琦、卫季尧、王宇翔、张世远、杨世浩

基地面积:23033平方米

建筑面积:938平方米(礼堂);3000平方米 (地下操场);100平方米(附属构筑物)

技术顾问:法拉利织物Serge Ferrari

结构设计:胡晓喆

照明设计:王继

摄影:刘国威


版权声明:本文由畎亩建筑(ACRE ATELIER)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改造
教育建筑
畎亩建筑
项目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