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位 维思平建筑设计
项目地点 中国北京
建成时间 2023年
建筑面积 97628.97平方米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模式已经进入存量更新时代,在此背景下,如何存量挖潜,加快盘活存量低效及空闲工业用地,激发土地资源潜力,有效提升土地利用率,扩大产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变得越发紧迫。
天空之境·产业广场,是设计团队充分践行经开区城市更新政策精神,从土地扩容、产业上楼、工业遗存继承、立面形象更新、激发社区活力等方面,有效探索城市有机更新实施路径,高品质产业空间载体与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创新模式。
项目以其独特的建筑形象和超前的设计理念,在未全面落成时就已斩获众多国内外大奖,并收录为城市更新“北京样本”典型案例。项目借助“摩天工厂”和“产业社区”的双重塑造,成为全北京首个工业上楼的现代化特色工厂和经开区城市有机更新、生物医药产业升级的首批“标杆示范园区”。
—
“工业上楼”产业发展新模式
工业上楼也被称为“产业升空”“垂直工厂”,是企业把研发、生产功能放在工业性质的高楼大厦里,传统的工业厂房占地面积大,对于寸土寸金的经开区而言,更需要集约化的工业厂房。“工业上楼”作为全新的产业载体模式,已成园区更新大趋势。
天空之境·产业广场就是北京首个“摩天工厂”“工业上楼”实践。2015年,百年历史的意大利冶金设备制造商达涅利搬离后,原有建筑面积1.45万的厂房长期空置。为了激发土地资源活力,在经开区城市更新政策主导下,通过规划指标的精准投放,项目延用珠三角大湾区“工业上楼”成功落地的更新模式,以拆除重建的方式建设摩天工厂,推动产业生产上楼和原地提升,满足了高端智能制造企业的研发生产一体化需求。
—
“城市产业综合体”辐射城市周边
亦庄作为北京经开区,在开启城市更新工作之前,核心区各街区用地均以生产厂区为主,极度缺乏生活配套和商业设施。天空之境以“城市产业综合体”的方式,在首层和地下一层融入了几千平米的生活配套、共享服务、社区配套功能,满足园区内部科研生产人员使用之余,也辐射城市周边邻里社区,实现产业社区化的城市职能。这一模式推动了商业业态与产业空间载体的融合,激发出新的产业空间使用场景。
—
“摩天工厂”结构体系新挑战
这座“摩天工厂”把横铺在地面上的厂房“叠加”起来。但因厂房需要承载大量工业设备,运转起来会产生一定震动。为了应对这项问题,项目采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楼板承重首层1吨/平方米、标准层承重800公斤/平方米的高标准建设厂房空间,该指标充分满足医疗器械的生产需求。
—
以服务企业生产需求为核心
作为一个产业类空间载体,设计以服务企业生产需求为中心,综合解决其复杂的工艺流程,同时配备数字楼宇智能化设施以服务企业员工,提供更加舒适的办公空间。
为解决垂直交通问题,园区配备4台高速客梯,6台3吨荷载大型货梯及11米×8米的高规格设备吊装平台、大型卸货平台,确保每个企业单元享有独立的人流、货流动线,实现整栋楼的高效运转。通过混合立体化功能布局和无界共生的垂直产业空间链,推动产业生产方式和创新互动关系变革,实现同领域企业聚合式发展,实现“一栋楼就是一个产业社区”的愿景。
—
轻盈通透、漂浮之态的建筑形象
设计立意为天空之境,塑造建筑纯净简洁轻盈通透的形象,使得高层工业厂房外观更加轻盈通透,突破人们对传统工业厂房形象的认知。建筑外立面采用玻璃幕墙,结合幕墙本身的收分,出挑等方式强化建筑体量的通透和漂浮感。设计从基本的建筑体量研究出发,将60米高的硕大厂房体量依据医疗器械洁净产线布置需求进行切分、错动,形成建筑体量之间有韵律的变化,削弱高层工业厂房巨大体量对城市空间的压迫感。
—
结语
项目以生物药和医疗器械为两大主导产业方向,同时将基因技术作为重点。通过产业再定位、空间再规划、产品再开发,建设绿色智能国际化的医疗器械产业“摩天工厂”,以功能配套为生物医药人群定制智能化产业社区。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天空之境·产业广场
设计单位:维思平建筑设计
业主单位:北京亦庄城市更新有限公司
设计/竣工:2020-2023
用地面积:21019平方米
建筑面积:97628.97平方米
设计内容: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
项目性质:生物医药产业园
建筑设计团队:张家瑞、缪菓、李武洲、李云杰、郭飞、魏爽宁、王巍、翟君、赵明虎、刘亚军、郭锦谦、马璐璐、王小依、裴合宇
主设计师:吴钢、孙哲、谭善隆
本文由维思平建筑设计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如恩最新方案:田园纪念碑,锐驰嘉兴厂房建筑概念设计
下一篇:张·雷在建方案:悬浮的村庄,南京浦口龙井中河保障性住房项目的社区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