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深圳之外,广东的一些地方小城,近年来也陆续建成不少有趣的建筑作品。茶场、竹亭、展厅、海边礼堂......对于想要短暂“逃离”大城市的人来说,花费些许时间去往探访这些“地方建筑”,也许是不错的散心选择。
来广东,感受在独特的气候条件与文化背景之下,此时此地的建造吧。
广东建筑漫游地图(编者绘)
01
高明对川茶庄园
设计: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2020
坐标: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人和对川茶场
对川茶场曾是珠江三角洲范围内最高产的茶场之一,依山而建,四周有湖泊环绕,风景秀美。本项目旨在对场地内三栋衰落的茶场建筑进行改造复兴。建筑师认为,空间复兴首要建立对过往的生产、以及此基础上建造行动的纪念,这意味着要保护和强化生产的内在主体性、室内生产与自然种植之间的有机关联,并使新的来访者获得深刻体会。
一个“亭”与“台”的概念逐步成型。建筑师试图将“亭”的构筑原型,演化为一个涵盖生产和游历的聚落。
积石为台:在地景层面用一种产自南方的黑色花岗石(依附钢筋混凝土结构),砌筑一环绕原有厂房群落的“景台”。其内,是原有生产的延续、以及由“问茶”衍生的文化和公共空间;其外,则是被恢复的茶园种植以及原生态林木;其上,是体验茶园和林木景观的绝佳平台;其中,则是穿插于地景之中的架空茶廊、以及茶厂的后勤院落。
立竹为亭:在三栋厂房的屋面上,通过竹竿编织一个空中的廊院组织,构筑四个尺度不同的屋面庭院,使原本分离的屋面成为一组连通的空中院落,在空中建构茶园地景之上的观赏和游历场所。院落组织通过几个角部楼梯向下自然延伸,并与石砌景台相连,两者的连结创造了一种立体环绕于原有生产空间中的完整游历。我们期望这种游历可寻回现代城乡中、或已消失的存在与体验。
此时此地的建造创造了对场地与记忆的纪念,同时创建出一种属于当下的景观地理学。它缅怀乡愁、重建当下的故里,延续着在地生产与传统,并勾勒出场地彼岸的风景。
02
古劳水乡文化生态旅游度假区宾客中心
设计:深圳华汇设计,2020
坐标:广东省江门市古劳水乡
古劳水乡位于江门市美丽的西江边,水网密布,以围墩的自然肌理而闻名。宾客中心项目作为整个水乡生态区的起点,旨于传承地域水乡生态自然的特色,活化演绎水乡形象。
设计灵感源自于古劳水乡荷塘水道的行船体验。炎炎夏日,在荷叶丛中看着风吹荷动,感受着微风拂面,轻松惬意。建筑立体化抽象了荷叶褶皱的肌理,打破荷叶原有的均质感,根据场地景观价值需求及视觉焦点,进行“有机修剪”,缔造出一个规整且灵动的趣味空间。整体由“上观景区,中休憩区,下展览区”三个截然不同的尺度空间组合而成,外观简洁清晰,内行步移景异。屋顶采用当地天然材料麻绳遮阳,在保证建筑完整性的同时,将地域生态的材料用现代悬挂的形式呈现,提升了屋顶观览区的观赏性。
03
古劳水乡木桥
设计:罗宇杰工作室,2022
坐标:广东省江门市古劳水乡
渔耕文明时期陆路不畅,漕运是重要的通航、物流手段,桥上要通行、桥下也需要提供船只通航,“拱”可以获得更大的桥下通行空间,在中国造桥的传统方式中,选择“拱”营造可得结构效能极高,南方多河流也多林木,亦有以“木”造桥的传统。
木桥是古劳水乡众多桥梁中的一座,为了重塑传统乡土文化,采取以“自然材-木料”进行“拱桥”建造。水乡除了渔民的小木船通行外,还提供有游客参访的大船,为了保证桥下各船只的顺利通行,两端承台拱底高于常水位1.35米、拱弦高2.8米,两者相加4米余保障了桥体底部与水面的游船通行净高需求,桥拱跨度依地勘、结构合理的两岸间隔定为25.2米,通过结构计算和建造梳理,采取了三根曲木大梁作为主结构件、以2.7米的轴线间隔进行平行排布,每根大梁考虑到加工和运输的性价比,在合理的位置分隔成三段开“榫卯”加钢构螺栓连接,通过这三段小曲梁在现场施工拼合,组成完整的大拱梁。
本桥与其它区位“开放性”景观桥采取了不一样的处理方式,以相对封闭的廊空间作为桥体的营造,强化和区别出两个完全不同的空间场域,让游览者在经过两个截然不一样的功能区有空间过渡的仪式感。
04
花海竹亭
设计:竖梁社+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2021
坐标: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美的大道
跹陌花田位于北滘镇中心地段,是一个以花卉为主题的市民公园。项目希望通过置入两组竹结构景观亭,为居民提供一个遮荫停留的空间,同时兼具举办小型活动、滨水观景,以及成为景观标志物的复合性功能,丰富游览的体验。竹亭一方面作为一个独立的景观构筑物,提供丰富的空间体验和标志性的形象,另一方面又与周边环境相融合,成为了花季赏花时的休息服务配套。
花亭延续了“贝壳”型单体组合的基本逻辑,采用了螺旋线作为放样控制线,形成了悬挑尺度由小到大朝向水面展开的韵律,创造出富于变化的空间层次。回亭则由两组反向“贝壳”型单体首尾连接形成闭环,在结构上悬挑三维双向曲面,实现12米的跨度,通过“贝壳”的尺度变化,创造出大尺度的舞台空间与小尺度的滨水观景空间,并在两者转换的位置形成了戏剧性的空间扭转。
05
时代创客小镇TIC艺术中心
设计:DOMANI东仓建设,2021
坐标: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和路
景观作为项目前序空间,意在展现恢弘气势。景观动线分为上下双层:红色陶砖动线为城市界面上各入口人流以仪式感和明确的功能导向,黑色砾石铺装的几何碎块园林区间则提供更自由、更开放活跃的休憩体验。
建筑整体应用“被动式设计”,通过东、南、西三向网状双层幕墙系统(陶砖网格+空腔+低辐射中空low-e钢化玻璃)来最大幅度降低建筑能耗。同时,240毫米侧厚镂空陶砖幕墙系统可规避东西向日照直射带来的内部眩光,令光折反射更为柔和。项目所用红砖通过25套模具形成丰富的规格尺寸与收口系统,在“手把砖”的规格范畴中将砖胚比例尺度当代化。传统材料陶砖与现代幕墙结构结合,实现了建筑节点、安装模块与建筑立面精妙的组织贯穿。
立面墙身嵌入了多个拱元素,跨度最大达29米。“悬挑梁+上翻悬挑折板”令拱形顶部高于层间梁位;而拱中应用“悬挑梁+吊柱吊梁”实现大范围的拱中造型;拱外则以“悬挑梁+砖砌墙”实现非拱形段造型。建筑中部峡谷空间,基于前后两向消防分区的技术性规划实现。它提供给整体建筑内部一个穿透性与互动性极强的空腔,并从功能上分置了商业展示性主楼与强功能附楼,释放出连贯的展示空间游览动线,赋予建筑以全生命周期的运营需求变化之可能。
06
广东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设计: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2018
坐标:广东省东莞市学府路
图书馆在总体规划中位于校园的正中心,正对东侧的主入口轴线,南侧是开阔的湖景而北侧面对开敞的绿地。建筑采用圆形平面的体量,以弧形界面最大化的利用周边优美的校园环境,实现景观视野的均好性和整体形式的独特性。圆形体量沿校园正门轴线剖开以强调中心的仪式性,同时将公共活动引入图书馆内部,通过不同层次的平台、坡道形成内外贯通而流动的立体轴线。
圆形中部呼应校园轴线形成层叠而上、连通内外的室外公共活动空间,隐喻“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图书馆主题。从校园里可以直接穿过坡道、楼梯、平台与绿树交相穿插呼应的“书山”,不仅使南北两侧的阅读空间相互连通,也通过绿化将室内外空间进行延伸,在建筑环境中塑造宛如自然登高体验的立体园林空间。
室内学习空间主要以三层退台划分形成的开放式空间为主,东西彼此贯通,南北通过“书山”联系,形成自由连续的良好使用体验。平台下的各层空间主要以书库、独立阅览室等相对独立的静态空间为主;平台上的各层开放空间可以自由分隔和调整,以提高空间使用效率,适应不同时间和场景下的动态需求。
07
博罗中学中洲实验学校
设计:深圳华汇设计,2020
坐标: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惠博大道
建筑师认为普通教室是一间学校里学生待的时间最长、同学之间关系最为紧密和稳定的空间,而专业教室、公共教室、风雨操场、教师办公等是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所以将普通教室定义为被服务空间,其他功能定义为服务空间。
被服务空间置于建筑的上半部分,良好的视线和采光通风条件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在普通教室的设置上,每个年级构建一个标准层,每两层构建出一个标准单元;多个标准单元的叠加,使空间产生出一种理性的秩序感。专业教室和公共教室置于下部,通过冷巷和院落的植入,解决采光通风问题。同时引入多条路径,形成一个可寻找、可发现、可玩味的混沌空间。
在秩序与混沌之间,建筑师构建了一个“大板”,疏落、开阔,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奔跑、游戏、极目远眺。板下围绕中心庭院设置了一条主环线,连接各个功能分支,同时串联起可直达各年级标准块的垂直交通核,在主入口、次入口及中心主庭院分别设有大的公共楼梯直达板上,配合色彩标识系统,总体形成高效有序的交通组织。“大板”本身作为校园的第二地表,提供了丰富的空间想象。
08
金町湾小礼堂
设计: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2020
坐标:广东省汕尾市城区金町湾
当建筑师接受在这片新兴的主题城市的中轴线临海终点上、设计一个仪式之所的邀约时,试图以一种历史的平行视角去审视和创建这个新的“海之像”。
在对渔民生活及妈祖文化的回溯、研究之后,建筑师将仪式空间面向大陆和新城的一端,设计为一个高宽比接近1:10的水平空间,内置抽象化的山屏、庭院和厅堂,以水平展开的方式展现在新城的中轴之上,让身处巨大的直立城市体量之间的人们得以在此寻到一方心灵的安定之所。浅水池延边36米长的檐廊则是这个处所的绝佳景框和出演的舞台。空间面向广阔大海的一端却被戏剧性地压缩和拉伸,成为矗立于海洋潮汐边缘的一尊高塔。其尽端是一扇高宽比接近5:1的透明直立高窗,人们在此难以群聚,余下的仅是一种面向无边海洋的孤独。高窗之外超尺度的高耸檐廊向天空延伸,天与海最终成为仪式的终点,同时也是精神和想象朝向大海的再出发之处。
09
广东彭湃中学汉京体育馆
设计:陈东华合伙人事务所,2019
坐标: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彭湃中学
考虑到有限的资金及校方日后的运营需求,设计减配了空调和部分外围护,转而采用遮阳、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等手段去营造一个半户外的运动场所。同时,中学本身的外部边界围墙也正好提供了一道保护内部的界面,使得体育馆全天候开放的条件得以成立。外部的限定条件,反而成为一座开放构筑物的促成因素。
建筑内部90%以上都是遮阴面积,成为亚热带气候下的一处低能耗的半户外场所。这一开放性与内部功能、结构布局相对应:体育馆并非创造一个围合性的个体,而是一片由底层架空柱子组成的、逐层打开的场域。柱子的尺寸由内到外逐渐变细,从内核的游泳池,到风雨跑道、风雨乒乓球场等半户外空间,再到坡道和平台等,柱子尺寸的变化,体现出室内外的模糊过渡;同时,剪力墙的南北向布置也暗示了首层泳池的方向,并为其提供一道隐晦的视线遮挡。
10
龙归粮所改造
设计: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倪阳工作室,2020
坐标: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龙归镇
龙归镇位于韶关市,镇内有多家粮食加工厂,龙归粮所便为其一。但随着时代变迁,粮所逐渐闲置废弃,但园区内的基本格局依然保留下来。
在本次改造中,总体布局充分尊重原有的肌理,并对场地环境进行综合整治与提升。经过详细的考察,拆除后期乱搭乱建的建筑;同时顺应原有的格局,适度增设新建筑用以界定总体空间关系,形成入口广场、圆仓广场及滨水广场三个空间节点,新的布局着重强化人与场地的互动。人们可自由穿行于新旧场景之间。
东侧入口广场低矮的长廊,简约的线性布局衬托着内侧横向错动的建筑,人的视线可越过柱廊看到苏式仓坡屋顶,并透过镂空的砖墙隐约地感受到内部的空间氛围。围绕着入口广场的几栋苏式仓容纳了本项目的主要功能,包括党群服务中心、农产品展览等。
本文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版权归摄影师或来源机构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历史不只是无名的数字:美国奥兰多大屠杀博物馆方案公布
下一篇:山的延伸:两江融合创新中心 / 都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