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灿辉,职业建筑摄影师,现居于香港和深圳。
在从事了6年设计工作后,为寻求工作、生活、兴趣之间的平衡,罗灿辉选择离开设计岗位。他创业、旅行、读研,探访全球各地的城市,积累拍摄的灵感和经验,最终成为了一名建筑摄影师。
他认为与其说自己擅长拍摄某一类作品,不如说热衷于某种拍摄思路——他喜欢探索建筑与城市、人文及自然环境的互动,也会观察建筑的存在对人产生的影响。
谈到人物之于建筑照片的作用时,罗灿辉则表示,“引人入画”不仅可以增加画面故事性和氛围感,还能为静止的图像增添可思考的层面。通过巧妙地将恰当的人物引入画面,摄影师可将观众的思考引导至自己想要表达的意图,这也是他一直在尝试和总结的创作手法。
行走中的建筑学 从事建筑摄影工作多久了?现在是全职的状态吗?
罗灿辉 10年前开始接触建筑摄影,今年是转为全职摄影师的第6年。
行走中的建筑学 可以分享一下,在从事建筑摄影之前的经历吗?
罗灿辉 我本科念的是建筑学,大学时在学院编辑部负责院刊的编辑和出版,期间经常需要拍摄一些照片作为插图。我对摄影的兴趣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毕业后我在设计院和地产从事了6年的设计工作,后来为了寻求工作、生活、兴趣之间的平衡,选择离开设计岗位。
在不做设计的日子里,我创业、旅行、读研。研究生期间我的课题是城市设计方向,这让我逐渐将对建筑的关注,从建筑单体扩展到社区和城市的层面,同时也更加关注城市空间和社会人文。
在那几年里,我以建筑旅行为目的探访了许多座城市,拍摄各地的经典建筑。这些经历让我对城市和建筑有了更深刻的看法,也为我积累了很多拍摄灵感和经验。6年前,我开启了建筑摄影的职业生涯,把兴趣做成了职业。
行走中的建筑学 最近在拍摄的项目主要是哪些?拍摄过程中有什么特别的故事?
罗灿辉 前段时间拍摄了深圳龙华两馆(深圳美术馆新馆、深圳图书馆北馆)。这是一个体量庞大的项目,建筑师通过对体块进行处理来削弱庞大的整体感,因此“体块感”是这个项目明确的特点。这类建筑非常适合在阳光下拍摄,阴影会强调建筑的体块。同时,这也是一个开放度很高的公共建筑,向周边街区提供了很大的城市开放空间。我需要通过画面中大量的人物来体现其开放性,然而广东的阳光非常毒辣,人们只愿意在接近傍晚时或阴天才出来户外活动,所以最终还是决定用不同的照片分别来表达体块感和氛围感。
然后是福斯特建筑事务所的厦门航空总部大厦,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项目,有许多值得记录的内容。首先是项目的区位背景:大厦位于厦门金融区的边缘,一侧是金融区内其他商业高层,另一侧是城市干道、立交桥和树林。其次是立面的材质特性:在不同的时间和光线条件下,阳极氧化板会呈现出微妙的色泽变化。再就是外挂玻璃核心筒这一独特设计,发光的电梯轿厢在玻璃核心筒内上下穿梭,使大厦立面成为动态的城市景观。
项目还有一个特点是我特别想在照片里呈现的,就是连接玻璃核心筒和大楼主体的外露结构构件。设计细节颇具高技派建筑风范,无论从大楼外部还是内部的角度,都能感受到本项目的理性主义美学。
还有就是东京原宿HARAKADO这个旧改商业项目。我曾在原宿附近住过一段时间,对这个十字路口十分熟悉,当时这个大楼还是它改造前的模样。这里常年聚集了游客、年轻人和上班族,人流不息是我对这个片区的印象。这次拍摄,我想在画面中呈现自己对这里的感受,记录改造完成后的“新建筑”重新融入街区的状态。这组照片我选择用慢门去拍摄,呈现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情景。
行走中的建筑学 平时拍照的工作习惯是怎样的?
罗灿辉 在工作中,我倾向于有计划地去拍摄。正式拍摄前,我会进行现场踩点,并与设计师深入沟通,了解他们的设计理念和项目落地过程中的有趣细节。此外,我还会在APP上查询项目所在地一天当中的太阳方位和日出日落时间,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规划拍摄流程。
正式拍摄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光线、人物或天气,让我能意外地捕捉到一些惊喜瞬间。当然,也有可能会碰到突如其来的坏天气,甚至是施工队不按时撤场的情况,那就要随机应变了。
预先计划的习惯是我在拍摄大量餐饮、零售空间项目后逐渐养成的。因为这类项目往往只有3—4个小时的拍摄时间,需要事先周全的策划来保证拍摄的质量和效率。每次拍摄这类项目都会让我想起建筑学的快题设计课。
行走中的建筑学 平时常用的器材有哪些?
罗灿辉 我常用的工作器材包括富士中画幅相机、索尼全画幅相机,以及无人机。镜头除了移轴和广角,我还很喜欢用28—200mm这种带长焦的镜头去捕捉建筑的细部。
拍摄个人项目时,画质并不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因此我会选择更轻便的器材,甚至是手机。手机可以迅速记录灵感并提供即时效果,是我在创作过程中非常实用的拍摄工具。
行走中的建筑学 认为自己擅长拍摄哪一类作品?
罗灿辉 无论拍摄哪一类作品,我都是在记录自己观察到和感受到的内容。与其说擅长拍摄某一类作品,不如说我热衷于某种拍摄思路。我认为事物之间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这种理念也延伸到了我的摄影工作中。对于建筑摄影,我通常会从两个角度入手。
首先,我喜欢探索建筑与城市、人文及自然环境的互动。
其次,我会观察建筑的存在对人产生的影响。这些内容有些是客观事实,有些则是我的主观感受。
行走中的建筑学 如何处理画面里建筑与人的关系?
罗灿辉 大部分情况下,同样角度的建筑照片,带人物的往往更受欢迎。这个问题我有研究过,人物在照片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增加故事性和氛围感,还能为静止的图像增添可思考的层面。
人物可以反映建筑的尺度、设计的功能性、空间的层次,以及各空间之间的关系。摄影师通过巧妙地将恰当的人物引入画面,可将观众的思考引至自己想要表达的意图,这是我一直在尝试和总结的创作手法。无论是随机入画还是刻意安排的人物,我总会赋予他们这些“任务”——引导观众的思考。
行走中的建筑学 如何处理气象和建筑的关系?
罗灿辉 我认为在不同的气象下,建筑会呈现出不同的气质。摄影师对建筑的气质会有主观的判断,然后等待合适的天气去拍摄。
对大部分项目来说,晴天是不会出错的天气。因为在阳光下,建筑的立体感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材质的色彩能得到客观的还原,有时候还会收获意想不到的光影效果。
提到阳光,太阳的高度和方位也是要考虑的因素。以广东为例,如果要拍摄被阳光照射到的北立面,就不能错过夏至前后那一个多月的时间。又比如深圳能源大厦,BIG在西立面做了一个起伏的弧形幕墙,我选择在冬至前后那些天去拍摄,因为太阳高度角足够小才会形成平缓的弧线影子,展现出其立面设计的独特性。
阴天和雨雪天,虽然不是适合展示每个建筑的天气,但很适合创作具有独特氛围的照片。目前我还没有接触过特别适合这种天气的委托项目,但在建筑旅行中,我偶尔会有意或无意地在“坏天气”里拍摄。
行走中的建筑学 如何看待客观表达建筑师的作品与摄影师的再创作?
罗灿辉 我认为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天然地带有创作者的主观色彩。但建筑摄影有其特殊性,照片要客观地呈现建筑的外观、准确地传达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反映空间的关系和功能特性。
然而,仅仅做到客观表达是不够的。建筑摄影师还需要加入自己的主观创作,通过取景、角度、构图、光线、元素的加减法和人物调度等手段,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总的来说,建筑摄影师的任务是既要忠实记录建筑师的作品,又要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赋予照片独特的魅力。
行走中的建筑学 你认为好的建筑摄影作品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质?目前满意的自己的作品是哪些?为什么?
罗灿辉 我认为好的建筑摄影作品应该是第一眼就能吸引人的。吸引人的点可以有很多,比如照片里的故事、呈现的氛围、一束光、迷人的色彩、强烈的对比关系、独特的构图、光影的变化,甚至是时代的融合等等。我自认为目前还没有拍到像“决定性瞬间”那样惊喜的作品,但也还是有些能够取悦自己的照片。
行走中的建筑学 聊聊你最喜欢的建筑摄影师吧,你从他(她)的作品中学到了什么?
罗灿辉 谈到建筑摄影师,第一时间会想到Iwan Baan,他的作品有一种灵性和松弛感,仿佛是用照片讲故事。还有就是Hufton + Crow,很喜欢他们作品里的光影效果、精准的构图、多样化的视角、舒服的色彩,他们对人群的捕捉也十分巧妙。
往期回顾
“中国建筑摄影师”系列专访接受自荐
自荐请将作品集请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本文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大周画室及其周边区域改造|SpActrum谱观
下一篇:无锡慈善博物馆 / 中建西北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