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之家
House in White

建筑设计:筱原一男
建成时间:1966年
项目地点:东京,日本
2025年是日本建筑师筱原一男(1925—2006)的百年诞辰。
这位1982年之前一直只设计小住宅的建筑师,通过独立而持续的思考,逐渐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建筑观及设计方法论,并以小住宅设计实践对其进行检验,成为20世纪日本建筑界众多方向中独特的一支。
筱原一男1953年于东京工业大学建筑学科毕业,师从清家清。1953—1985年于东工大任教。他不但对东工大后续建筑思考的发展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并且鼓舞了当时的多位年轻日本建筑师。近年来,他的一些思考的价值逐渐被世界各地建筑师认识,其文字及作品受到大量的关注。

——
1996年,筱原一男通过TOTO出版了名为《篠原一男》的建筑设计作品专辑,在书中他将对自己作品的探讨分成了4个样式:第1样式、第2样式、第3样式及第4样式,分别对应1954—1968年、1970—1974年、1974—1982年、1985—1990年4个实践的时间段。此为筱原一男最重要的对建筑的论证。
这里筱原所说的“样式”,不是指建筑物的样子或形态风格。他认为样式是一种建筑师对自我的约束。也就是建筑师明示了自己对于建筑的思考后就把自己束缚住了,因为他必须找到操作方法,并通过实践物化成果证明思考的有效性。这种从思考到手法、从手法到物化,最后以物化成果对思考进行证明的闭环体被称为“样式”。他认为用样式来要求自己是一种不自由的状态。但只有这样用思想来推动设计,才能让自己从流行的套路中解脱出来,并感觉到自我之存在的生命感。这又是一种自由的感觉。因而,筱原所说的4个样式不是事后总结,而是围绕4组专业思考努力进行的4次设计行为大集结。[1]

按照筱原的说法,他因受到日本传统建筑的强烈吸引而放弃数学,改学建筑学。因而第1样式期间,他希望用设计将他对日本传统建筑的那种感受挖掘出来。他立志不用当时流行并简便易行的抒情及形态写意手法进行设计创作,因为这种表层手法无法与现实中人的存在建立直接的关系,无法让他满足。因而他走上了一条进行深层思考及实践论证之路。
比如,他提出当建筑师把建筑外部立面或内部墙面的正面朝向来者,进入这个场域后,人的情绪就会被调动起来,这就是所谓的正面性。
“正面性和分割手法的构成如果过于强烈,就会呈现出象征性的表情。日本建筑传统的中心,我将其定义为三种原空间之一并命名为象征空间。以伊势神宫为顶点的神道建筑是最为典型的象征空间。另外,农家的土间(厨房)中以一根柱及其上部架着的梁表现出强烈的表情,也可以看作是平民的象征空间。超越了使用功能,就是意义空间的表现。而将这些连接起来的,则是单纯的构成方法。日本的象征空间就出现在这种单纯性之中。”[2]
诸多此类概念在这个阶段被密集地提出。结合这些概念运用多种相关手法,他进行了第1样式期间设计实践的尝试,完成了15座住宅设计。
——
第1样式是4个样式中,概念提出及手法尝试最为丰富的一个阶段。其间公认的制高点是白之家。
白之家使用了筱原在此前实践中揣摩已久的结构和空间的互动表现,以及空间分割的手法,表现出很强的、他所说的正面性意向。伊东丰雄及长谷川逸子等多位后辈建筑师都自认为受到了这座建筑的启发。这从一方面证明了筱原提出的正面性概念及其物化的有效性。在这一阶段,他通过思辨的方式将他对日本传统的认识以可物化的概念为核心在设计中加以体现,势如破竹地完成了他个人建筑思想的第一次集结。[1]

白之家是为从事儿童文学和工艺的夫妇及其3个小孩设计的住宅,建于东京北部沿玉川上水道的地方。



它浓缩了对抽象、宏大和永恒,这些在20世纪60年代主导了筱原的论证的的修辞追求。有着伞之家(1961年)的两倍大,与地之家(1966年)的设计相对应,白之家的平面是一个10米×10米的正方形,由抛光雪松制成的主柱固定在中心,令人印象深刻地与旁边的物件隔离,从整洁的地板穿透至天花板。筱原特别标注了这种来自京都北山地区的稀有木材来源。


金字塔形的屋顶,其几何形状突出的深檐,从瓦片铺就的外部看去十分显眼。但内部却完全被石膏覆盖的假天花掩盖,形成一个纯粹的立方体空间。虽然这座房子在实际结构上和象征意义上都是一座木结构建筑,让人联想到日本的住宅传统;但建筑和装饰细节,以及比例测量都被抹去,有利于展现几何的纯粹性。


住宅外部和内部都以白色为基调,在这基础上,外部加上屋顶的瓦面,内部加上木地板,这个空间就完成了。结构形式上,在平面中心竖立心柱,从心柱伸出的4根斜撑,支撑着架在心柱顶点和4角间的梁的中心点,沿着屋架的斜度完成了主屋的架构。但是,这个架构完全隐藏在屋顶和天花之间。


筱原将这个架构下形成的大空间,分割成高天花的广间(宽敞的客厅/大厅)和上下重叠的卧室,构成了这个住宅。高天花的白色广间和阁楼般带有陡峭斜面的卧室的组合,是这个住宅的主题之一。






筱原表示,他从一开始就带着对日本建筑中空间样式的关注从事设计工作,从中对抽象空间的追求又渐渐增强。
“我想我现在的设计方法是以抽象空间为基调,而日本样式则作为它的支撑手段。我对住宅具有的日常性不感兴趣。但是如果抽象的空间脱离生活也没有意义。当然,对于将生活固化思考的人来说,抽象空间是不会成为居住场所的。但对于相信人的生活具有变革的可能性的人来说,抽象空间应该会回归到新的日常性的空间。”[2]


无论是最早“久我山之家”中“沿唯一轴线的严格对称”,“伞之家”中屋顶的象征性,以及对“虚空”的表达(筱原称“日本的纤细架构所创造出的内外边界模糊的贯通空间”为“虚空”),还是“地之家”中对传统住宅“黑空间”的呈现,都是筱原对日本传统建筑的抽象和提炼。
为了反抗不假思索地拿来现代建筑而以传统为出发点的筱原,实际是在以现代的手法阐释着过去,让现代去揭示过去,抽象出的传统与抽象的概念并置。白之家是这一时期最重要,也是标志着筱原逐渐脱离传统束缚的作品。
在这个作品中,中柱在空间分隔中被偏移,让人无法察觉到“对称”;从外部可见的传统屋顶,到了室内,屋架却被包裹起来,只能隐约通过中柱追寻,让屋顶的象征性失效;四面白色的墙壁形成了一个抽象的白色立方体,一改传统室内的“黑”。所有这一切使得建筑本身充满矛盾性。[3]


白之家中白色立方体的出现,也开启了筱原第2样式时期对于立方体空间的探索。
“作为我抽象出的日本性的现代表现,这个住宅在我的作品中,得到了来自国内外最强烈的支持。打开入口的门,展现在眼前的是其空间构成的概念、日本样式的本质,以及我定义的正面性、象征性和简明性。然后从主室的轮廓中提取出‘立方体’的概念,尝试去穿越现代主义的立方体概念。这也是我从日本脱离的时机。”[2]
注释:
[1]王方戟、王梓童、钱晨:集结的证明——TOTO版《篠原一男》书评,原文刊载于《建筑学报》2020年01期
[2]《建筑:篠原一男》,筱原一男作品集编辑委员会 编,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
[3]王小红、张洁、梁琛,筱原一男现象探究,原文发布于公众号“小红看房子”,已获授权转载
本文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1959年,柯布在巴黎寓所
下一篇:上海Aster by Joshua Paris餐厅,花心为席 / RooMoo Design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