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大舍建筑+SWA最新方案: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高台飞鸟

大舍建筑+SWA最新方案: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高台飞鸟
编辑:李博超(实习生) | 校对:李博超(实习生) | 2020.12.14 15:47
红树林湿地博物馆鸟瞰  ©大舍建筑+SWA Group

设计单位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建筑)、SWA Group(景观)

项目地点  广东深圳

总建筑面积  3.95万平方米

方案状态  概念设计提案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计划建造在深圳地铁9号线侨城东车辆段上盖之上,背山面湾,南侧隔路就是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由于城市发展的历史原因,这一段深圳湾沿海的岸线陆续被深圳地铁车辆段、福田水质净化厂等城市基础设施占据,东西向的城市快速干道也加剧了城市里的山与海、人与海的割裂。

 

本项目依托红树林湿地保护区,意图将现有的车辆段上盖改造为红树林湿地博物馆和生态公园,并带动东侧净水厂上盖改造为体育公园,从而彻底改变现有的上一代城市基础设施的冰冷与疏离,呈现出新的都市性。

 

场地现状  ©大舍建筑+SWA Group

项目占地面积约为54,09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39,500平方米。其中博物馆建筑面积为30,000平方米,另有约9,500平方米的建设面积将用于建设停车场,以及园林、商业等配套设施。上盖场地中还有保护区管理局、保护区派出所办公用房及相关配套设施需要保留。

 

总平面图  ©大舍建筑+SWA Group
红树林湿地博物馆鸟瞰  ©大舍建筑+SWA Group

我们将博物馆、上盖公园,以及南部海边的红树林保护区视为一个整体来设计。地块东侧,也就是净水厂西侧的用地将作为停车和配套服务综合体,成为抵达博物馆前的一个主要入口。设计范围中还有天桥,可以跨越城市道路到达博物馆。博物馆根据场地的结构情况、未来的功能适应性等多种因素,被考虑设计为略呈分散的体量,并围合了一个结合红树林科教展示的湿地庭院,这也是博物馆向城市开放的核心公共景观空间。

 

公园与博物馆  ©大舍建筑+SWA Group

围绕部分博物馆盒体的底层也设置了特别的环廊和公共服务设施,它是更具开放灵活性的公共空间,附着在可以穿越东西的公共空间轴上。覆盖深远的屋顶既是对深圳地方气候的回应,也创造了独特的公共空间。建筑外墙通过细腻的材料构造与划分,化解了体量的尺度感,并建立了展览空间及其外部人行尺度间的平衡,在维持博物馆作为一种收藏、展示文化的略呈封闭的场所特质的同时,也塑造了温暖、友好的外部空间氛围。屋顶的结构也采用了独特的钢木复合结构,仿佛飞鸟羽翼的构造,以较小的自重完成了较大的出挑。

 

博物馆与海湾  ©大舍建筑+SWA Group
从海湾远眺博物馆  ©大舍建筑+SWA Group

一个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间也可以成为城市的基础设施。这个项目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更新,虽然将一个车辆段的上盖转化为城市的文化生活和生态景观空间,它也可以被视为一个升级的新城市基础设施。由此,我们可以从生态性、公共性和文化性三个角度来进行综合阐述。

 

深圳快速忙碌地发展40年,现在也许正到了一个转折点。除了经济的发展,人们也开始期待着有机会能够沉静下来,环境也同样渴望着休息,达成生态的平衡。

 

红树林是深圳重要的生态保护物种,红树植物的根系十分发达,对海浪和潮汐的冲击有着很强的抵抗能力,可以护堤固滩、防风浪冲击、保护农田、降低盐害侵袭,是内陆的天然屏障,被称为“海岸卫士”。它通过吸收污染物来降低海水富营养化程度,能有效防止赤潮发生。它发达的支柱根加速了淤泥的沉积作用,陆地面积可随着红树林群落向外缘发展,逐渐扩大。

 

2020年深圳红树林自然生态保护区内红树林生长范围 ©大舍建筑+SWA Group
红树林系统生物的多样性  ©大舍建筑+SWA Group

同时,红树林也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红树林是重要的候鸟中转地和越冬地,每年在深圳湾红树林湿地停歇觅食的越冬候鸟及过境候鸟约有10万只,品种超过190种。在紧邻红树林保护区的城市基础设施车辆段上建设红树林湿地博物馆及其景观再造,是一个整体的生态计划,“栖息”概念将成为整个生态计划的核心。

 

一棵红树的生长  ©大舍建筑+SWA Group
红树林生态学过程与机理分析  ©大舍建筑+SWA Group

“栖息”是一种“沉潜”,休息后再出发,可以飞得更高,走得更远。“栖息”的态度是一种社会的可持续性理念,“永续理念”不仅是技术性的和物理的理念,其另一种解读是好的环境及文化空间可以使人心生一种放松与修复,这才是真正的都市生态性应有的内涵。红树林博物馆加公园及其自然保护区,将为深圳提供一处具有修复意义的人与其他生灵的栖息地。

 

深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日照充足,本项目是深圳山海连廊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良好生态环境策略考虑,本方案的建筑设计在分散布局的同时,采取大量屋顶挑檐的做法,以提供户外遮蔽使用空间。与此同时,遮蔽建筑泛光可对场地内及周边的鸟类与其他生物提供较为友好的栖息环境。生态屋面的设计还能为项目提供更多的绿化,起到节能的效果。

 

景观分析  ©大舍建筑+SWA Group

本项目的景观设计通过“林、泽、田、阶、穴、丘、叠”等景观要素,与建筑的“馆”一起,共同打造一个城市生态文化复合型景观基础设施。

 

景观设计概念  ©大舍建筑+SWA Group

水是一项重要的景观设计元素,我们通过有效技术方式在生态公园局部区域创造人工湿地,作为鸟群、昆虫等生物过境休憩或栖息地。“泽”(人工湿地)为项目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植物选择及改善微气候的功用。于上盖结构上建设人工湿地将成为集成先进的绿色建筑与景观建设技术,最大化地发挥将“灰色基础设施”转化为“绿色空间”的典范。

 

建筑与景观一体化的水循环系统图 ©大舍建筑+SWA Group
“泽”  ©大舍建筑+SWA Group
“林”  ©大舍建筑+SWA Group
“田”  ©大舍建筑+SWA Group

本方案对局部场地进行了地形的改造,“丘、阶、穴、叠”都是地形的概念,它们创造出高差丰富的空间层次及游人体验,并为植物及动物提供了更为多元的生长环境和栖息空间。“林、田”所代表的景观植被的选择,将会以适宜上盖公园土壤情况的植物为主,主要使用乡土及合适当地的物种,用多元的物种建立其内在的生态环境,减少人工干扰,降低维护成本。

 

“丘”  ©大舍建筑+SWA Group
“阶”  ©大舍建筑+SWA Group
“穴”  ©大舍建筑+SWA Group
“叠”  ©大舍建筑+SWA Group

建筑的公共性首先体现在它的可达性上。地块东侧,也就是净水厂西侧用地作为停车和配套服务综合体,是一个可达性的关键。虽然设计在规划上趋于鼓励公共交通,但这个停车综合服务点仍是近期非常重要的可达性措施,它同时还可以连接起未来净水厂上盖的体育公园。

 

在未来山海连廊及以红树林博物馆为节点的东西高线连廊完成后,高线系统与地铁公交的多点接驳会缓解本地块的可达性不足的问题。正是由于红树林博物馆的特殊节点位置,它成为连接南北和东西高线步行系统的激活性空间,建筑的设计首先以连接性为前提展开布局,为面向花海公园的入口、南望深圳湾红树林的通廊、东接停车综合服务点和体育公园贡献了更好的体验。

 

慢行系统  ©大舍建筑+SWA Group

建筑的公共性也体现在它的功能性上,继而演变为一种体验性。首先是建筑的内容,它以红树林保护为主题,集展示、教育、研究、休闲为一体的公共文化内容是独特的,但由于展陈内容的不确定性,我们提供了更具适应性的空间构成。

 

博物馆檐下外部空间  ©大舍建筑+SWA Group

建筑分散为不同的体块,沿一条东西向的生态轴南北布置,并跨越红树林路连接东部地块,围绕这条生态轴的公共空间,也是在优先处理高线系统的连接和停顿功能,它们是博物馆闭馆后仍能对城市开放的公共空间。建筑通过漂浮起伏的屋顶相互连接,可分可合,对功能也体现出极大的适应性,可以灵活多变,各部分功能根据不同的开放时间也可以做到分置灵活管理。

 

博物馆外观与内庭院  ©大舍建筑+SWA Group

具体而言,生态公园和博物馆均处于侨城东车辆段上盖,其分散式的布局,不但可以减少行人从东侧净水厂上盖的体育公园、南侧红树林保护区、西侧的深圳湾公园,以及北侧未来的山海连廊各个方向进入场地的行走路径,也能极大地提高行政后勤从白石路进入的便利性,还可以均布原本就已经接近极限的结构荷载。

 

车辆段既有框架结构上加建的结构分析图  ©大舍建筑+SWA Group

场地东南侧的临时展厅及公共教育空间可分可合,既可与现有的博物馆展陈结合使用,也能为来红树林保护区参观的人们提供初步的知识信息,还可以与东侧地块上方的商业配套结合,灵活使用,为福田净水厂、体育公园乃至整个片区提供相应的服务功能。

 

博物馆檐下环廊  ©大舍建筑+SWA Group

贯穿本项目东西轴线的,是为公众提供的一条24小时生态公共流线,即使在博物馆闭馆后,人们还能毫无障碍地从体育公园通过连桥,穿越博物馆的二层及庭院的公共空间,连接到西侧的花海生态广场和深圳湾公园。

 

门厅、序厅、博物馆大厅  ©大舍建筑+SWA Group

红树林湿地博物馆是集红树林生态保育、陈列展览、收藏保护、科普教育、科学研究与娱乐休闲为一体的专题类自然博物馆。在初期展陈内容不足的情况下,一至四展厅可以模型和多媒体互动为主,形成满足博物馆基本需要的体验性展陈空间;而五至七层可与其下部的公共教育空间联合使用,并可根据不同需求,随时调整展厅布置及展陈内容。本案对于红树林的展陈最重要的构思是它的现场性,展馆内部和外部的红树林景观相互交织,既是景观体验,也是展陈的内容。

 

第一、二展厅  ©大舍建筑+SWA Group

在建筑的整体形象上,这座建筑以“高台飞鸟”的意象呈现了建筑的深层文化内涵。中国的传统建筑如果回溯到最远古的建造,总是由“屋顶、支撑、基座”三要素构成的,而该建筑的选址恰好位于城市车辆段的高台之上,是自然地处于一个被限定的基座之上的。

 

第三、四展厅  ©大舍建筑+SWA Group

于是我们通过和既有结构柱位的结合所形成的钢结构支撑,以及轻盈的宛若展翅飞翔的鹭鸟般的屋顶,构成了全新时代与环境下的建筑构成。出檐深远的覆盖暗含了深圳地区的气候因素,而生态的考量也被渗透其中,高台上的环境将重建一种景观性的湿地植被,建筑的屋顶也将通过新的生态技术设计成为草被屋面,和深圳湾的红树林保护区一起,这里将成为鸟类流连的栖息地,也将成为红树林文化的代表地。

 

采用钢木复合结构的屋顶  ©大舍建筑+SWA Group

诗经有云:“经始灵台……白鸟翯翯”,既是这个项目想传达的意象,也将成为真实的百鸟盘旋栖息的场景。“红树高台,白鸟翯翯”,白色的鹭鸟、琵鹬在一片绿色的环境中跃动,而自然和人类也在一片覆盖与庇护中也将获得共生的诗意。

 

 

完整项目信息

设计单位: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建筑)、SWA Group(景观)

项目地点:广东省深圳市

总建筑面积:3.95万平方米

方案状态:概念设计提案

项目占地面积:约54095平方米

博物馆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


 

版权声明:本文由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博物馆
大舍建筑
广东
文化建筑
方案
深圳
项目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