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建筑地图71 | 科隆:朝圣之路

建筑地图71 | 科隆:朝圣之路
编辑:李菁琳;校对:李菁琳 | 2020.04.24 12:05

科隆,一座以教堂闻名于世的城市。罗马式教堂、哥特式教堂、现代教堂……科隆最不缺的就是伟大的教堂。此外,这座在“二战”中受到严重破坏的城市,在战后修复与重建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智慧,亦让人拍手称赞。

 

本期建筑地图聚焦于4位德国建筑师——多米尼克·玻姆与戈特弗里德·玻姆父子、鲁道夫·施瓦茨、奥斯瓦尔德·温格斯,以及1位瑞士建筑师——彼得·卒姆托的作品;无论是手法还是氛围,它们都不会让你失望。

 

科隆的建筑品质,你可细细来品。

 

科隆建筑漫游地图(编者绘)

 

01

圣恩格尔伯特教堂

St. Engelbert Church

Dominikus Böhm 1932

 

 

1930年科隆市政府组织了一场关于圣恩格尔伯特教堂的竞赛,邀请了5位建筑师参加。多米尼克·玻姆(德国著名建筑师家族玻姆家的父亲)一人就提交了3个方案,其中第3个方案被授予竞赛一等奖。

 

建成后的圣恩格尔伯特教堂是一个建在圆形平面上的混凝土结构,外墙被分为八段,用砖砌成。教堂的立面由一圈弧形的抛物面墙组成,墙板被筒形拱顶覆盖,拱顶线略微上升。除教堂主体外,旁边还有一座独立的矩形高塔,塔上有一个开口。教堂外部强烈的脊状线条也反映到了内部空间。昏暗的光线让教堂内部的氛围更加神秘,而唱诗班则被侧灯照亮。

 

 

02

圣格特鲁德教堂

St.Gertrud Church

Gottfried Böhm 1965

 

 

这是1986年普奖得主戈特弗里德·玻姆(德国著名建筑师家族玻姆家的儿子)的第一个大型混凝土教堂。建筑有着像帐篷一样的屋顶,建在住宅区之间的空地上。独立的塔楼和三面狭窄的山墙从街道的边缘向后退了一些。在教堂内部,巨大的墙壁直接构成了满足不同礼拜需求的房间,这些墙壁曲折着升高,汇成折叠的屋顶。它们在后殿上方急剧上升,在祭坛上方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嵌板。

 

 

03

St. Mechtern教堂

Rudolf Schwarz 1954

 

 

St. Mechtern教堂建于1900年前后,毁于1944年的战争空袭。1946年,德国建筑师鲁道夫·施瓦茨(Rudolf Schwarz)受邀提交自己的重建提案并最终获得委托。鲁道夫·施瓦茨因教堂设计而闻名,人称“教堂建筑师”;同时他也在战后科隆的重建中扮演了非常关键的角色,主持修复并改造多处被战争毁坏的重要建筑。1961年,施瓦茨在科隆去世。今天,对任何到访科隆的人来说,施瓦茨的作品都是绝不可错过的。

 

St. Mechtern教堂地块位于封闭的街道前沿,地块的限制首先决定了建筑的形式和朝向。位于Mechternstrasse街上留存的塔楼遗迹需要融合进新建的教堂里。最后建成的教堂,拥有一个长43米、宽24米、高近20米的大厅。三对粗大的矩形柱子,置于原始的柱础上,构筑出了新教堂的空间。大厅周围的墙壁是强大空间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堂没有真正的窗户,纵向墙以及山墙被消散到了非承重的砖石角落和钢筋混凝土框架中。

 

 

04

Christi Auferstehung教堂

Gottfried Böhm 1970

 

 

Christi Auferstehung是科隆Lindenthal地区的一座天主教教堂,由建筑师戈特弗里德·玻姆在1968-1970年间建造,于1971年落成。Christi Auferstehung教堂被视为玻姆雕塑型建筑的经典案例,与同时期设计的The Pilgrimage教堂有诸多相似之处。

 

玻姆设计的新教堂平面是不规则的多边形,红砖和混凝土交替使用,形成一种贯穿内部的对比。在西北角,细长的螺旋楼梯塔主导着建筑。最初,屋顶的倾斜混凝土表面是裸露着的,后来由于天气原因在上面覆盖了铅。

 

教堂内部有一种类似洞穴的氛围,里面几乎没有平滑的墙壁,但有许多嵌套的角落,为每种礼拜需求提供一个单独的空间。最突出的特点是天花板的结构:沉重、粗糙的混凝土柱向上延伸,形成一个很窄的拱顶,在祭坛上方达到最高点。

 

 

05

科隆应用艺术博物馆

MAKK Museum für Angewandte Kunst Köln

Rudolf Schwarz+ Josef Bernard 1955

 

 

科隆应用艺术博物馆原为瓦尔拉夫-里夏茨博物馆,其建筑由鲁道夫·施瓦茨与约瑟夫·伯纳德(Josef Bernard)于1950年设计,1955年建成。这是德国战后新建的第一座博物馆建筑。

 

博物馆建于1855年被拆除的一座中世纪修道院旧址上,与保存完好的修道院回廊直接相连。建筑师有意回应原修道院的布局和建筑风格,新建了一栋四层高的建筑,围合成一个新的庭院。此外,原修道院的一部分也被整合到博物馆中,庭院里依然弥漫着修道院沉思般的迷人氛围。

 

这座三层砖砌建筑与壁柱、窗列和平行的尖顶山墙形成了强烈的垂直连接。从临街的一面看,建筑显得简单和封闭,只有当人们谦卑地走过低矮的接待区,博物馆才会在展露出其大教堂般的空间效果,这是施瓦茨的本意——室内空间由中央通高的大厅主导,通往展廊的楼梯向大厅开放,大厅向庭院开放。

 

 

06

科鲁姆巴艺术博物馆

Kolumba Art Museum

Peter Zumthor 2007

 

摄影:张虔希
摄影:李菁琳/有方

摄影:张虔希
摄影:李菁琳/有方

 

经历“二战”的科隆几乎完全被摧毁,艺术博物馆的选址就在圣科鲁姆巴教堂和戈特弗里德·波姆设计的礼拜堂的废墟上。这个1996年的建筑竞赛,被誉为当时最精心准备也是最难抉择的竞赛。最终瑞士建筑师彼得·卒姆托的工作室赢得了竞赛。

 

卒姆托对材料的独特应用是打动评委的原因。灰砖的使用在建造方式和语言上都统一了支离破碎的场地,新的建筑立面不但呈现了当代美术馆的风貌,而且巧妙地呈现现有的废墟墙体,并且为设计首层体验遗址的空间提供了镂空砖墙的可能。

 

博物馆建造在圣科鲁姆巴教堂的遗址上,卒姆托设计了一个特殊的空间和遗址产生关系,人们走在木桥上,穿行在遗址中,高耸的细柱支撑起上层展厅,光透过镂空的砖墙进入室内。二层有3个紧凑的展厅,三层则是几个封闭的房间,被一个开放流动的展厅组织起来,封闭的房间有精确划分的尺度和稳定的光,而开放的展厅则组织了城市和建筑的关系。

 

 

07

Alt St. Alban / Gürzenich Anbau Westfassade

Rudolf Schwarz 1952

 

 

Gürzenich大楼建于15世纪,作为仓库、大型储存间与节日活动场地。19世纪时建筑扩建,并从那时起专门用作举办音乐类活动的场所。“二战”期间,Gürzenich与紧邻的圣奥尔班教堂(St. Alban)一起遭受空袭大面积毁坏,仅剩外墙留存。

 

1949年,科隆市政府组织了一场有69位建筑师参加的重建竞赛。在鲁道夫·施瓦茨与约瑟夫·伯纳德提交的方案里,重建项目被分为三个区域:原来的Gurzenich大楼,门厅和包围圣奥尔班废墟的新体量。方案的核心是两层高的门厅,将旧的Gurzenich与新建的建筑分开。门厅的入口从Martinstrasse大道和Quatermarkt大道进入。大厅由一系列柱子组成,四段大楼梯通向上层的门厅,从那里又可以通往大舞厅。

 

1951年,施瓦茨和伯纳德的方案在减少空间需求的基础上获得了建设批准,圣奥尔班北部的新建体量因此被省略。另一方面,教堂的废墟被包围在重建建筑内,成为一处特别的庭院。

 

 

08

瓦尔拉夫-里夏茨博物馆

Wallraf Richartz Museum & Fondation Corboud

Oswald Mathias Ungers 2001

 

 

由于馆藏空间不足,瓦尔拉夫-里夏茨博物馆在鲁道夫·施瓦茨设计的建筑(现为科隆应用艺术博物馆)之外,又分别再新建了两栋建筑,一栋是路德维希博物馆(Museum Ludwigs),另一栋就是瓦尔拉夫-里夏茨博物馆与科尔伯基金会(Wallraf Richartz Museum & Fondation Corboud)。

 

这栋建筑由德国建筑师奥斯瓦尔德·温格斯设计,2001年建成,位置就在上文提及的Gürzenich大楼与圣奥尔班教堂遗迹的后方。因此新博物馆的竞赛焦点被放置在了如何接近这个异质的建筑组成和旁边市政广场的历史环境。

 

虽然以温格斯为代表的德国建筑师笔下的作品,多是以严谨的方格网面目呈现于世人前,然而这种方格网却绝不是简单粗浅的单调,它背后是适度的精简和功能的灵活多用,以及一种禅修式的美学。

 

在温格斯的提案里,博物馆被分成两部分体量:一个体量适应基地环境并融入到现有建筑的“裂缝”中;另一个体量则相对独立。两个体量的连接空间占据了历史街道的旧址,成为博物馆的交通流线交汇的地方。博物馆看上去就想是Gürzenich大楼与圣奥尔班教堂遗迹综合群的扩建与补充,让街区地块重新变得完整。

 

展览区域被安置在靠近市政广场的主建筑里,另一个体量里则容纳了一些附属空间。展览区域的设计具有高度灵活性,永久收藏在一至三层的空间里。第一层和第二层的空间被高侧灯照亮,而第三层的展览场地被天窗照亮。临时展览位于地下室。这处空间与入口大厅有单独的通道相连。

 

 

09

本斯堡市政厅

Bensberg Town Hall

Gottfried Böhm 1969

 

 

戈特弗里德·玻姆认为,无论从建筑角度还是历史角度来看,新建的建筑都应当自然地融入他们所处的环境中去,同时不拒绝也不刻意美化自己所处时代的关怀。

 

本斯堡市政厅项目很好地体现了玻姆的这一观点。建筑设计于1962年,竣工于1969年。厚厚的混凝土板和无缝的玻璃为塔楼创造了一个理性主义的基础,它从层层螺旋形的窗户中升起,最终汇成块状的屋顶。尽管它是一栋现代的建筑,但它的颜色与邻近的城镇、城堡相互协调,做到了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10

克劳斯兄弟田园礼拜堂

Bruder Klaus Field Chapel

Peter Zumthor 2007

 

摄影:张虔希

暖色混凝土的几何体矗立在风景中,人们需要在田野中步行才能到达这个教堂。混凝土的颜色和材质很好地和田野对话,而棱角分明的体量又提示了它的特殊。在连绵的田野中,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个人造物时,体量的比例也不尽相同。

 

人们叫它“火烧小教堂”,这得名于它特殊的建造方式:112根树干搭建成了一个实体,在这个实体周围布置好模板后,一层一层地倒入每层约50厘米厚的混凝土。当24层混凝土被全部浇筑完成时,烧掉木框,留下了碳黑色的烧焦的墙壁,原有实体则变成空腔。墙壁上留下被烧掉的原木纹理,均匀地分布着通过钢管连接室外空间的玻璃球,在黑暗的空间里,形成如露珠一般的光。

 

参考资料:《建造记忆:卒姆托在自然中》,有方,2017


本文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版权归摄影师或来源机构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电话:0755-86148369;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卒姆托
建筑地图
玻姆
科隆
鲁道夫·施瓦茨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