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高层建筑设计先锋
来到“世界最高音乐厅”
会激发出怎样的创想?
△ 讲座现场 摄影:有方
12月11日下午,应讲座主办方深圳湾1号·湾汇、承办方有方之邀,德国籍建筑师、奥雷·舍人事务所设计主持奥雷·舍人来到鹏瑞云颂公益音乐厅,现场开讲。事务所合伙人张启民任讲座翻译。
这也是继胡如珊、张永和、马岩松讲座之后,深圳湾1号·湾汇为大湾区设计艺术群体带来的第四场“湾TALK”大师讲堂。
△ 讲座现场 摄影:有方
“我们将‘叙事’定义为对于生活的想象,建筑将成为其所创造的体验、情感和记忆的总和。”奥雷·舍人以“形式追随叙事”为主线,借由12个项目实例,直观扼要地阐述了其如何将“叙事”作为工具,构思包括北京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曼谷大京都大厦、新加坡翠城新景等在内的创意性建筑作品。
“建筑师的创意会被AI取代吗?”“怎样看待网络热传的‘盖里不会在中国做项目’?”“如何让业主接受你的创意?”“怎样理解国内大尺度建筑的‘中国特征’?”面对现场观众的好奇,舍人坦诚而不乏幽默地一一作答。以下为讲座现场图文实录,一起走进奥雷·舍人的建筑叙事 ▽
△ 讲座现场 摄影:有方
———
演讲实录
Intro
建筑既是对功能的响应,
也是充满情感的体验。
- 若形式追随功能,建筑只限于解决使用问题,难以超出期待;
- 若形式追随投资,对市场的先入之见会排除一切可能性,而只关注现状;
- 若形式追随形式主义,艺术表达或参数计算无法为自我参照的手法提供充分的论证;
- 若形式追随碳足迹,建筑只追求减少碳排量,而不探寻哪些其他品质对真正可持续性的未来不可或缺;
- 而若形式追随人工智能,我们会被从未想象到的无穷可能性所淹没,被图像表现的诱人美景所迷惑,但最终我们得到的也只有空洞的图像,填充永无止境的社交软件数据洪流……
故而我们认为,形式应当追随叙事。这里我们将“叙事”定义为对于生活的想象,去描绘那些处于我们所设计的空间中的人们的生活。这样一来,建筑将成为其所创造的体验、情感和记忆的总和。
将叙事作为设计工具,
就是将建筑视为故事的产物。
这些与生活在其中的人相关联的故事,既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想象的。这些故事可以为如何去组织和体现我们生活、工作的场景,提供许多推测性原型。
建筑设计不应只限于规划功能和分析图,而是应该被理解为一个由配置、复杂性和叙事组成的动态系统。在我们的工作中,建筑被视为有生命的有机体,被理解为一种栖息地,我们通过叙事故事来预设我们设计的建筑,但建筑落地成真之后,它们也会写下自己的故事。
最能引起共鸣的建筑体验,往往不会局限于单一含义,而是具有一种自由度,能让多个故事和多种体验在整个建筑中展开,能让叙事和含义随着时间推移而演变。我们衡量建筑是否成功的标准是,它在多大程度上能让使用这座建筑和居住在其中的人,成为主动的参与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消费者。
01
曼谷大京都大厦
建筑可以谱写它自己的故事,
以自己的方式回馈城市。
△ 曼谷城市中的大京都大厦
©Buro-OS;摄影:Wison Tungthunya
对于MahaNakhon大京都大厦,我们设计时为其想象的叙事是:塔楼的尺度需要和城市建立联系。我们便从复杂多样的城市中找到小尺度“颗粒”并引入塔楼,不仅在尺度上将建筑与城市融为一体,还将人们的生活故事引到高楼之中。
而建成之后,建筑也会开始谱写它自己的故事。例如,塔楼顶部的360°观景平台向公众开放,这里也有人在此体验脚踏玻璃站在高空之上的惊险。建筑在我们预想的叙事之外,还会以自己的方式与公众联结、回馈城市。
△ 大厦顶部外观
©Buro-OS;摄影:Maxx Nikonov
02
新加坡DUO双景坊
建筑具有凝聚人心、
进而改变世界的力量。
△ DUO双景坊外观 ©Buro-OS;摄影:Iwan Baan
帕拉迪奥的Villa la Rotonda让我们想到,建筑除了作为一个物件,是否还可以作为一个工具,用于凝聚周边的建筑、共同塑造城市空间?
在DUO双景坊中,除了将它当作一个开放、通透,任何人全天候皆可达的城市枢纽来设计,我们还意识到这座建筑作为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联合开发项目,其叙事将超越建筑和城市设计层面,在政治上对于两国的友好合作也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这也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建筑不仅仅是关于塑造空间或赋予形式,它可以将作为个体的人凝聚在一起,可以调动我们的情感,具有更多可能……如果将其纳入对于建筑使命的理解之中,我们可以创造出完全不同的作品。
△ DUO双景坊外观 ©Buro-OS;摄影:Iwan Baan
03
北京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
建筑如同具有生命的有机体,
也会衍生更多文化含义。
△ CCTV by Rem Koolhaas and Ole Scheeren
©OMA;摄影:Iwan Baan
我认为央视总部大楼在建成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增魅力。对于我个人而言它是个意义重大的项目,如果没有各方共同的努力,这一设计根本不可能实现。
我们当时为大楼提出的故事简单又激进:塔楼为什么非得是竖直的?我们能不能通过创造一个“环”,让内部这些相互关联的活动循环起来,消除边界,并以此传达汇聚和合作的理念?此外,这个项目也如同一个具有生命的有机体,信息在其中循环,“器官”相互协作,这也是我们空间叙事中的重要组成。
△ 概念示意图 ©OMA
这个项目在结构工程上也推动了很重大的进步,如果这个建设时间提前5年,我们根本不可能让这个设计成为现实。因此央视总部大楼既见证了我们与中国方面的合作,也是中国所取得的惊人成就的一个证明。
这座大楼的建筑面积是473,000平方米,这个尺度是让人难以感知和理解的。为了帮助认知,我曾在设计过程中叫停两天工作,让整个团队切了1万根小木棍——对应建筑建成之后将要在此工作和生活的人数,然后从中取了5根出来,将他们设想成里面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想象他们日常如何抵达建筑、将会使用哪些空间、遇到什么人,并基于此构建大楼中发生的生活叙事。
我想表达的是,当我说“形式追随叙事”时,我所关注的不是几何形式,也不是如科幻小说般遥远缥缈的想象——作为建筑师,我们的想象是在创造未来真实会发生的事物。而是否懂得如何去构建和谱写未来的现实,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设计,将会是建筑师一项重要的能力指标。
刚才提到当建筑最终成形之后,它会有自己的故事和性格。央视总部大楼也是如此,它建成后突然就成了一个“明星”:被做成纪念品、蛋糕,成为美国当代艺术馆展览主题,甚至在电影《变形金刚》和动画片《辛普森一家》中都有出现。由此,建筑超越了其本身,进入了文化领域成为了一种现象,并将衍生出更多的故事。
△ CCTV by Rem Koolhaas and Ole Scheeren
©OMA;摄影:Iwan Baan
04
新加坡翠城新景
创造建筑与自然的交织,
为居民提供选择的自由。
△ 翠城新景外观
©OMA / Ole Scheeren;摄影:Iwan Baan
这个项目中的叙事,是关于建筑与自然。我们思考的是:如何将建筑跟自然组织在一起,创造一个连贯和三维的体验?在如此庞大的住宅综合体中,如何营造出一整个大社区,而非一幢幢孤立的塔楼?
于是,我们想到了把业主原本想要的12座塔楼水平铺陈并堆叠起来,由此形成一系列平台,为庭院花园和绿色植物创造出空间。在这里,人们更像是生活在自然中而不是建筑中。绿化在这里并不是一个假装自然的借口,而是人们真正能栖息的空间。
△ 设计概念 ©OMA / Ole Scheeren
由于这些平台的存在,我们创造出的绿地甚至是原本用地面积的112%,而且这些空间非常多元——有些是公共共享的,有些是半公共的,还有些是私人拥有的。作为居民你可以自由选择去哪里、得到什么样的体验、进行什么活动。这种可以在丰富的场景、空间、情节中进行选择的自由,也构成了我们叙事中理想生活的一部分。这个项目是自然、城市、多样化的生活空间共同交织形成的有机体。
△ 翠城新景内景
©OMA / Ole Scheeren;摄影:Iwan Baan
05
泰国群岛影院
以空间构筑奇幻体验。
△ 群岛剧院 ©Buro-OS
这个项目跟前面所提到的非常不同,它是一个关于幻想的叙事。我的朋友在泰国发起了一个电影节,他们原本觉得找个酒店的宴会厅就足以承办活动了,但有人说电影既然是关于故事和体验,那何不将“看电影”本身变成一个奇幻的体验?
预算有限,我们就找到当地的渔夫,观察他们的生活环境和打渔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找到设计的灵感,决定将他们赖以谋生的工具引入到观影体验的营造——仿佛在海洋中随波逐流的一系列平台,让影院中的观众觉得自己已然身处电影之中。
06
北京嘉德艺术中心
弥合古今,与层次丰富的历史对话。
△ 嘉德艺术中心夜景外观
©Buro-OS;摄影:Iwan Baan
说到电影,这张照片也体现了一种电影感——我面对着紫禁城,站在跨度达18米的一整面玻璃窗前看风景。
这个项目位于北京王府井,恰好位于北京历史城区和现代城市的边界上。因此,处理这座建筑的关键问题,就在于如何让它融合两段时间,并与两侧的建筑同时对话。最终的结果是两种体量的叠加:下方小的体量呼应周边胡同的尺度,上方的大体量与附近现代建筑的尺度相吻合。
在这个项目中,建筑的形态变得不那么重要,叙事的关键在于不同的类型及含义的结合,在于场地上层层叠加的历史为建筑赋予的意义,在于建筑如何与不同历史对话。
△ 讲座现场 摄影:有方
07
胡志明市“帝国城”住宅
通过引发情感和体验,
让建筑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锚点。
△ 帝国城外观效果图 ©Buro-OS
近年来所有人都在关注可持续性,但我想首先探索我们可以怎样理解自然,然后才是如何把自然重新带回到建筑中。在帝国城项目中,我想要创造一座能够展示越南自然特征和壮丽景观,并将这样的景观倒映到天空中的建筑。
于是我们在这座400米塔楼的高楼层区域创造了一些曲线形的平台,这些平台层容纳着向公众开放的花园,以景观讲述越南这片土地上文明的兴起、城市的发展,以及历史和现代将如何在越南共存。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引发人们的情感和体验,进而让这座大楼在人们的生活记忆中留下一个锚点,让建筑的意义超越“实用的空间”。
△ 室内空间效果图 ©Buro-OS
08
深圳中兴通讯新总部大楼
在设计中预留灵活性,迎接未来变化。
△ “深圳潮”中兴总部外观效果图 ©Buro-OS
要设计办公总部,我们需要知道人们如何工作,以及当下和未来的办公空间需要满足什么样的需求。如今“工作”更意味着“协作”,需要更多要素相互配合,因而也需要更加多样、活跃,鼓励互动和建立联系的办公空间。
考虑到尺度因素,我们首先将整个建筑体量抬升起来,避免打断城市空间的连续性;接着水平错开四个楼层,让每层都能得到一个户外平台;然后用一个如“浪潮”般的形式,斜向打通各层空间,创造三维连贯的系统。这个“浪潮”形态延伸到建筑顶部,成为一个共享的休闲会所,并在底部构成入口大堂。而更为有趣的是,二者之间这个斜向贯穿整个建筑的通道,它具有一种雕塑感,成为激活这个建筑的特色空间。
△ “深圳潮”概念示意 ©Buro-OS
对于这个项目,我们的叙事着眼于未来,希望创造一座能灵活适应变化的建筑。这座建筑的规模是很不寻常的,它的单层平面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建筑内部也像是一个小型城市,有街道、广场、园景,能够容纳当下和未来几乎任何类型的活动,比起常规的办公空间布局更灵活,更有活力。我们通过这个设计为身处其中的人们带来舒适、健康的高质量工作和生活空间。
△ 室内空间效果图 ©Buro-OS
09
南京Nexus
江北新金融中心二期主项目
叙事是吸纳自然,并与城市对话。
△ 南京Nexus外观效果图 ©Buro-OS
提及南京,一个绕不开的意象就是长江。我们也希望探寻如何创造一个既当代又传统的建筑标志,联结过去与未来。
我们将塔楼体量的截面切割成八角形,并将边界雕刻为弧形;调整底部的形态,以强调方向性、呼应周边的空间;接着我们竖向分别移动八个垂直体量,形成错落的效果;最后,我们打断体量引入“城市之窗”——这些开口可以作为容器纳入江苏的村落尺度和园林等特征要素,让历史与自然回归到一座大尺度的垂直现代城市当中。此刻,Nexus就不再是一座静默孤僻的塔楼,而是主动诉说其自身的故事:吸纳自然,并与城市对话。
建筑的幕墙肌理似波光粼粼的水面,在丰富了视觉效果的同时,再次与长江实现呼应。
△ “城市之窗”设计效果 ©Buro-OS
10
温哥华Fifteen Fifteen住宅
更积极地融入周边环境,
是我们一直坚持的空间叙事。
△ Fifteen Fifteen外观效果图 ©Buro-OS
这是一个位于温哥华的在建住宅项目。坐落于山水之间的温哥华景观优美,但纵观这里的建筑,却都是简单的竖向延伸的体量,对自然景致无动于衷。
这引起了我们的反思:比起重复这种竖向的手法,何不引导建筑中的人们直观感知城市与自然环境?于是我们选择水平向延伸楼层空间,捕捉温哥华的美丽风光,并让这些伸向城市与自然的“手臂”层层堆叠,创造出具有活力和连通性的立体空间。更积极地融入周边环境,是我们一直坚持的空间叙事。
这些“手臂”的其中一些将作为共享空间向所有住户开放,这将是建筑中最为壮观的空间之一。通常你很难想象一个塔楼住宅内可以拥有270°的视角,但在这里,高楼上就形成了“空中别墅”,让人们与环境建立直接的联系。
另外,在这个项目中我们深度参与室内设计环节。我们认为好的空间体验,内与外不应有明显的区分,而应该呈现延续连贯的叙事。所以,我们将自然的概念也引入到项目的室内设计当中,并确立了四个鲜明的主题。每个功能区域,都会具有截然不同的材质、感受。
△ 堆叠的悬挑体量 ©Buro-OS
11
菲律宾Abaca度假酒店
在树与树之间建立起别样空间感受,
唤起记忆与想象。
△ Abaca酒店全貌效果图 ©Buro-OS
对于菲律宾Abaca度假酒店,我们期望的叙事是在海边的丛林间,实现对自然体验的探索之旅,在树与树之间建立起别样空间感受。
这座建筑就像一块非常简单的平板,面朝水面竖立着。我们将这块平板抬离地面以打通首层空间,让落客处与海洋之间形成连续的体验。在这个空间序列上,我们希望营造出“丛林中的古城遗迹”般的氛围,处处隐藏着待探索的惊喜。在明暗之间不断穿梭的过程,也将唤起访客的记忆与想象。
立面的形式源于对当地殖民时期建筑的转译。我们抽象提取了这些建筑上拱的形状与进深,并转化为酒店立面上一个个面向大海的景框——既具辨识度,也带来亲近自然的空间体验。
△ 立面上的三维拱形网格 ©Buro-OS
12
宜宾五粮·东方酒谷
叙事并不非要基于鲜明的标识,
可以是一种谦逊、平和的方式。
△ 五粮·东方酒谷鸟瞰效果图 ©Buro-OS
最后我要分享的项目是为五粮液打造的文旅综合体。酒的故事也关乎享受、文化以及社交,因此在这里,我们的叙事不仅要讲述酒的故事,还希望体现历史与生态。
项目坐落于伸向岷江的一个峡谷上,我们的设计就顺应地势延伸了山谷,这个项目几乎不像一座建筑,它更强调景观,而非反抗现状。叙事本身并不非要基于一个鲜明的标识,在这座建筑中,它是一种更为谦逊、平和的方式,来讲述来自大自然的故事。我们还将酒器的形态转译并融入到重点空间中,来实现兼具连续性与层次性的体验。
项目的核心空间是“峡谷”之间一个汇聚了文物的花园,它讲述着关于时间和历史的故事。景观则以五种用于酿酒的谷物为主题。所以在这个项目中,一切都关于叙事、体验与情感。
△ 建筑鸟瞰效果图 ©Buro-OS
Outro
在讲座的尾声,我想短暂地做个回顾。
深圳是我第一次来中国时所踏足的地方。32年前,深圳还非常空旷,完全不像现在的城市面貌。见证它逐步成长,从荒芜到蓬勃繁盛,成为一个世界级未来城市的范例,令我十分激动。非常荣幸,我在自己职业生涯的伊始,就参与到深圳城市的建设,比如深圳证券交易所项目,以及与都市实践合作的“水晶岛”概念方案(深圳眼)。
△ 上:深交所项目合同签约现场,左三为奥雷·舍人
下:《深圳商报》对“深圳眼”规划方案的报道
讲座接近尾声,而我用一生追随的设计之旅还不会停止,我们已经能够将一个个“叙事”落实为“建设”。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协作”,我在中国做项目时对此体会尤为深刻。从第一次来到中国至今,我始终认为中国不仅是城市建设的热土,更将是未来世界创意的中心。20年前,很多人听到这句话都无法理解或相信,但如今这一事实有目共睹。见证这一过程,是我在职业生涯中非常奇妙且宝贵的经历。
我们也深信,合作的意义不仅存在于顾问团队之间,更存在于不同国家之间。我们的办公室也是一个横跨全球的合作体,同频思考带来强大的力量与无限的可能,而我们也将继续协作向前,实现更多新的建筑叙事。
△ 奥雷·舍人(左三)、张启民(左二)于项目现场 ©Buro-OS
△ 上海、深圳、杭州、西安等地奥雷·舍人事务所在建项目现场 主讲人供图
———
Q&A
提问 请问在您的设计生涯中,您认为最有意思或者您最喜欢的项目是?您认为未来设计工作会不会被AI软件取代?
奥雷·舍人 通常我们都会说下一个项目是最重要的,这个问题就像让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孩子一样,必须谨慎回答。(笑)
但可以很肯定的是,央视总部大楼项目是我职业生涯的一个关键点。在负责这个项目的十年间我倾尽心血,其中的七年我没有休过一天假。同时,央视总部大楼也是一个在各种层面上都很极端的项目:前所未有的复杂程度和规模尺度,要管理协调400人的建筑师、工程师团队……这段经历让我,也让项目团队的每个人学到了很多,更重要的是它证明了合作能让我们把如此困难的事情做成。
而谈到AI的影响,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事实上不止是建筑行业,AI的发展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影响。我想其中的关键问题在于:AI能否取代人类的情感?前面的演讲中我提到的项目,核心都是以建筑承载叙事、故事和情感。我相信我们的设计确实引发了情感。这一点非常重要,且也许是AI没办法那么快做到的。
提问 在刚刚的讲座中您提到关于社会关系、情感以及空间可利用性的话题,我想请问您在设计过程中如何避免产生现代主义消极空间?
奥雷·舍人 “形式追随功能”是现代主义建筑倡导的原则之一,也正因如此,我提出了“形式追随叙事”,因为只谈空间和功能是不够的,纯粹的功能可能会忽略人的需求,忽略空间对人的情感产生的影响。
十多年前我设计The Interlace翠城新景时,“可持续”“生活品质”这类概念还很冷门,很多人对我的设计感到担忧,认为它会有现代主义建筑的通病。这个项目建成至今已有十年,足以证明它是真实且可行的。我相信,当我们真正了解空间、情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会发现很多之前忽略的问题,当我们将这些问题纳入思考的范畴,就可以改变过去行不通的东西。
我认为,不关注建筑本身能做什么,而过于追求形式或者独特的理念,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让形式追随叙事,让建筑空间对身处其中的人产生影响,而不是让设计流于空洞的建筑形态主义。也许有人会认为我们的作品追求造型上的辨识度,但我想要强调的是,它们之所以被认为是有辨识度的,并不是因为我们试图创造一个独特的外形,而只是因为前人没有做过。
△ 问答环节现场 摄影:有方
提问 在最近的访谈中,弗兰克·盖里表示自己不愿意再到中国做项目,请问您在中国做项目的过程中如何处理与客户的关系?以及,您对于中国的大尺度建筑和“中国性”有什么理解?
奥雷·舍人 如果盖里不想做,是可以的(笑)。如果你是想问我客户干扰我的设计该怎么办,我想说我当然也可以反过来干扰他们的判断。
好的,严肃一点。我认为每一个成功的项目,都是客户和建筑师、以及各专业团队成功合作的过程。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团队合作都是衡量一个项目成功与否的标准。在各方合作追求共同目标的过程中,出于各自的考量,会促使大家坐下来讨论出最佳的解决方案。目前来看,我认为我们有过很多非常成功的合作,促成了很多成功的作品。这也是为什么作为一个建筑师,我非常关注客户的需求,并试图给出超过客户预期的、令人兴奋的设计。
至于什么是所谓的“中国性”,我想这是一个我和在座各位都要持续寻求答案的提问,它关乎如何定义身份认同,也关于身份认同从过去向未来如何演变,也许是最复杂也最有趣的问题之一。
我们必须将“文化”看作一个更全面、复杂的问题。文化表达并不是简单的形态复制或转译,而需要设计师深入理解文化为事物赋予的含义、文化对生活的影响,这样的设计才能发掘文化的潜力。
“大尺度”当然也是“中国性”的一部分,且这样的“尺度”只能在中国成为现实。我刚刚演讲中展示的部分项目,在中国以外的人看来,其尺度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它在中国落地建成了。在了解并接受了这一尺度特点之后,我们也会尝试把握这种机会来做出令人惊叹的作品。
△ 奥雷·舍人于鹏瑞云颂公益音乐厅 摄影:有方
编辑 / 李博超、袁蓓祺、李翊娴
视觉 / 周嘉慧、饶安林、庄妍湲
摄影 / 郭嘉、龚会文、任均苇、陈雨鑫
审校 / 原源
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现场摄影版权归有方所有,其余图片由奥雷·舍人事务所提供,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垂直山海城市漫游:深规院创智云城办公总部室内设计 / 蘑菇云设计工作室
下一篇:NatPower H休闲游艇加氢站 | 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