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透过中西方跨文化视角,探讨“更新·共生” | 交大设计在威尼斯的学术盛宴

透过中西方跨文化视角,探讨“更新·共生” | 交大设计在威尼斯的学术盛宴
撰文:杜骞、饶富杰、黄华青 | 编辑:彭紫琦 | 2023.07.03 14:03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第十八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以下简称“威双”)中国国家馆策展人阮昕教授和交大设计学院师生,于2023年5月15—20日,在威尼斯策划、组织了系列“跨文化”对话与研讨,为本届中国国家馆的开展拉开了学术序幕。

 

论坛活动现场  摄影:章鱼摄影

系列学术活动得到意大利和其他国家设计及艺术领域的国际顶级学者、设计师的踊跃响应。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林忠钦出席系列活动。主要参与嘉宾还包括:威尼斯建筑大学校长Benno Albrecht,威尼斯建筑大学副校长Angelo Maggi,威尼斯建筑大学荣休教授、著名意大利建筑师Renato Rizzi,都灵理工大学副校长Michele Bonino、都灵理工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部院长Paolo Mellano、都灵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Carla Bartolozzi,米兰理工大学副校长Ilaria Valente,哈佛大学设计学院院长Sarah Whiting,纽约大学Sheldon H. Solow,建筑历史讲席教授Jean-Louis Cohen,密歇根大学陶伯曼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Jonathan Massey,第十八届威尼斯双年展瑞士国家馆策展人、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知名教授Philip Ursprung,第十八届威尼斯双年展阿根廷国家馆策展人Diego Arraigada、罗马第一大学前建筑学院院长、资深教授Lucio Barbera,罗马第一大学副教授Anna Irene Del Monaco等。

 

国内嘉宾包括威双参展人、支持方以及建筑行业、艺术界的代表,其中包括: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彤,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翔宁,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杜春兰,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刚,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国家勘察设计大师汪孝安,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总经理褚冬竹,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陈国亮等。

 

 

中国国家馆威尼斯预发布

5月15日,阮昕应威尼斯建筑大学(IUAV)邀请,在Tolentini校区Aula Magna报告厅发表策展人演讲。这是威尼斯建筑大学历史上首次为他国国家馆作预发布。

 

左:威尼斯建筑大学副校长Angelo Maggi与阮昕教授在讲座海报前合影  摄影:赵东敏;右:第十八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阿根廷国家馆策展人Diego Arraigada与中国国家馆策展人阮昕交流  摄影:杜骞

威尼斯建筑大学校长Benno Albrecht出席并致欢迎词,副校长Angelo Maggi主持讲座,参与讲座的还有本届威双阿根廷国家馆策展人Diego Arraigada、建筑师Giuseppe Caldarola等。威尼斯建筑大学和威尼斯Ca’Foscari大学的师生在古老而典雅的Aula Magna报告厅中济济一堂。

 

阮昕首次面向学术界详细阐释了中国国家馆的策展及展陈设计理念。他从策展主题“更新·共生”出发,探讨了中国文化对变化与恒定的理解;中国国家馆的策展意在通过“更新”这面棱镜,折射当代中国建筑、城市、自然共生的故事。讲座既包含了中国国家馆的策展理念解析以及参展作品展示,也重点描述了展陈设计作为中西对话的总体意象、中国传统卷轴“展读”的观展体验,以及室内外中国故事的一种有机而互动的连续感和整体感。其中,还穿插了他对于东西方文化的理解与个人在威尼斯工作和生活的经历。

 

威尼斯建筑大学副校长Angelo Maggi、建筑师Giuseppe Caldarola与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阮昕教授对谈  摄影:杜骞

讲座过后,威尼斯建筑大学副校长Angelo Maggi、建筑师Giuseppe Caldarola与阮昕进行了对谈。Maggi教授感谢阮昕教授所做的这次生动而详实的学术“预览”,并对讲座中多次提到的“更新”以及“无用之用”理念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建筑师Giuseppe Caldarola认为,中国国家馆的整体展陈可以有效促进西方学者、建筑师对于中国当代城市现状的细微了解,共同探讨未来城市发展的图景。

 

威尼斯建筑大学演讲现场  摄影:杜帅

在听众互动环节,威尼斯建筑大学的同学们反响热烈,踊跃提问。其中既涵盖了中国馆的设计意向生成过程、东西方对更新的哲学理解,也涉及建筑师设计理念如何实现、如何品评展览等专业问题,例如:对于建筑学学生,如何跨文化地“阅读”双年展里不同国家馆的展览?策展人如何挑选中国馆的参展建筑作品?策展人的作用是否可理解为文化上的“过滤”抑或文化上的“翻译”,以帮助外界理解本国的文化?阮昕教授针对每一个问题与大家展开了广泛而轻松的探讨。

 

威尼斯建筑大学Tolentini校区

举办讲座的Tolentini校区是威尼斯建筑大学最为知名的校区,曾经是一所修道院,1958年开始作为威尼斯建筑大学的办学场所,著名建筑师卡洛·斯卡帕为其设计了标志性的校门。

 

 

策展人论坛:更新·共生

5月20日,交大设计与威尼斯建筑大学在巴多尔宫联合举办了策展人主题论坛。论坛分为上下半场,包括策展人主题演讲、策展人对谈、主题对谈、圆桌对谈、电梯演讲等板块。论坛从理论与实践层面,透过中西方跨文化视角,讨论“更新·共生”在建筑本体中和建筑学科里复杂且微妙的呈现。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曹永康教授主持。

 

左: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右: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林忠钦  摄影:章鱼摄影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致开幕词,肯定了威双系列活动对交大设计类学科国际合作及跨文化交流拓展的积极意义。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林忠钦为“云展厅”揭幕,指出云展厅展现了前沿科技对艺术表达的促进以及对设计未来的开放态度。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阮昕做主题报告  摄影:章鱼摄影

阮昕首先围绕策展主题,以交大的故事发表演讲。他指出,在中国文化和语境中,变化为常态,而变化又兼具文化传统的永恒性,即不变中的变化。他以新作交大设计学院院楼设计的案例作为这一理念的注解。他认为,建筑的“布局(parti)”具有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虽都为院落布局,各层平面却呈现出多样的姿态,不论是体现中国传统的合院,还是类似古罗马住宅(Domus)的庭院,万变不离其宗——东西方古老文明的生活方式与建筑空间在这幢21世纪的设计教育建筑中更新共生、对话融合。

 

类似的文化认知在距中国万里之遥的欧洲亦有共鸣。威尼斯建筑大学荣休教授Renato Rizzi解析了“architecture”的希腊语词源:既有“线性时间”之内涵,也有“永恒时间”之意义。建筑不仅以理性或感性的秩序组织空间,也动态调和了两种“时间”的共生。Rizzi教授认为,正如长城是象征永恒时间的建筑,威尼斯在某种意义上类似于一个微缩的中国:水宛若墙,限制并铸就了这座独特的城市。岛上居民与建筑有着纷繁复杂的共生关系,在相互包容、交流和冲突中建构基于集体和公共的城市空间与生活。

 

 

第一场主题对谈

 

左: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彤作主题分享;右: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黄印武作主题分享    摄影:章鱼摄影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彤教授与上海交通大学黄印武副教授从中西方建筑材质的选取偏好切入,回应建筑如何成为时间之容器。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及其所组成的城市表达着对“持续更新”的执着,西方建筑与城市对砖石的倚重彰显其对“亘古不变”的钟情。东西方建筑都诠释着人对“永恒时间”的追求:飞瀑击石,前者顺势而为,历久弥新;后者抵抗时间,磐石无转移。雕塑艺术家周巍则从日常生活中的“物”出发,用永恒感的水泥材料包裹不断更新的日常物件,塑造成“时间与记忆的形状”,可谓“变与不变”的生动呈现。

 

哈佛大学设计学院院长Sarah Whiting教授点评道:“时空-更新-存在”具有跨越甚至超越中西方物理距离与文化边界的复杂关联,人(生命体)、城市(空间)与文明(时间),在变与不变的纠缠中获得可持续的“存在”。

 

从左至右:Angelo Maggi,Sarah Whiting,Renato Rizzi,张彤,黄印武,孟凡浩,周巍    摄影:章鱼摄影

第一场主题对谈还分享了多个关于“更新·共生”的设计实践与艺术作品案例:张彤教授基于干栏木构建造体系适应自然环境与功能变化的土家村寨“两河口”更新改造;黄印武教授融合传统建造逻辑和现代手法、简洁而有温度的先锋沙溪白族书局;line+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孟凡浩在全球化与在地性之间、在办公空间与湿地肌理之间寻求和谐共生的城市低层聚落式办公实验“西溪印”。

 

 

策展人对谈

 

从左至右:Sarah Whiting,阮昕,Philip Ursprung  摄影:赵东敏

策展人对谈环节,第十八届威双瑞士国家馆策展人、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知名教授Philip Ursprung,第十六届威双中国国家馆策展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翔宁教授分享了各自策展的思考,与本届中国馆策展人阮昕教授展开了深入对话。

 

主持人Sarah Whiting教授强调了“更新·共生”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重要意义。她指出,本届中国馆的展陈设计通过“柱廊”在立体空间创造多种观展体验,呈现各类城乡空间为协调效率和宜居性而形成的关于“变与不变”的创新探索;瑞士馆展陈则在平面突破边界,其邻近的委内瑞拉馆卸下边界的铁门并打破围墙,使两馆建筑融为一体,激发对“边界”内涵的反思。

 

阮昕基于“全球化和在地性”的讨论,分享了本届威双中国馆策展所面临的非凡挑战。一段时间内,世界习惯于“意大利设计+中国制造”,而本届中国馆改变了这一惯常,走向“中国设计+意大利制造”。出发点在于为全球设计之多样性增加更多色彩:打破边界,更新共生。

 

他进一步阐述了中国馆的策展愿景,即以对宜居性之学术研究为基础,探讨建筑协同“永恒时间”和“线性时间”的可能,并描述了观众欣赏中国馆的三种境界。一是浅尝“形式”,以室外装置为例,细长红柱陈列排布,垂直蔓生,与邻近树枝相接,如现场一位意大利摄影师饶有兴致的展现,给人的第一印象或许是“遥远东方的红色竹林”。二是走进“谜题”(enigma),中国馆室外装置通过灰白柱台和红色柱管的平面布局与垂直错落,呈现Leslie Martin提出的“建筑容积率之谜”:在10×10格的方形地块中,若以“塔楼”空间布局,周围只留下1格的缝隙空间;但在占地相同的前提下采用“合院”空间布局,则可创造36格的开放空间。第三种观展境界是沉思“难题”(conundrum),“塔楼与庭院”、“垂直与平面”、以及“效率与宜居性”绝非二元对立关系,亦非可简单叠加组合之物,如何协调其关系,实现有机更新与动态共生是古今中外之难题。本届中国馆希望通过成熟理性的学术思考和丰富多元的设计实践,为观众,为世界,为未来提供一个对话与反思的平台。

 

中国国家馆室外装置——从概念到实景  手绘(上):阮昕;摄影(下):章鱼摄影

 

第二场主题对谈

 

从左至右:Michele Bonino,Lucio Barbera  摄影:章鱼摄影

第二场主题对谈由威尼斯建筑大学荣休教授Giorgio Gianighian主持。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国家勘察设计大师汪孝安,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总经理褚冬竹,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陈国亮,筑境设计主持建筑师薄洪涛围绕各自参展作品做了理念阐述,尤其从大型设计企业的视角呈现了中国城乡更新的路径和思考。

 

随后,都灵理工大学Michele Bonino教授、罗马第一大学Lucio Barbera教授进行了学术回应。学术讨论聚焦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更新保护,包括对工业遗产的建筑和场地之原真性进行反思,提出系统保留与精明更新同等重要;强调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社会集体生活记忆)的保护;并主张在工业遗产保护过程中重视环境修复与保护,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第三场主题对谈

 

左图从左至右:Paolo Mellano,Jean-Louis Cohen,曹永康;右图从左至右:张佳晶,Ilaria Valente  摄影:章鱼摄影

第三场主题对谈由都灵理工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部院长Paolo Mellano教授主持。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杜春兰教授介绍了巴渝地区山地园林的地域特征和更新策略;深圳大学刘珩教授在“桌景”的概念下讨论了有限的结构体系如何在城市中心区创造混合功能、土地利用高效的公共景观;高目建筑设计公司主持建筑师张佳晶在龙南佳苑项目中,通过混凝土框架内的两个错跃层小户型住宅设计构想了后公租房时代的多样共生状态;上海交通大学曹永康教授通过一个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性更新案例,展现了遗产保育与城市发展共生的可能性。

 

纽约大学Sheldon H. Solow建筑历史讲席教授Jean-Louis Cohen回应道,几个项目皆涉及时间的维度,隐含着中国当代城乡更新中保护与共生的辩证关系。他从这些项目中看到中国城市令人惊叹的历史“层叠”,即便在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依然能够通过设计更新,以复兴建成遗产的集体记忆价值,塑造新的历史和创造性,这彰显了本届策展的“共生”概念对于当代中国的深意。米兰理工大学教授Ilaria Valente评论道,几个项目让她看到了不同于传统中国设计或欧洲设计的新路径,尤其具有启发的是景观化的大型开放空间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的作用。

 

 

圆桌对谈

 

从左至右:范立强、何颖、曾成刚、林志明  摄影:章鱼摄影

在以“设计共生”为主题的圆桌对谈中,来自艺术界、设计界、实业界的代表探讨了设计在城市共生中的不同维度,包括传统美学、社区参与、新技术与材料的影响等。对谈由上海设计周策展顾问季晓阳主持,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刚,西岸华之门资本创始合伙人、产品品牌中心总监黄雅群,bpi照明设计公司总裁林志明,广东东鹏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何颖,山灰艺术社区创始人范立强,平行云科技首席运营官谈飞等单位代表参与研讨。

 

 

第四场主题对谈

 

从左至右:华霞虹,王林,Carla Bartolozzi  摄影:章鱼摄影

第四场主题对谈由密歇根大学陶伯曼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Jonathan Massey主持。同济大学华霞虹教授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庄慎教授与阿科米星事务所的永嘉路口袋公园设计,如何通过细腻的思考和手段实验城市历史中心区的微更新策略;上海交通大学王林教授结合在上海历史街区的更新设计实践,阐述了为共享而设计的理念;BUZZ建筑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庄子玉展现了多角度、多样化的叙事策略如何重新定义空间;上海交通大学汤晓敏教授则讨论了古典园林更新的创新路径。

 

随后,罗马第一大学副教授Anna Irene Del Monaco、都灵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Carla Bartolozzi对演讲内容进行了精彩回应。她们认为,几个项目对建成遗产的尊重与研究为当代更新带来了积极意义,尽管这一更新路径与欧洲尤其是意大利熟悉的方式有所差异,但它让建筑师得以在更新中维护传统和社区的整体性,进而具有普遍价值。

 

 

电梯演讲环节

 

本届“威双”中国国家馆特别关注青年建筑师的前沿作品。在论坛的电梯演讲环节,十余位来自不同城市的建筑师、艺术家围绕各自的参展作品或实践路径,进行了简练却精彩的演讲,勾勒出当代中国建筑实践前线的纷呈图景。演讲者包括:雪城大学/王飞、Playze Architects/何孟佳、中国美院造园工作室/王欣、GOA事务所/王彦、冶是建筑/周渐佳/李丹锋、蘑菇云设计工作室/徐迅君+Lumia Lab/庞磊、中央美术学院/罗晶、O筑建筑工作室/王卓尔、灰空间事务所/刘漠烟/宋佳威、大于+不也/姜伯源、独立艺术家李智博、dEEP Architects/李道德、上海交通大学奥默默工作室/徐航、上海交通大学/黄华青。本场演讲由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学系孙昊德主持。

 

电梯演讲环节  摄影:章鱼摄影

下午6时许,本届策展人论坛落幕,与会嘉宾在威尼斯建筑大学的花园中继续畅谈。论坛围绕“更新·共生”的主题,全面呈现了威双中国国家馆的总体理念和参展作品,同时积极展现了近年来中国城乡更新的风貌,引发中西方学界的热烈讨论和持续回响。关于本次威双中国国家馆系列学术活动的详细回顾,请持续关注后续报道。

 

第18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团队  摄影:章鱼摄影
与会嘉宾在巴多尔宫花园内交流  摄影:章鱼摄影
从左至右:阮昕,Sarah Whiting,Renato Rizzi(Sarah Whiting与Renato Rizzi年轻时曾一起就职于彼德·艾森曼事务所)  摄影:章鱼摄影

 

第18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组织架构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承办单位: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策展人:阮昕

执行策展人:张海翱

展陈设计:阮昕、奥默默工作室

策展团队:孙昊德、黄华青、徐航、杜骞、饶富杰、吴洪德、汪单、汪灏、李迪

撰文:杜骞、饶富杰、黄华青

 

 


 

本文由上海交通大学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关键词: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
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
研讨会
阮昕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