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华巴塞尔园区,瑞士制药企业诺华的全球总部,是生命科学领域新思想和新观点的孵化器,同时也是当代巴塞尔建筑的“秀场”,汇集了数位普奖得主,以及一众知名事务所的作品。
通过将不同文化背景和风格的建筑作品融合,这里打造了充满活力的办公环境,可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灵感,支持企业内跨部门和跨团队的工作开展。
园区的建设愿景很明确,即创建一个现代化的研究、开发和管理中心,并且希望建立起艺术与科学之间的联系;毕竟它们在很多方面相似,即邀请人们以新的眼光观察世界,并质疑日常生活中的固有模式。
在该理念的推动下,即便场地条件有诸多限制,例如固定的建筑占地面积、建筑高度和底层高度等,建筑师们还是纷至沓来,在这里共同打造出了一个色彩鲜明、有别于一般产业综合体的创新园区。
自园区开始建设以来,诺华便与一系列建筑大师和事务所合作,参与其中的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有:阿尔瓦多·西扎、弗兰克·盖里、艾德瓦尔多·苏托·德莫拉、拉斐尔·莫内欧、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安藤忠雄、SANAA、槙文彦。
十月份,该园区首次向公众开放,允许人们进入园区部分公共空间以及商店、咖啡馆和餐馆等区域。
在这之前,于今年开放的诺华展馆以高度自由的姿态,率先拉近了园区与公众的距离。它是园区内首个公共空间,揭开了这个曾一度限制访问的园区的神秘面纱。
在开放之际,园区内的建筑都由哪些建筑大师或事务所设计,他们又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展现各自的特色?以下将按照其建成时间顺序介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每个项目的序号可对应下图总平面图中的序号标记。
01
诺华园区论坛3号
Forum 3
—
Diener & Diener Architekten等,2005
这座五层建筑是与艺术家Helmut Federle和建筑师Gerold Wiederin合作设计的。面对广场的建筑的长边在一层的上方突出,创造了一个有覆盖的空间。在一楼,可滑动窗板从地板延伸到天花板,允许房间向这个空间完全打开。
半透明的彩色玻璃调和了内部和外部空间。无框架的玻璃板安装在杆件上,并通过支柱连接到楼板上。它们既是建筑的一部分,又是建筑之外的一部分,作为一个独立的元素存在,严格遵守艺术规则。
02
诺华园区6号楼
Fabrikstrasse 6
—
彼得·马克利,2006
项目是一个访客中心,在整个园区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访客和员工可以通过位于法布里克大街(Fabrikstrasse)的开放式拱廊进入大楼。内部庭院可以通向较高楼层,并带有天窗,确保内部自然采光。通过内部庭院的开放式楼梯,游客可以到达带有视频会议和培训室的公共夹层。
03
诺华园区4号楼
Fabrikstrasse 4
—
SANAA,2006
这是一座极其通透的6层钢结构建筑,围绕着一个大的中央庭院组织,两个翼楼之间有单层或双层的连接桥。项目拥有完全透明的玻璃外墙,人们可以看到里面的工作,其楼板也成为了外部可以看到的优雅的结构元素。
庭院和玻璃幕墙创造了明亮的室内工作环境,节能的外墙设计超越了瑞士的能源规范,并通过巧妙地将周边风机盘管结合在带有集成电动百叶窗的堆叠式落地三层绝缘玻璃面板之间的水平条带中,从而实现100%的新鲜空气流通。
04
诺华园区2号楼
Fabrikstrasse 2
—
Marco Serra,2007
入口接待处和停车场是员工和访客进入园区的第一联系点,与园区内其他建筑相比,该项目非常紧凑通透,让参观者几乎可以一览无余地看到园区内的景色。
一个细长的白色屋顶板伸出超过立面,以邀请的姿态欢迎人们的到来。在夜晚灯光亮起时,玻璃幕墙几乎消失,建筑仿佛羽毛一般轻盈地漂浮在空中,标志着校园的入口,从远处也能清晰可见。
05
诺华园区16号楼
Fabrikstrasse 16
—
阿道夫·克里施尼茨,2008
遵循园区明确的规划理念,设计通过部分透明的外立面形成“过滤器”,为室内提供匀质的环境,并将建筑转变成一个开放、明亮的展馆。
垂直排列的玻璃面板创造了一个富有节奏感的立面效果,传达出建筑轻盈和通透的形象。细长的承重钢柱也很好地融入了立面结构,与摆动的立面线条一起,强化了其结构特征。
06
诺华园区12号楼
Fabrikstrasse 12
—
Vittorio Magnago Lampugnani,2008
Lampugnani是园区总体规划设计师,因此这座办公楼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园区规划迟来的“模板建筑”。该建筑完全遵循其总规对于建筑线条和屋檐高度要求,设计摒弃了任何个人主义的魅力,而是致力于形式上的克制和城市的连续性。
外墙覆盖着厚达15厘米的白色卡拉拉大理石,巨大的柱子拱廊构成了外部和内部之间的过渡空间。在内部,单一的大楼梯从一层直接通往四层。工作区和非正式会议区组合布置丰富了空间,配置的木制家具则使每层空间统一而各具特色。
07
诺华园区14号楼
Fabrikstrasse 14
—
拉斐尔·莫内欧,2009
建筑长度不足以设置中央中庭,因此设计“扭转”了实验室的通常类型,让自然光到达建筑的中心。
通道位于侧立面,而实验室本身则集中在内部,从外至内的空间顺序如下:走廊、单独的办公室、单独的实验室和集体实验室区。设计使这些区域向外部开放,在视觉上加强了建筑与园区的交流。这种外向的风格与实验室工作的集中和内向的性质截然相反,促进了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之间交流。
08
诺华园区15号楼
Fabrikstrasse 15
—
弗兰克·盖里,2009
建筑位于园区中心位置,与诺华园区其他直线型建筑形成鲜明对比。其外形类似于交错的大型雕塑,玻璃的立面则强调了开放和透明的概念。船帆形状的遮阳板遮住了外墙,有助于减少眩光和反射。
在内部,办公室采用开放式布局,以鼓励员工之间的交流。中央的中庭将建筑不同部分连接起来,自然光从屋顶照入,并到达较低的楼层。此外,室内还设置了一些小型公共区域,以进行聚会或举办非正式会议。
09
诺华园区广场3号
Square 3
—
槙综合计画事务所,2009
这座白色建筑的轻盈、简洁和清晰,与周围的旧工业建筑形成强烈的对比。白色玻璃立面分为三个区域: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部分,与周边自然之间存在流动的过渡。
金属、玻璃,尤其是柔和的灯光塑造了建筑的内部,精心挑选的材料营造出舒适、亲密的氛围。中庭是楼层高度的两倍,促进了各个楼层之间的空间联系,并作为不同楼层的用户可以聚在一起交谈的休息区。
10
诺华园区28号楼
Fabrikstrasse 28
—
安藤忠雄,2010
根据地块形状,安藤在园区北部设计了一个三角形体块。建筑体量简洁,体现了科研建筑的功能美。正如安藤所说,它同时展现出“瑞士独特的清晰和完美,以及日本的精致和技巧”。
通过三角形的公共空间切割,例如内庭院、南立面的露台、顶部多层中庭或入口大厅,建筑形成了易于使用的矩形内部空间。为了强调结构的纯粹性,项目只使用了一些简单的材料,混凝土、钢、铝和玻璃等材质,共同营造出独特的空间氛围。
11
诺华园区22号楼
Fabrikstrasse 22
—
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2010
项目位于一个十字路口的中心位置,其东西向轴线通往莱茵河。这是一座五层实验室大楼,设计考虑到其共享和临时工作空间的灵活性,以及实验区域和常规工作空间之间的流畅过渡。
立面、两个建筑核心和混凝土梁组成了建筑支撑结构,横梁跨度二十七米,允许无柱平面图;这种空间配置提供了可以探索新实验室概念的灵活性。
12
诺华园区10号楼
Fabrikstrasse 10
—
谷口吉生事务所,2010
封闭式的白色玻璃环绕的外立面,使建筑呈现出一种非常具有雕塑感的形式,这在科研建筑中非常少见。其紧凑的外观、特殊设计的底层和对拱廊的非传统演绎,使其与园区内其他建筑区别开。为了实现这一设计,对建筑建造的执行精度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13
诺华园区药草园3号
Physic Garden 3
—
艾德瓦尔多·苏托·德莫拉,2011
建筑的钢型材结构支撑分布在周边,因此在内部形成了一个自由流动的、模块化对称空间,可以根据未来的需要灵活配置。
为确保实验室和办公室的最佳照明条件,外立面系统可控制建筑内自然光的强度。它由两个立面表面叠加形成:一个固定在模块化框架上的透明玻璃内部,负责提供围护;外部则是半透明玻璃面板,有灰色和浅绿色两种颜色,可自由移动。
14
诺华园区菲尔绍6号
Virchow 6
—
阿尔瓦多·西扎,2011
建筑面朝莱茵河,覆盖着白色的葡萄牙大理石,营造出一种威尼斯宫殿的氛围。设计参考了该地的工业历史,以简洁、纯净和精确的体量暗示它作为科研建筑的功能,建筑内部和屋顶技术设施也被展示出来。入口被设置在拐角处而不是建筑中心轴线上,立面简朴的结构在入口区域以有机的方式分解。
15
诺华园区18号楼
Fabrikstrasse 18
—
Juan Navarro Baldeweg,2014
该项目是诺华园区管理层的总部,其特点是楼梯间的浮雕式装置。该装置沿着楼梯一直延伸至顶层,光线柔和地投射下来,自然地呈现艺术品。中庭为建筑内部提供充足的光照条件,温暖的白光突出了木质表面,营造出高品质的空间感。
16
诺华园区8号楼
Asklepios 8
—
赫尔佐格与德梅隆,2015
建筑由两个高度几乎相同的立方体彼此叠放组成,在两个立方体之间则是一个高大的开放空间,为各种活动、研讨会等提供场所。两个独立的、对角放置的核心,确保了室内最大的灵活性。玻璃立面提供了室内明亮和独特的视野,竖向的向实验室功能致敬的管状型材,则降低了玻璃的存在感。
17
诺华园区菲尔绍16号
Virchow 16
—
Rahul Mehrotra,2015
设计将建筑与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它有一个绿色的立面和一个种满绿植的中庭,从四楼一直延伸到屋顶,里面穿插着小径和小憩聊天的场所。
日光通过天窗和相邻房间照入绿色中庭,使其获取足够的照明。线性内置灯带则将柔和的人造光带入室内,并模拟清晨或傍晚的日光。安装在楼梯下方的灯带,为房间带来了均匀、呈现的光线,并强调了三维维度。
参考资料
https://elpais.com/elviajero/2022-10-19/novartis-campus-una-apabullante-concentracion-de-premios-pritzker-que-abre-sus-puertas-en-basilea.html
https://www.campus.novartis.com/en/inside-our-campus
https://arquitecturaviva.com/works/fabrikstrasse-15-offices-novartis-campus
https://arquitecturaviva.com/works/fabrikstrasse-laboratories-14-novartis-campus
https://arquitecturaviva.com/works/edificio-en-el-campus-novartis-3
https://arquitecturaviva.com/works/fabrikstrasse-12-offices-novartis-campus
https://divisare.com/projects/332356-tadao-ando-johannes-marburg-fabrikstrasse-28
https://divisare.com/projects/332840-yoshio-taniguchi-johannes-marburg-fabrikstrasse-10
https://divisare.com/projects/333497-alvaro-siza-vieira-johannes-marburg-virchow-6
https://www.herzogdemeuron.com/index/projects/complete-works/351-375/362-novartis-campus-asklepios-8/image.html
https://davidchipperfield.com/project/laboratory_building
https://amdlcircle.com/en/project/novartis-pavillon
https://www.world-architects.com/de/licht-kunst-licht-bonn/project/novartis-campus-reception-building-and-parking
https://krischanitz.at/index.php?inc=project&id=2693
https://www.merianverlag.ch/produkt/architektur/novartis-campus-fabrikstrasse-6/e24d71a9-02ba-49b6-a360-befb72c76462.html
https://www.world-architects.com/de/hubschergestaltet-basel/project/mehrotra-building
本文编排版权归有方空间所有。图片除注明外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版本转载。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风吹竹海:邛崃竹博馆 / UNO Architects+西南交大林荣工作室
下一篇:华侨城创意文化园的新伙伴:OCAT B10新馆︱有方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