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滨大道860-880号公寓
860-880 Lake Shore Drive
建筑设计:密斯·凡·德·罗
建成时间:1951年
项目地点:芝加哥,伊利诺伊州,美国
1948年,密斯接下这个项目,它位于芝加哥繁华的卢普区(Loop)东侧,紧邻密歇根湖边的一块不到0.78英亩的基地上。这个不带装饰的公寓楼使用了再普通不过的材料——钢、铝和玻璃。
这两栋玻璃塔楼给人的印象是:在激进的极简主义行为中,所有不必要的东西都被剥光了,只留下塔楼的外壳。人们看着面前的建筑,看的只是结构骨架的框架。建筑和建造的结合使得两个塔楼的整个正面都可以拥有玻璃幕墙,为内部的房间提供了最好的光照,并为居住者提供了最好的视野。这种对最大效率的追求,也可以从在极其昂贵的地块上使用特别经济的施工方法中看出。
随着湖滨大道公寓开始建造,密斯实现了他在1920年代初首次发表的文章中提出的愿景:“只有施工中的摩天大楼才能展现出大胆的构造想法,高耸的钢骨架印象是压倒一切的。”随着墙的升高,这种印象完全被破坏了;构造想法,艺术赋形的必要基础,消失了。[…] 如果人们使用玻璃作为不再承重的外墙,这些建筑的构造想法就会再次清晰地显现出来。[1]
如同IIT校园规划一样,密斯再次使用了没有中心的网格系统作为整个配置的基础。为了争取到最好的湖景,两栋82米高的26层塔楼垂直相邻,如同IIT校园里的建筑,被错位地放置在6.3×6.3米的网格之上。
被放置在石灰华基座上的两栋建筑,被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尽管随着视线方向变化看到的公寓景象会有所不同。在某一点上,人们可能会看到两座细长的塔楼,从另一个方向看,又可能看到两个立面融合形成连续的纹理。
立面上的垂直宽缘工字梁是重要的元素。它们投射出的阴影,赋予塔楼一种强烈的轮廓感,这种效应会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增强。它们也很像中世纪教堂的壁柱,作为竖向负载的一种表达也起着构造作用。从侧面看,一排闪耀的工字梁[2]使墙面看起来非常整体,强调了矩形体块的抽象物理质量[3]。与此同时,这些塔楼看起来很轻。对于密斯来说,一座纯玻璃建筑就像一艘帆船。
湖滨大道公寓的结构框架必须符合芝加哥高层建筑的标准,因为建筑是木桩基础。密斯已经在他的海角公寓项目(Promontory Apartments)中使用了钢筋骨架,尽管那里的建筑并没有完全被玻璃包围。在他看来,用“护罩”包裹钢筋混凝土建筑是“无稽之谈”[4],但消防安全要求规定多层钢结构建筑必须有防火护套。由于这个原因,结构的钢构件必须被包裹在混凝土覆盖物中。
对密斯来说,挑战是以怎样一种方式细节化建筑表皮,以传达钢结构建筑的精密特征。密斯选择在满足防火规范要求的混凝土覆盖物之上,再在外部使用工字梁以表达建筑的钢骨架核心。这种普通的钢型材在用作竖向元素时具有装饰性。
“但我们没有在做装饰。这是结构。”密斯很快提醒我们:“现在,首先,我要告诉你们真正的理由,然后我会告诉你们一个好的理由。保留和延伸竖框在建筑其余部分所建立的节奏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模型上看了看,没有钢连接到角柱上,它看起来不太对(美)。另一个原因是需要用这段钢来加固覆盖角柱的钢板,这样钢板就不会变形,同时我们也需要用它来增强当各部分被吊装到位时的强度。当然,这是一个很好的理由,但另一个理由才是真正的理由。”[5]
两栋楼间距6.3米的结构钢柱均隐藏在建筑的外墙之内,但密斯还是在玻璃的窗框外加上了8英寸的工字钢,这些钢材并没有任何的结构作用,但是密斯认为结构是一种逻辑,一种内在的形式,它不是针对具体方案的特定解决方式,而是一种普适的概念。窗框外的工字钢就是呈现内部空间组合的最佳方式,室内隔墙与外墙交接的位置恰是外部工字钢的窗棂处。在这一点上他并不认为有任何的矛盾,它们的功能无非是在美学品质方面。
外墙外的工字钢的使用和竖向修长的开窗比例强化了整栋楼高耸的感觉,这样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美国的高层建筑设计影响巨大,后来在戈登·邦夏/ SOM的利华大厦和密斯在纽约的西格拉姆大厦中都可以看到。
在地面层的外部开放空间里,绿植和树木自由散布在广场之中,而被柱廊包围的大堂空间则被大片玻璃墙所围合,如同范斯沃斯住宅一般,密斯更希望通过玻璃的使用让建筑和自然形成丰富的对话。整个地面层可以被视为一个内外交融的大露台,在单一的开放空间集中了多样的功能。
塔楼里的公寓最初是被设想为完全开放的,浴室是唯一封闭的房间。然而从实际建造的楼层平面图看来,公寓里还是设置了几个房间。北塔中每层设有8个小型公寓,南塔每层设有4个大型公寓。
规整的柱网和合适的管井系统位置给居住使用带来了极大的弹性。服务或设备空间围绕固定核心布置,允许客厅根据需要通过轻质隔断墙进行不同的划分。大型公寓甚至还设有另外的推销员/贸易员入口。
“我们使用灵活性原则”,密斯这样描述。“我们不得不把浴室和厨房固定在一个地方,但除此之外,公寓里其他空间非常灵活。我们可以把墙拿出来,也可以把更多的墙放进去。”[6] 因此,改变的可能性是内在的。高度弹性的住宅平面可以很容易地被改造或合并,以顺应新的生活需求。
建筑的后期改造
因为这些塔楼是实验性的原型,在技术上并不成熟。铝窗上部玻璃可以打开,让居民清洁窗户。然而事实表明,在恶劣的天气里塔楼不仅会明显地摇摆,雨水还会飘进房间里。[7]在1970年代,铝窗上部玻璃被关闭。密斯提出安装一个空调和冷却系统,但由于成本原因没有实现。气候问题实在太严重了,居民们开始安装自己的小型空调,但后来都被中央空调系统取代了。2009年,塔楼进行了全面翻新,地面的铺路和玻璃也进行了翻新。
从今天来看湖滨大道公寓
建筑带来的影响非常深远,这些影响将持续改变世界各地城市的面貌。对于投资者赫伯特·格林沃尔德(Herbert Greenwald)来说,项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开始将这种模式应用到其他地方。不久之后,格林沃尔德的项目就占密斯办公室工作的三分之二。但与众多其他建筑师的模仿相比,甚至与密斯自己后来的项目相比,这两座塔楼有一种特别的诗意。由于在外部可以看到框架的结构,可以看出窗户的尺寸并不都一样,通过有宽有窄的开口,立面形成了一种节奏感。
与直接矗立在地面上或放置在较低街区上的高层建筑相比,湖滨大道公寓项目里,地面和建筑之间的过渡被非常仔细地连接起来。一个独特的空间情境被创造出来,在地面层有一个凹进去的走道,可以突然看到远处的景色。这是一个独特的空间,特别适合散步体验。这种动态的空间序列与塔楼看似纯粹的理性主义形成有趣的对比。
本文由有方编译自MIES VAN DER ROHE THE BUILT WORK,(Birkhäuser, 2014),原文作者Carsten Krohn。
原文引援:
[1]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in: Frühlicht, no. 4, 1922, pp. 122–124. English translation in Fritz Neumeyer, The Artless Word – Mies van der Rohe on the Building Art, Cambridge, Mass. 1991, p. 240.
[2] This expression was used by Peter Carter in: Bauen + Wohnen, July 1961, p. 240.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March 1961).
[3]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in a letter dated 2 July 1928, in: Fritz Neumeyer, The Artless Word – Mies van der Rohe on the Building Art, Cambridge, Mass. 1991, p. 305.
[4] Ibid., p. 247.
[5]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cited in: Architectural Forum, Nov. 1952, pp. 94–99.
[6]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in conversation with Graeme Shankland in: The Listener, 15 Oct. 1959, p. 621.
[7] Cf. Franz Schulze and Edward Windhorst, Mies van der Rohe: A Critical Biography, Chicago, London 2012, p. 293.
本文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版权归摄影师或来源机构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电话:0755-86148369;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深圳平安财险大厦封顶,视觉与功能的双重开放
下一篇:直向建筑短片系列:南开大学海冰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