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张·雷在建方案:悬浮的村庄,南京浦口龙井中河保障性住房项目的社区营造

张·雷在建方案:悬浮的村庄,南京浦口龙井中河保障性住房项目的社区营造
编辑:蔡倩雯(实习) | 校对:李博超 | 2023.08.31 14:04

西北鸟瞰效果图  ©张·雷设计研究azLa
项目单体设计概览  ©张·雷设计研究azLa

设计单位  张·雷设计研究azLa+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  江苏南京

建成时间  2026年

建筑面积  160113.61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项目背景

打造具有可持续示范意义的安置小区样版

 

为配合省级重大项目宁合高速拓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南京浦口区汤泉街道在前几年对涉及辖区的龙井、龙华、大黄等三个社区的居民进行拆迁,安置区最终选址于汤泉街道老山南侧。项目地处南京长江三桥生态廊道之中,155.6亩住宅建设用地上将安置近1000户当地居民。项目建设用地整体方正,地势平坦,周边主要是林地和农田,生态环境优美,是自然环境优越的城市近郊大型安置社区。

 

项目基地  ©张·雷设计研究azLa
项目区位  ©张·雷设计研究azLa

自2017年起,江苏省全面启动特色田园建设,取得重要成就的同时也对美丽乡村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拆迁安置小区作为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延续乡村文脉的空间载体。

 

龙井中河保障房项目是一个非常规意义集体建设用地的乡建项目。作为国有住宅用地上建设的大型安置小区,根据浦口区委区政府和市规资局示范性项目的要求,设计需要充分回应“望的见山,看的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记忆,体现地域性文脉延续;同时,要充分考虑居民的使用习俗,以营造社区归属感;针对近郊安置小区实际居住者以老年人居多的特点,要充分考虑适老性需求,在空间上和技术上探索未来宜居社区的特色。打造具有可持续示范意义的住宅安置小区样版,无疑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设计创作。

 

东南鸟瞰效果图  ©张·雷设计研究azLa
项目鸟瞰效果图  ©张·雷设计研究azLa

前期研究

拆迁安置小区调研及村民访谈

 

项目安置居民来自龙井、龙华、大黄社区,这三个社区原先隶属于浦口区星甸街道。在2012年8月的行政区划调整后,它们被划入了汤泉街道。街道的大部分居民也是村民,主要从事苗木、茶叶、蚕桑、淡水养殖及务农活动,这保留了乡村生活的习俗。在这里,季节交替时会有舞龙灯、采茶灯舞、彩船灯等民俗活动,构成了传统乡村聚落的“熟人社会”。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浦口区已经相继建成了一批安置小区。设计研究工作开始于对场地周边2.5公里范围内已建成的新金竹园、龙华社区、候郢雅苑、龙郢小区等4个安置小区的调研。设计团队重点研究设计理念与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冲突点,在充分尊重村民生活习俗的基础上,更加细致的思考从拆迁安置小区到宜居归宿社区的创新路径。

 

拆迁安置小区调研  ©张·雷设计研究azLa

四个安置小区调研总结如下:

 

1、需考虑室外晾晒场地需求,并在居住单元就近解决。

2、解决人车混行问题,人车分流机动车不进小区。

3、合理就近布置停车场所,改变随处停车的习惯。

4、需考虑农机具存放场地,方便居民农机具就近停放。

5、部分居民有种植需求,可考虑在组团集中布置。

6、合理规划公共活动场所和公共设施,方便居民交往。

7、充分考虑无障碍设施,重视人性化、适老性细节设计。

8、空间布局上明确区分公共及私有领域,避免私自搭建。

9、以社区公共空间营造为基础,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拆迁安置小区调研总结  ©张·雷设计研究azLa

在街道领导的组织协调下,项目组与待安置的三个社区的村民代表进行了交流访谈。村民代表提出的想法和建议反映了村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其中有一些和安置小区调研的结果类似,和一般住宅小区存在一定的差异:

 

1、待安置村民以中老年居多。

2、部分村民希望提供种植菜地。

3、需考虑农用车辆工具就近存放。

4、需考虑室外晾晒场地。

5、考虑红、白喜事场所。

6、考虑防盗窗的安装。

7、户型设计保证舒适性,不简单追求房间数量。

 

规划理念

悬浮的村庄

 

“望的见山,看的见水”和基地周边环境关联性大,“记得住乡愁”是安置小区“熟人社会”社区归属感营造最为核心的要义。在一个近1000户安置村民、平均高度四层、容积率大于一、符合现行居住区及住宅设计规范的居住小区,如何再现乡村聚落的宜人尺度、营造熟人社会的亲近氛围、成为“记得住乡愁”的归宿场所,是规划设计所面临的挑战。

 

规划方案的形态意向被称为“悬浮的村庄”,它通过基座和上部两个分区之间鲜明的黑白对比,从传统民居中抽象提炼主要的立面构成元素。设计团队凝练了当代建筑语汇,破解了文化密码,开创性地解决了大型多层住宅小区缺乏传统村落宜人尺度及空间多样性的难题。这一规划方案立足于当下,并重塑了“悬浮”的现代乡村聚落新形象。

 

悬浮的村庄效果图  ©张·雷设计研究azLa
正面与山墙面效果图  ©张·雷设计研究azLa

设计策略

从居住小区到宜居社区

 

挖掘文化密码,重塑乡村聚落

 

设计以重塑具有归属感的乡村聚落场景为目标,屋顶、南北立面、山墙面采用三种不同的形态策略,改善大型居住小区的空间关系、控制视觉尺度。

 

屋顶:乡村生活温度的第一印象来自于延绵生动的村落屋顶。设计通过三种类型坡屋顶的随机组合,打破住宅小区屋顶均匀对称的常规手法,创造性地在大型居住小区整体演绎丰富的乡村聚落肌理。

 

南北面:通过垂直方向的划分,消解了四至五层的建筑体量感,使得两至三层高的粉墙黛瓦的江南村落仿佛悬浮在深色基座之上,设计团队以立体主义的方式重新定义乡村聚落的尺度。

 

山墙:山墙面采用剖面手法来表现传统木构,设计团队塑造了同一屋檐下宜人的公共交往空间,以及闲适休憩场景。

 

三种类型的屋顶—南立面示意图  ©张·雷设计研究azLa
三种类型的屋顶—北立面示意图  ©张·雷设计研究azLa
屋顶与立面  ©张·雷设计研究azLa
住宅入口效果图  ©张·雷设计研究azLa

创新公共系统,再建宜人社区

 

围绕五个居住组团,设计团队打造“社区中心”、“组团链接”、“邻里场所”三级公共系统,形成覆盖整个居住区的适老性交往场所,完成从小区到社区的空间进化。

 

三级公共系统示意图  ©张·雷设计研究azLa

一级公共系统——社区中心社区中心位于五个居住组团的中心位置,连接了中心广场和主入口广场。它集成了商业街坊、村民礼堂、党群服务中心/村史馆、社区配套等配套建筑,还包括了入口广场、中心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这个社区中心既是村民日场生活的中心,也是社区具有象征意义的精神中心。

 

社区中心示意图  ©张·雷设计研究azLa

二级公共系统——组团链接一条串联五个居住组团的景观环廊“回家的路”,将五个居住组团不同主题的公共活动场所连接在一起。这样的设计方便村民从社区中心回到各自的居住楼栋,同时也方便村民到其他组团串门,使用儿童游乐场、露天放映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一米花圃(菜园)等多样化的活动场地和设施。这个环廊也是“情感系带”,拉近了整个小区居民之间的距离。

 

组团活动场地示意图  ©张·雷设计研究azLa

三级公共系统——邻里场所邻里场所为每栋住宅楼提供最基本的活动空间,例如室外晾晒、休闲健身、垃圾临时存放、民间风俗角等,这些空间方便村民群聚闲聊和就近使用。

 

小区入口效果图  ©张·雷设计研究azLa
商业街坊入口效果图  ©张·雷设计研究azLa
邻里场所休闲活动场地效果图  ©张·雷设计研究azLa

回应生活习俗,打造适老社区

 

安置小区不同于普通住宅开发小区,更像是以邻近几个村村民为主的“熟人社会”。刚开始使用时,往往以老年人实际居住为主,而且村民普遍喜欢在户外聚集闲聊。基于前期村民生活习惯的调研,规划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积极回应:

 

  • 服务设施及公共空间分级均匀布置,方便行动能力退化的老年人日常就近使用。
  • 布置乒乓球等老年人喜爱的运动场地;儿童活动场地和老年活动场地邻近布局,方便村民使用。
  • 适当抬高一米花圃(菜园)的高度,满足人们种植意愿的同时,减轻老年人弯腰劳作的不便。
  • 无障碍设计全覆盖,并采用辅助设施提升老年人的户外生活质量。
  • 每个楼栋均布置室外晾晒和民间风俗场所,方便老年人就近使用。
  • 老年人视力下降认知能力减弱,通过鲜明的色彩及适当放大标识指路系统,为老年人提供帮助。
乒乓球活动场效果图  ©张·雷设计研究azLa
儿童活动效果图  ©张·雷设计研究azLa
组团之间链接的廊架效果图  ©张·雷设计研究azLa
露天电影效果图  ©张·雷设计研究azLa

创建标志场所,探索低碳路径

 

设计团队通过融入富有地域特点的社区中心建筑群落,提升社区归属感和荣誉感,并采用低技适宜的被动式节能策略,创造舒适的居民活动场所。

 

社区商业街坊:小区入口商业街坊的形态来自传统街巷与园林的启发,连续生动的屋顶轮廓既有地域文脉的整体意蕴,也是充满烟火气、居民回家的风雨廊。

 

商业街坊轴测图  ©张·雷设计研究azLa
商业街坊屋顶及立面示意图  ©张·雷设计研究azLa
商业街坊透视效果图  ©张·雷设计研究azLa
商业街坊局部效果图  ©张·雷设计研究azLa

村民礼堂:村民礼堂和党群活动室、村史馆等服务功能结合在一起,礼堂可供村民红白喜事之用,而屋顶也是村民室外活动的平台。屋顶平台是松果造型的休憩场所,还回应了当地传统的雪松种植产业。

 

村民会堂轴测图  ©张·雷设计研究azLa
村民会堂屋顶及立面示意图  ©张·雷设计研究azLa

综合服务楼:作为社区商业和服务配套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布置的综合楼体量较大。设计团队通过水平和纵向错落的片墙来消解体量感,中心庭院与架空活动层则创造了丰富的空间体验。

 

综合楼轴测图  ©张·雷设计研究azLa
综合楼屋顶及立面示意图  ©张·雷设计研究azLa
综合楼人视角效果图  ©张·雷设计研究azLa

叶脉广场:村民礼堂、党群活动室和综合服务楼围合在一起形成了社区中心广场。广场的中心采用叶脉形态的廊架,这种设计体现了汤泉街道作为“苗木之乡”的地域性特色。

 

叶脉广场廊架轴测图  ©张·雷设计研究azLa
叶脉广场效果图  ©张·雷设计研究azLa
叶脉广场局部效果图  ©张·雷设计研究azLa

设计团队采用光伏路灯来照亮回家的路,同时结合休憩设施布置光导管,为地下停车区提供自然光照。在小区的景观和建筑设计中,采用海绵城市等绿色建筑策略,意在倡导可持续理念。

 

设计团队推广并应用智能化社区管理系统来关爱老幼群体,对长时间未出入社区的孤寡老人进行及时通知和预警;利用人脸识别,对特殊老人(如失智者)的行为进行提前预警,以预防走失;对儿童活动区等进行行为监视,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情况,并及时预警。

 

功能分布示意图  ©张·雷设计研究azLa
停车示意图  ©张·雷设计研究azLa

总结

 

南京浦口龙井中河保障性住房项目拟安置近1000户,主要包括70平方米、90平方米、120平方米和极少数55平方米四种“刚需”户型。项目对户型的设计有着较高的实用要求,包括均好型和高得房率等。同时,工程造价相当于普通住宅小区的平均标准,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规划设计的创作空间。

 

方案从破解文化密码入手,通过“悬浮的村庄”的创新理念,大胆探索大型居住区“记得住乡愁”的空间策略及形态语汇。设计目标是打造地域文化、归属感、适老宜居、可持续低碳兼备的示范性社区。这一方案意在延续乡村聚落文脉、回应居民生活习俗、创新公共空间系统和创建标志归属场所。设计团队通过设计美学激发生活美学,从而产生积极的社会、环境、生态、经济效益和影响力。

 

总平面图  ©张·雷设计研究azLa
四种户型示意图  ©张·雷设计研究azLa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龙井中河保障性住房项目

项目业主:南京浦口康居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业主团队:徐昊、倪大江、徐大臣、成俊、邵娟

设计单位:张·雷设计研究azLa+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2023年

建成时间:2026年

项目地点:江苏南京

主持建筑师:雷晓华、张雷

设计负责人:李政、姜磊

设计团队:李政、杨斌、谢相怡、徐文丰、翁昕、钱思迪(建筑)赵敏、连浩、姜志远、蒋煜轩、陈雨菲(景观)马海依、赵敏、孙铭、濮思睿、陈英杰、袁继旺(室内)

施工图设计团队:姜磊、李欣、夏煜琛、张驰、陈艮林、殷文灿、傅晓璇、孙婷婷、张宇、王东、李均、黄凯、朱榴燕、王连林、高跃进、李振旦、朱子洋、郭震、姚永生、朱彬、杨璠、刘彩琴、张工作、胡妍、谷加雷、吴天

基地面积:103656.82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160113.61平方米

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

 


 

版权声明:本文由张·雷设计研究azLa+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保障性住房
南京
张·雷设计研究azLa
社区营造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