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李竹:技术,是空间表达中最诚实的那个 | 建筑师在做什么140

李竹:技术,是空间表达中最诚实的那个 | 建筑师在做什么140
编辑:原源 | 2020.04.29 19:29

 

这是有方“建筑师在做什么”第140个采访。受访:李竹,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主任、主持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建筑师。偏重于研究精细化设计下,工业化建造与自然本土元素相结合的建筑类型。寻求建筑技术与建筑功能、空间之间的平衡,由此而触发艺术感。

 

 

对话建筑师

有方  最近在做的项目是哪些?

 

李竹  工作室最近案头上的项目,还是以中小型公共建筑为主。类型跨度挺大,有高速公路的收费站棚、有乡村的公共配套服务设施、有老镇上的建筑更新、有景区的配套服务设施、也有城市里的运动体育设施等等。但其背后也有一些共同性,这也是工作室近一段时间以来的工作方向,就是深耕那些在以往的快速建设中被忽视掉的“角落”、“缝隙”,用设计去重新唤醒这些原本“沉睡”的场所,使其释放出潜在的活力。

 

例如秦淮河龙舟文化馆项目,是一个位于南京外秦淮河边的一小块狭长地面停车场,旁边不远处就是外秦淮河为数不多的一段直河道。这一段外秦淮河成为每年一度的秦淮龙舟赛的赛场,平日也作为赛艇运动的练习水域。工作室从策划阶段就介入,与业主和规划部门多次磨合项目的功能定位,力图将场地属性由原本的陆路交通配套——停车场这种城市低效用地,更新为面向市民的水上运动和文化展示的配套服务设施,重新激活城市中的角落空间。

 

力图将原本是停车场的城市低效用地赋予更多的公共服务功能
利用预制结构件的组合展现出龙舟运动的特征
面向公众的赛艇库

又比如我们最近在徐州“2021中国园博园”中的北欧馆设计,使用钢与胶合竹材的组合结构,创造出一个释放山地特征的展厅,人们参观展览的过程也是在体验地形的过程。

 

“转译”是近年来我们提的比较多的一个概念,相比于“创作”的天马行空,“转译”更强调对场所的倾听以及对听众的诉说,这其间的信息有筛选、有放大,如何将场所中原有的最动人的部分“高保真”地传达给使用者,是我们在每一个项目中努力实现的部分。

 

北欧馆“冰川”从其后的矿山倾泻而下
UHPC板的“冰盖”下的空间暗示出其功能性
在观展的同时体验了坡地
结构体系的抗侧与空间形态相结合

有方  和过往比,最近做的项目有哪些新的思考或尝试?

 

李竹  感谢有方提供这么一个可以反思自己工作路线的契机,回顾我们近期的项目,的确可以在它们之间发现一些重叠的关注点。其中有一条脉络似乎尤为清晰,那就是探讨“技术的真实性和场所性”,以及由此引发的类型学方面的思考。

 

举个例子,“山寨建筑”虽然想照搬“原作”的形式,但却无法复制相应的技术,最终导致空间粗陋不堪。技术包含了结构、材料和建造,它是空间表达中最诚实的那个。一个优秀的建筑采用的技术,是设计师综合了场所、功能、投资、施工等因素的考量,技术本身已经成为形式的一部分。我们常说,越忠实地反映场所需求的空间越有生命力;同样的,技术越得到真实展现的空间,也越有表现力。

 

从我们正在建设中的沪宁高速汤山收费站大棚可以看到,我们试图从驾驶者通过收费大棚时的行为、视觉和心理方面入手,对高速收费大棚这一早已“形象固化”的类型进行新的探讨,进而改变这种地区“窗口形象”留给使用者的传统印象。

 

驶离高速匝道时远看站棚
进入站棚前的视角
站棚下眼角余光的一瞥

随着信息和物流的通达,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人们造房子不再受制于地域的局限,尤其是在乡村,劳动力人口的外流和专业施工队的输入使得“地方技术”逐渐超越了当地材料和当地建造的范畴。作为建筑师的我们如何利用自身的知识背景和技术储备,来有效地提升建造品质、改善人居条件、并进行适应自然的建造,是工作室近期的工作的方向。因此有针对性地在乡村、乡野等施工条件较为落后的地区,尝试采用一些轻型钢结构或者是胶合竹木结构这样的工业化装配式技术,来实现相对可靠的项目完成度,是近期项目中所做的探索。

 

工厂建造的桥用跨度满足了泄洪渠的要求
下弦拉杆与竹  ©李竹
工业化构件与乡土材料直面对话  ©钟宁
采用胶合竹结构、清水混凝土板、镜面不锈钢构成的廊桥驿站
工业化生产组装的胶合竹伞与岩壁  ©时差影像
即使面对的是破碎的岩面,也不愿再造一个“人工岩石”去与其抗衡  ©钟宁

有方  您去项目现场的频率如何?现场一般会遇到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李竹  目前来讲是比较高的,出现场的频率主要视距离远近的影响,所以我们工作室的大部分项目都集中在南京市周边300公里以内。小型公建的建设资金投入与施工力量肯定不能与重点大项目相比,以前造房的工匠是以老带小,现在正好反过来,很多施工队是年轻的技术员才会用电脑、看图纸,然后口述给年长的各专业“小工”。所以,在施工阶段如何不走样从而保证项目以较高的完成度建成,这是建筑师都会面临的重大问题。

 

这时,方案阶段对实施条件的预判就凸显其重要性了,对于那些用“犀牛”软件做出来的三维造型最后在现场如何以“人肉”的方式去实现,设计师心里要有数。因为这不仅仅是建筑好看与否的问题,很可能关系到建筑质量与生命周期。

 

有时候尽管施工图设计得很详尽,但施工队理解不了,就会做错,所以施工时的现场服务肯定很重要,我们自己的项目一旦开始施工就基本上每周都要去。而目前想到的无奈但比较有效的办法是,适当地提高施工的门槛,通过小型的、方便运输的工业成品构件,由专业技工或在其指导下进行现场安装。

 

乡间的工业化施工场景  ©李竹
对于人行桥而言,运输和安装是形式的重要考虑因素
专业技术工人在小型起吊设备的配合下进行安装
小型安装设备在乡间

有方  当下面临的最大的困惑是什么?打算如何解决?

 

李竹  困惑有困难和迷惑两层含义。受制于自己短浅的目光,再加上现阶段的目标比较明确,因此迷惑感不强,但困难较大,归纳起来就是深感“精准”建造的匮乏。

 

“精准”包含精细的设计和准确的施工两层意思,这正是我们当下在建造领域亟待解决的短板。上个问题已经讲到了准确施工的重要性,这需要国内建筑产业的整体推进。而精细的设计则是我们自己的“份内”事儿,有别于一般大院里方案和施工图的工作界面划分,我们ATA工作室的工作方式是从方案到施工图、再到施工的全过程设计,因此很多刚来我们工作室的年轻人,常常对概念性方案难以往下继续深入,展现出迷茫和不知所措,这恰恰反映出很多方案设计的“低门槛”和缺乏实际操作性,以及国内对构造设计这一将建筑细部与结构、机电融合的专业的缺失。

 

我理解这一方面需要实践的积累,另一方面也是设计工作方式与流程的长期被“格式化”所致。如何打破设计程序上的壁垒?如何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让真正好的创意能够高品质地实现,是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的事情。也只有老老实实地补上“精准建造”这个短板,我们才可以更自信地将创意落地,年轻人的“创业”才不会止步于空想。

 

有方  如何看待建筑设计行业现在的处境?打算怎么应对?

 

李竹  任何行业都有潮起和潮落,建筑设计行业也不例外。但是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我相信它会一直存在下去。再看看我们周遭的生活环境,值得改善和提升之处不胜枚举,有大量细致的工作尚待设计师去完成,这都需要我们沉下心来一点点地去夯实,这关乎我们每个公民应该享受的尊严。

 

但同时我们也疾呼,希望让建筑设计回归正常的市场行为,即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不要低估人民群众“去伪存真”的能力,市场会做出真实而准确的回应。

 

有方  在过往的设计实践中,哪些经历(或事件)是关键节点?让你有了哪些改变?

 

李竹  很多人不知道、我也很少提过,在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的第一个中国项目中,我就是中方配合设计师之一。这个项目从2005年开始建设但至今仍未落成,对于期间经历的波折,我想用一个比喻来表达:就像一位著名的歌唱家要登台表演,歌唱家实力毋庸置疑,所演唱曲目也非常契合这个舞台,主办方也展现出极大的诚意,但最终遗憾的是歌唱家搞错了演出时间。而同样地,作为建筑师的我们,又何尝不是祈祷着在对的时间、走上对的舞台,去演一出对的剧目呢?

 

妹岛和世的方案
获赠的签名书籍

有方  最近读的有趣的书是什么?简单阐述理由。

 

李竹  作家莫言在他的文章《超越故乡》里这样写道:“有的人仅仅是记录了他的真实故乡,有的人却在他真实故乡的基础上创造了一个更丰富、更博大的文学故乡,他利用了全世界的材料,最重要的材料当然是他的思想——时空观、道德观,这是他文学殿堂的两根支柱。”

 

已经踏入不惑之年的我,在全球信息爆炸的今天,也常常挣扎于那“弱水三千”,纠结于该取“哪一瓢”?还是莫言文中的观点给了我一些启示,他从写作的角度提出一种“血地论”,即一个人幼年、少年成长的环境对其世界观形成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其成年后的游学不过是手法的完善。建筑师也终要向自己的内心去找寻那个“血地”。

 

有方  最近一次旅行去了哪里?

 

李竹  带着妻女重走了一趟我国的河西走廊。上一次走此线路已是17年前与我未来妻子的毕业旅行,对于幼时成长在山城重庆和成家后生活在江南水乡的我来说,即使是故地重游,依旧深深地臣服在西北大漠的气魄中。

 

有方  最喜欢或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建筑师是谁?

 

李竹  路易斯·巴拉甘。不仅是沉醉于他作品里静谧的精神花园,也不只着迷于他对建筑与景观之间模糊与不确定的处理,以及他对材料的忠实呈现;更让人惊叹的是他以设计师和开发商的双重身份,将一片原本沉睡的火山熔岩区打造成极富特色的住区并热卖,很好地实现了理想与生计之间的平衡。

 

值得一提的是,路易斯·巴拉甘同样认为童年的回忆是他创作的源泉和无尽的资源,童年时生活的村庄中那些谦逊的建筑形态给了他许多的启发。他在现代主义盛行的时期,保持了独立的思考,将现代主义建筑的极简融入了墨西哥本土的建筑、文化、传统、工艺,最终创造出极为优美的、具有地域性特色和浓厚人情味的建筑。

 

巴拉甘作品 – 洛佩兹住宅  摄影:吕恒中

有方  最近有发现对自己特别有启发的建筑师吗?为什么?

 

李竹  赵扬。我感觉他也是一位独立而坚定的建筑师,扎根在云南,我也挺喜欢他坦诚的设计,在那天空、雪山和峡谷之间,他的作品一直朝着表达了人和天地的关系(其实也是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方向前进,这状态有点像彼得·卒姆托。

 

有方  上学时,哪门课最有兴趣,为什么?

 

李竹  当然是设计课。大部分建筑系学生肯定是充满了表现欲,试图将头脑里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与幻想通过设计表达出来,我也不例外。

 

有方  最近哪件社会议题最让你关注?

 

李竹  自然的庇护与训诫。我们每砍掉一片小树林、铲平一座小山头、填平一片小水塘,都会“蝴蝶效应”般地累积在哪里,每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大自然就会训诫人类。上次是非典、这次是新冠、下次还会是什么?然而面对自然,我们展现出的更多还是征服而非庇护,一边抱怨疫情影响复工,一边却又轻率地移除了场地上影响施工的树木。

 

有方  最近除了设计外,花最多精力的活动是什么?

 

李竹  陪伴家人。所有烧脑的创意和精细的设计,都物化成设计师的时间。在孩子眼里,似乎爸爸除了睡觉就是在工作,好在我的太太也是我的同行,她能够理解我,所以我非常乐意将余下的时间留给我的家人。

 

 


 

本文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由受访建筑师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关键词:
人物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