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赛,建筑摄影师,重庆大学建筑学在读博士。常驻重庆。
2021年,一组国美象山校区15年前后同场景对比摄影,让很多人认识了彼时正在国美读研的赵赛。而这位目前仍在读博的摄影师也坦言,Iwan Baan(15年前国美象山校区项目的摄影师)对他来说有特别的意义。强迫自己按照Iwan Baan的拍摄视角来观看建筑,受益匪浅;后来自身拍摄中所强调的空间层次与观察者视点,也与此有关。
赵赛认为,对空间层次和观者视角的呈现,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建筑。好的摄影作品应该让建筑、空间变得有吸引力,让观者能够产生情绪上的涟漪、想要去体验的冲动。好的摄影作品,可能是一种现场气氛的传达。从摄影师的角度来讲,能表达好当下的建筑,把当下对建筑的即时感受传达给观众,就是好的摄影作品。
行走中的建筑学 从事建筑摄影工作多久了?现在是全职的状态吗?
赵赛 第一个项目是在2020年拍摄的,那会我在中国美院建筑学院读研二,到现在有四年时间;工作室则是去年才刚刚注册。现在我的状态比较特殊,对外是建筑摄影师,但同时也还在学校读博,现在博二刚结束。读博确实投入了相当多精力,在学习和拍摄之间保持平衡是我过去两年在做的事情,直到今年才刚能在时间上协调好两方面的工作。
行走中的建筑学 可以分享一下,在从事建筑摄影之前的经历吗?
赵赛 十年前刚接触摄影时,我就开始用胶片相机拍重庆。当时胶卷很便宜,但由于没有专题的概念,拍的都是一些散照。但也得益于那样的拍摄过程,让我得到了一些训练:首先因为当时用得较多的徕卡相机没有测光,估光、估焦的训练是最基本的;其次也要考虑视角和构图,在街上拍照,注意力需要很集中,要保持对周围的观察和感受,才能迅速做出反应。此外,还有从那时起就很关注城市建设与发展、人与城市等拍摄主题,这种记录的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换成数码相机。
2019年才开始了解建筑摄影这个此前从未关注过的领域,但我发现它也有人文的一面,有一个理解表达建筑的过程,我觉得和之前的拍摄经历是比较相关的。
行走中的建筑学 最近在拍摄的项目主要是哪些?拍摄过程中有什么特别的故事?
赵赛 我选三个近期拍摄的项目来说说。
一、不期而遇
前几周去拍摄西南院在合肥的第八中学项目,我正准备拍摄学校大门时,来了一群骑车的孩子。这些自然、非摆拍的场景是可遇不可求的,正是这些不期而遇的巧合,让画面变得不可复制。
二、观察者的视点
我在拍摄中经常给自己一些提醒:再靠后一些、再高一些,类似这种关乎机位和观察者位置的心理提示。面对一个精心设计的建筑,很难不被建筑本身吸引而把建筑呈现得商品化,但这种画面是有距离感的,观察者是没有参与感的。
在为原本营造拍摄福建项目时,面对一个精致的木构建筑,我考虑的是怎样表现出周围的环境,表现出人在现场感知这个建筑的视角。简单的街景并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直到走到了一家面馆,我才找到想要的视角,我希望拍摄的是市民日常生活中能够感知到的建筑。
三、等一个时机
在近期拍摄的建筑师王灏的砖宅项目中,有几个场景,我都在等待合适的人出现。下面第一张照片,我在这个位置拍了很多张,一直感觉画面中应该有人出现,后来有两位从市区赶来参观的人,刚好补全了这个场景。其他两张照片,不仅需要人,还需要画中人的视线去引导观看的人的视线。这两张都有上下空间的视线关系,为避免摆拍,我选择等候时机,不光等候人,也等候合适的视线关系。第三张里,小男孩的位置和视线构成了顶部天窗与下方一层空间的关联。
行走中的建筑学 平时拍照的工作习惯是怎样的?
赵赛 按天气计划好拍摄时间后,我会确定好具体的行程线路及时间。以往拍摄的项目多在乡村或城郊,在交通不便利的情况下,需要提前看好换乘方式和时间表;有时候辗转多地,我还会列一个细致的行程出来。拍摄之前,我会根据建筑的方位朝向大概估算一些角度的光线和拍摄时间。到达场地之后,会先熟悉一下建筑。如果委托方给了效果图的角度,那我也会提前把点位看一看,根据现场情况计划各个位置的拍摄时机。每天拍完会导出查看,方便第二天补拍一些漏掉和不满意的地方。第三天补拍完,我一般还会去看看当地其他建筑,拍一些体验视频。我在B站已经上传了几十个建筑的第一视角体验视频,它们对于建筑学生、设计师是很好的参考,都是我拍摄项目之余去看的。下面这张笔记展示了几年前较为极限情况下的行程安排。
行走中的建筑学 平时常用的器材有哪些?
赵赛 我用富士GFX50R中画幅搭配移轴镜头,还有索尼全画幅机身配合长焦镜头拍摄。两个机身可以避免频繁更换镜头,也可以避免机器出现故障时影响拍摄进度。之外还有大疆的air2s无人机,用于航拍;大疆pocket2,用于记录第一视角的体验视频。
行走中的建筑学 认为自己擅长拍摄哪一类作品?
赵赛 不敢说擅长拍摄哪类项目,目前为止接到的项目从大到小都有,大项目有大院的中小学和办公楼,小一些的项目有乡建类的图书馆、自宅,更小的还有商业室内和临时构筑物。虽然拍的乡建项目较多,但我一直希望能够尝试尽可能多的项目类型。对于做建筑摄影来说,我最大的兴趣在于能够现场感受和体验建筑;所以对于每个项目,我都希望能够拍出属于那个项目的画面。但我发现拍照好像和做设计情况类似,别人看到你做了什么,就还会让你做类似方面的事情。而实际上就算项目类型不一样,拍摄的关注点都是相通的。
行走中的建筑学 如何处理画面里建筑与人的关系?
赵赛 在一张建筑图像中,人与建筑的关系并不只存在于画面中,也存在于画面之外。这种关系可以归纳为图像的内、外两个方面:画面内的人,表达出空间的层次关系;画面外的人,也就是观察者的视点,图像为观察者预留视点,观察者与图像共同完成这幅图像。
为香港中文大学Condition_Lab拍摄坪坦书屋时,我在现场一直考虑如何表现这样一个双螺旋楼梯的空间形式。空间的层次有两个方面:两个楼梯间的关系,以及楼梯上下空间的关系。下面这三张图片,我觉得可以表达我想要的效果。照片都是有预期、有计划的,几张图片表达了双螺旋楼梯两侧的空间和楼梯上下的关系。
关于表现观察者的视点,我觉得可以最大程度上传达人在现场对建筑的感受,而这种直观感受的传达有赖于能不能给观察者一个如同身在现场的位置感。虽然相机拍摄的图片实际上都有视角存在,但对于能否传达出在现场的感受却是不一定的。这方面我一直在尝试,更直觉式地去拍摄也许是一种方式。总之,需要避免完全把建筑视作一个客体化的对象,要拉近观察者与建筑的距离,让图像邀请观察者进入到图像的建筑空间中。
行走中的建筑学 如何处理气象和建筑的关系?
赵赛 因为委托项目都是计划性的,所以几乎都只选在天气好的情况下去拍。但其实我也有专门尝试过阴雨天拍摄。离开杭州之前,我专门选在阴雨天去拍西湖,确实更有意境。
清明假期,我顺路去瀫石光生态游廊看建筑的时候,正好赶上下雨,在拍摄画面的氛围上,我使用了与西湖组图一样的方式。
行走中的建筑学 如何看待客观表达建筑师的作品与摄影师的再创作?
赵赛 我认为摄影师的拍摄应该建立在建筑师想要表达的空间意图的基础上。摄影师会在熟悉建筑空间之后进行拍摄,其发挥的空间在于选择合适的镜头与光线、捕捉合适的场景,能够称得上是创作的部分就基于摄影师本人对于建筑现场的不同感受,再加上一些运气吧。
行走中的建筑学 你认为好的建筑摄影作品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质?目前满意的自己的作品有哪些?
赵赛 前面提到过对于空间层次和观者视角的呈现,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建筑。综合而言,我觉得好的摄影作品应该让建筑、空间变得有吸引力,让观者能够产生情绪上的涟漪、想要去体验的冲动。好的摄影作品,可能是一种现场气氛的传达。从摄影师的角度来讲,能表达好当下的建筑,把当下对建筑的即时感受传达给观众,我觉得就是好的作品。
行走中的建筑学 聊聊你最喜欢的建筑摄影师吧,你从他(她)的作品中学到了什么?
赵赛 Iwan Baan对我来说有特别的意义,国美象山校区15年对比图系列让很多人知道了我。这里我要特别说明一下在拍摄过程中,从Iwan Baan的视角里学到的东西。前面说到的空间层次与视点,与他的照片也有关系。
2021年,我按照Iwan Baan拍摄于15年前的经典画面重拍了象山校区。这其实是在强迫自己以他的方式在对应的地点观看建筑,这个过程看似简单、直接,但实际上不同人有不同视角。在复刻拍摄中我发现有些画面看上去“不太合理”,但在表达空间层次上、对表现空间中观察者的位置而言,却又是“应该如此”。
下面第一组对比图中,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上方斜向的屋檐在画面里没那么和谐,但实际上这里屋檐表示出了观看者在空间中的位置,观看的人会明显感知到自己正身处屋檐之下望向对面。
下面这组场景,如果你去现场尝试拍摄同样的角度,大概率拍出来的照片和他的不一样——从画面右侧围栏可以看出,相机的位置已经在游廊围栏之外了,我是拍完一张对比才发现这样的不同,而这个位置要探出围栏才可以拍到。这样探出围栏拍照带来的不同是让更下面一层的平台能够呈现在画面中,所以这个细微的不同,服务于空间层次的表达。
除了这种技术层面的影响,Iwan Baan的理念对于每个摄影师也是很有启发的。在拍摄完这组图后,在美国的朋友Ezio Zhang联系组织了对Iwan Baan的一次采访,我们围绕象山校区和他以往的作品提了一些问题,而他对其中一个问题的回答,我相信不仅对摄影师,对建筑师或许也有一定启发——
问:作为一名非建筑学科班出身的摄影师,你认为于世界而言、于你自身的创作而言,建筑的意义是什么?
Q:In your opinion, as a photographer who has never studied architecture, what is the significance of architecture to the world in your mind and to your own works?
答:我认为这是个好主意,因为太多建筑师认为自己太重要了(笑)!稍微打碎一下他们的滤镜,而让建筑更靠近真正使用它们的人,是一件好事。有许多让建筑师难以控制的因素,可能会造就或毁掉一个项目。建筑从来都不是独自存在的,它们是自身必须与之合作的、一个更大的世界的一部分。
Iwan Baan:I think that is a very good idea because a lot of architects take themselves way too seriously, haha! It is good to bring that down a little bit and make it more of a thing for the people who actually use it. There are so many factors outside the reach of the architect which can make or break a project, the architecture is never on it’s own, it’s part of a larger universe which it has to work with.
往期回顾
“中国建筑摄影师”系列专访接受自荐,自荐请将作品集请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本文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评审结果+方案揭晓|杭州临平数智城核心片区实施性城市设计国际竞赛
下一篇:宣恩鸽子花桥|华中科技大学赵逵教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