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肃木丁:为何“中轴”?如何打造?

肃木丁:为何“中轴”?如何打造?
编辑:原源 | 2023.10.25 15:20

2023年5月至10月,杭州城市新中心中轴线城市设计国际竞赛的举行,使此片区热度居高不下,成为今年国内城建的一大焦点。

 

回顾竞赛立意与五家入围团队(福斯特、肃木丁、RSHP、SOM、华工院)呈现的提案,可延展的专业讨论还有很多:中轴之于当代城市长期发展意味着什么?“世界级的城市中轴形象”要如何落笔?什么是重点城市未来中心的空间营造原则?此类竞赛如何解题?

 

本文为此次竞赛二等奖得主肃木丁方案详解。若你对肃木丁的城市设计有持续关注,能看到一以贯之的清晰全局视角、独特的立意与方案推导、亮眼的交通策略梳理;而在此之上,我们尤其希望分享的是肃木丁对竞赛主题的理解:“中轴是手段,而非目的。”

 

 

1

为何 “中轴”?

——城市的使命与宣言

△ 为何城市挚爱中轴?  ©肃木丁

 

对于“中轴”这一命题作文,破题的关键不是“怎么做”,而是“为什么做”——城市为什么需要中轴?城市新中心为何要依托中轴打造?从城市发展的视角看,中轴应被关注的首先是它明确且务实的“使命”:吸引并集聚城市发展需要的资源。资源的具体内容有赖时代的选择,以及对发展规律的预判。从商品贸易到金融资本,每个时代的中轴都在努力吸引、集聚并适配这个时代最渴望争取的资源。

 

△ 每个时代的中轴都在努力吸引、集聚

并适配这个时代最渴望争取的资源  ©肃木丁

 

中轴要完成它的使命,就需要通过“发声”来吸引关注,尤其是资源的关注。从这个角度看,中轴也是“宣言”,它宣誓了这座城市对未来发展的预判——方向在哪?什么重要?认可这些预判的资源自然会围绕它附着和交互。“宣言”也奠定了中轴的地标属性,被看见才能被关注,被关注才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 城市中轴的“使命”与“宣言”  ©肃木丁

 

基于以上理解回到题目本身,对于“中轴”这一此次竞赛的题旨,肃木丁的解题方法,就是先预设余杭中轴的“使命”与“宣言”,再为它们定制空间载体。

 

 

2

年轻力、创新力、文明力

——余杭中轴的三个中心、三大使命、三条宣言

△ 余杭中轴的三个中心、三大使命、三条宣言  ©肃木丁

 

预设余杭中轴的使命并为其撰写宣言,无疑是个主观的过程。但这也是项目赋予每个参赛团队的权力。我们要做的是先把主观的预设抛出,看它是否能够诱发足够多的共鸣。

 

我们认为推动余杭未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动力是年轻力、创新力、文明力,余杭中轴的使命也因此被拆分为三个——吸引年轻人才,激发创新,展示并延续文明。基于此,余杭中轴对外发声的三条宣言是——余杭的未来属于年轻人,余杭为创新而生,城市文明的进步有余杭的参与和贡献。

 

△ 余杭新中心的一轴、三心、一环  ©肃木丁

 

因此,肃木丁方案的第一重空间模式,是“中轴串联的三个中心”:自北向南,依次是年轻力中心、创新力中心、文明力中心。它们各自吻合上位规划的控规要求和复杂的建成环境条件,既承担必要的城市功能,又用“宣言化”的业态、形象和实验性,代表余杭发声。

 

 

3

空间模式的创新和实验

——余杭中轴“新”在哪?

三个中心、三大使命、三条宣言不能只是口号,它们要被具体且独特的空间表达和呈现,还要进一步转化成城市设计导控细则并落地。要达成这些目标,可归纳和总结的“空间模式”是关键。我们把方案当成一系列“空间模式”的集成,而具体建筑和空间细节的呈现,是这些“空间模式”下的一种可能的表达。

 

△ 余杭三个中心的空间模式集合  ©肃木丁

 

“枢纽上盖公园集市”是年轻力中心的空间模式。相较功能,它更重要的意义是传达明确的城市价值观和未来主张——余杭把“快基建”(地铁枢纽)和“慢生活”(城市公园)的顶级资源留给了年轻人,因为余杭的未来属于年轻人,余杭也热切地欢迎年轻人。

 

△ 年轻力中心枢纽上盖公园集市的空间模式和场景  ©肃木丁

 

△ 枢纽上盖公园集市  ©肃木丁

 

“硅顶”和“硅堤”是承载创新力中心的创新空间模式。它们都带有很强的实验性,目标是探索如何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区打造低房租的创新空间模式(“硅谷-硅巷-硅滩”的演化给我们的启示是,自发创新的诱因往往并非硬件或者资本,而仅仅是低房租和由此而来的松弛创新氛围)。从城市使命的角度,这似乎并不必要;但从城市宣言的角度看,这正是对余杭乃至杭州未来发展的长线投资。中轴无疑是实验性、引领性和关注度的最佳空间载体。当我们把硅顶模式落位于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设施之上,就形成了整个方案最重要的一座地标——余杭印,它将用实验建筑的方式和地标性对外宣誓余杭激发务实创新的决心。

 

△ 创新力中心空间模式探索的核心议题

——寸土寸金城市中心的“低房租”  ©肃木丁

 

△ 硅堤、硅顶模式和场景示意  ©肃木丁

 

△ “余杭印”,集成硅顶模式的余杭地标  ©肃木丁

 

“多元拼贴+交叉赋能+整体涌现”是文明力中心导出更多空间模式的指导策略。城市文明力既是过往发展的结果,也是未来发展的动因。每个城市的新中心,本质上也是其“文明力中心”。而直达本质的余杭文明力中心,要发挥文明多元性(文化、艺术、商业、科技、体育、生态、生活等)的群体规模效益,并让它们相互连接交叉赋能。

 

城市文明的内容多元,因而这一部分的空间模式也很多:文化设施与江南传统溇港圩田的工程智慧叠加、湿地湖链对西湖景观基础设施的再造、文化与商业和创新产业碰撞出水巷界面、商业枢纽化和枢纽公园化......这些模式有一个共同目标,即通过文明的多元拼贴和交叉赋能,达成城市文明的整体涌现,塑就纵贯余杭千年史的文明力舞台。

 

△ 文明力中心的空间模式集成  ©肃木丁

△ 文明力中心扩展  ©肃木丁

△ 营城智慧的传承也是城市文明的延续  ©肃木丁

 

△ 余杭西堤的春夏秋冬  ©肃木丁

 

△ 良渚圩台之上的“余杭之舞”文化聚落  ©肃木丁

 

△ “一半工作、一半生活”的未来总部基地  ©肃木丁

 

 

4

“自力更生”的枢纽化提升

——余杭新中心最难解的题

△ 余杭新中心的交通问题  ©肃木丁

 

余杭新中心的命题还是“高密度核心区”的命题。控规预设的开发量和人口密度,需要强大的公共交通和枢纽网络支撑。但很遗憾,这恰好是余杭欠缺的,而且未来想加强补足也有难度(已建的轨道和隧道不够,且制约新工程的引入)。余杭新中心不能被动依靠高效的地铁规划建设提升枢纽化程度,只能主动靠“自力更生”创造条件达成。

 

这也是我们引入中运量轨道环的初衷,希望从源头上突破限制,弥补一部分便捷性和运量的不足,同时提升现有地铁站点的换乘效率和枢纽能级,并在更大面域加密公交支撑的枢纽点,尤其向东加强与已经成熟的余杭科技产业板块的联动。轨道环与现有地铁站均构成换乘,可将片区内部非枢纽覆盖区的客流引至地铁站口,并通过新建设中运量轨道站点的深度站城融合,弥补已建地铁站无法更深度站城融合的难题。

 

基于此,未来余杭枢纽的模式和形态将区别于目前大城市的主流地铁枢纽,这种差异性特色将来自于枢纽集成的交通方式、换乘流线的空间关系、附着业态与建筑的集成共建度。

 

这个中运量轨道环未来还有可能在更大的面域建构余杭区级的特色基建大系统,尤其是向北与杭州西站的超级枢纽建立快连接,并向南跨越湿地湖链整合南片区。它也将是一种可推广的城市综合交通解决方案的实验,如果效率达成,便能以余杭为中心向更多城市推广。

 

△ 引入中运量轨道环,提升枢纽化程度,创造站城融合机会

©肃木丁

 

当然,余杭新中心交通难题的解决,在交通策略外还需要一套组合拳,其中也包括围绕中轴区域的开发量布局关系,这也会反过来影响城市形象的打造思路和最终呈现的整体空间状态。

 

 

5

江南的普遍富庶、遍地繁华

——集中与离散的立场选择

△ 显性的中轴与离散的中心  ©肃木丁

 

中轴的“显”或“隐”是立场的选择。显然,我们对中轴“使命”和“宣言”的理解,让我们站在“显”、至少不人为地“隐”的一方。而在这一明显地景的基础上呈现怎样的城市状态,又带来着进一步的立场选择——集中,还是离散。这次我们选择了后者,原因基于对“江南”和“余杭”的理解——人们向往的江南,富庶是普遍的,繁华是遍地开花的。

 

△ 中轴,平衡显性的内聚,活力外向的离散  ©肃木丁

 

因此,我们用低矮且后倾的界面限定了中轴一定宽度的线性公共景观,却在中心区的面域离散了有可能形成繁华的能量据点,包括各类地标、枢纽、商业街区、独特的景观和场所,当然这也导向了整体城市形象的松散化。其目的是让各式各样的吸引力在余杭中心的大范围内摊得更开,让多元的繁华遍地,就像我们所向往的江南和最忆的杭州一样。这同样也是与前述交通问题和解题思路统筹考量的结果。

 

至于中轴,它既是吸引力的组成部分,也是串联吸引力的线索,还是把离散吸引力聚合成中心的空间要素——因此,中轴是手段,而非目的,无论对于城市发展的“使命”和“宣言”,还是“遍地开花的繁华” 。

 

△ 面域离散反馈到城市形象  ©肃木丁

 

△ 铺展开的余杭富庶与繁华  ©肃木丁

 

△ 实体模型  ©肃木丁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杭州城市新中心中轴线城市设计国际竞赛

项目类型:城市设计

项目地点: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

设计单位:肃木丁建筑设计咨询(深圳)有限公司

事务所网站:www.swooding.com

主创建筑师:纪啸林、丁樯

设计团队完整名单:康宁达、宋彩萍、张宇恒、邱佳豪、黄维、曾俊杰、戴祥、马樱哲、张楚怡、欧阳嘉

动画制作:ATCHAIN

效果图制作:青林视觉+ICS

多媒体制作:酷动传媒

实体模型制作:万林模型

 


 

视觉 / 饶安林  校对 / 原源

本文由肃木丁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关键词:
丁樯
中轴线
杭州
纪啸林
肃木丁
规划
项目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