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广州郊区鹤洞公社涌口电排站修缮活化及西侧驿站建设 / 象城建筑

广州郊区鹤洞公社涌口电排站修缮活化及西侧驿站建设 / 象城建筑
编辑:王子怡 | 校对:王子怡 | 2025.11.07 09:59

广州郊区鹤洞公社涌口电排站及西侧驿站  ©象城建筑

设计单位  象城建筑规划设计(广州)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  广东广州

建成时间  2024年4月

建筑面积  216平方米(电排站)、199.74平方米(新建驿站)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一、 项目概况

 

本项目坐落于粤港澳大湾区广佛极点核心区聚龙湾片区,属于广州推动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所打造的12个滨江高端产业园之一。聚龙湾片区位于芳村片区,依托珠江后航道的地理优势,成为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承载地。该区域内汇集了电排站、毓灵桥等文化遗产,以及协同和机器厂旧址、日清仓旧址等工业遗产。

 

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延续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并活化利用聚龙湾片区内的文化遗产,是构建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先行展示区的关键环节。在此背景下,本项目旨在对荔湾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广州市郊区鹤洞公社涌口电排站进行修缮,并联动新建驿站形成具备历史记忆的滨水公共服务节点。

 

区位图  ©象城建筑

 

二、 历史沿革

 

文物建筑为1960年代广州郊区的一处小型电排站(电动排灌站),项目开始之初,设计团队通过历史图像、地方史志、口述访谈的方式,对文物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如下:

 

· 1929年广州市规划地形图未显示水闸;

 

历史地图水闸位置变迁图  ©象城建筑

· 1955年广州市航拍地形图揭示了旧水闸的轮廓;

 

历史地图水闸位置变迁图  ©象城建筑

· 1962年,电排站建成,1984年经历改建——《芳村区志》;

 

电排站历史照片  图源:《芳村区志》

· 1960年代航拍图,电排站和旧水闸的轮廓清晰可见;

 

历史地图水闸位置变迁图  ©象城建筑

· 1978年广州市航拍地形图展示了电排站建筑和旧水闸的外轮廓线;

 

历史地图水闸位置变迁图  ©象城建筑

· 1999年对冲口涌进行治理,两岸砌石并进行绿化提升;

 

· 2005年,荔湾区建设和市政局根据广州市统一安排,对冲口涌实施截污工程;

 

· 2006年,在冲口涌珠江入口处新建电排站,并拆除原电排站水坝,对涌堤两岸进行景观整治;

 

· 2008年—2010年短暂作为新水闸员工宿舍使用,根据与电排站当时管理员工梁女士访谈,文物建筑一层后加厕所为此时加建;

 

· 2010年广州亚运会前,荔湾区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办公室牵头组织大冲口涌景观整治工程,对大冲口涌两岸进行景观整治。根据历史照片及杏花社区附近居民访谈,电排站外立面原为白灰水饰面,本次综合整治工程新做红色瓷片饰面,下部新做花岗岩墙裙。

 

 

三、 现状勘察

 

涌口电排站建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在艰苦的经济条件下兴建的水利设施。2008年以前,涌口电排站是冲口涌唯一的电排站,为周边地区提供一定的防洪、排涝保护,在特定历史时期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做出了贡献。建筑由地上、水下、设备三部分组成,存在不同程度的残损情况。

 

北立面原状  ©象城建筑

地上部分:电排站年久失修,缺乏必要的维护,出现门窗破损、墙面受潮发黑、阳台栏杆不存、局部改建,建筑存在结构安全隐患。建筑沿水面有“广州市郊区鹤洞公社涌口电排站”的大字标题,描述了其建设区位、时期及其使用功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原状照片  ©象城建筑

水下部分:项目实施前期进行围堰排水,进一步勘察文物水下部分的基础情况。通过清理水下淤泥,局部钻孔明确水下基础结构情况,为后续修缮设计提供依据。

 

水下勘察  ©象城建筑

电排站的建设一般是排灌结合来使用,使一站具有两用功能。由于珠三角地区水网密布,芳村内河涌纵横交错,临涌和临江为水田或围田,雨季时经常有洪涝灾害出现,淹没农田及农作物,因此该电排站主要功能应为排涝、防洪。

 

立式轴流泵扬程(水位高差)比较小,一般为3—5米。电机的发动带动下层立式轴流泵抽水,从电机发动功率推测出水口为预埋直径600毫米—800毫米的铁管,当发生洪涝灾害时,电机发动排至原水坝后侧。

 

现场设备照片 立式轴流泵  ©象城建筑

该电排站水泵为立式轴流泵,共有3台立式轴流泵(1983年产),6台启动器(3台1977年产、3台2005年产),根据机器控制原理分析,3台生产时间较早的启动器应是更新换代后保留在电排站内。

 

现场设备照片 控制电箱  ©象城建筑

根据现存设备及同类型电排站分析及其工作流程如下:

 

异步电动机带动叶轮转动→立式轴流泵运作→涌水进入进水前池→检修闸→进水池→拦污栅→汇集埋地出水管至水坝后侧。

 

设备运行原理分析图  ©象城建筑

 

四、 修缮技术

 

修缮方案设计遵循“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要求,并针对电排站文物本体为设备用房的特点,采取了针对性的修缮技术。

 

4.1 结构加固

 

文物建筑室内部分混凝土梁、楼板出现保护层破损、钢筋外露的问题。本工程对混凝土梁、板进行修复加固,加固前先清理表面开裂、空鼓、松散的水泥砂及裂缝中的杂物,检查钢筋损坏情况,已锈蚀的钢筋需做除锈处理。

 

本次工程在基础部分补充勘察后,经结构专业工程师复核,维持文物少干预原则,仅对涌底钢筋混凝土地板采用加大截面法进行加固处理,加固后可满足安全性、抗震性及后续活化利用使用需求。地面部分采用加大截面法及碳纤维对梁、板进行加固,墙体采用钢筋网喷砼加固。

 

喷砼加固墙体  ©象城建筑
碳纤维加固楼板  ©象城建筑

4.2 设备修复

 

由于电排站废弃已有十六年,室内水利设备存在不同程度的残损。对3台轴流泵进行保护性拆卸及运输,进行除锈、防锈、重做保护漆;对3台年代较为久远的启动器进行清洗,重做透明保护漆并进行原址展示。

 

轴流泵修复过程  ©象城建筑

设备细部  ©象城建筑

4.3 形制恢复

 

根据《芳村区志》记载,电排站外立面原为白灰饰面,建设单位基于对文物的持续保护、最少干预等原则,保证电排站建筑外墙及其上题款的安全,本次修缮对电排站建筑框架部分(砖柱、梁、楼板)、门窗过梁、墙裙等部位,在进行必要的结构加固后根据历史照片恢复灰白色涂料外观,进水池框架整体根据历史照片恢复为混凝土外墙面,电排站建筑其余外墙面按现状保留维修,并采用相近颜色的砖片替换破损砖片。

 

电排站北立面图  ©象城建筑

4.4 适应性修复

 

文物现状门窗均为木框玻璃窗,考虑到后续活化利用适应性需求,沿水的北立面采用双层窗的处理方式,外侧按现状木框玻璃窗进行修复,内侧新做钢框玻璃窗,在维持文物原有风貌的前提下提升建筑的节能条件。

 

窗户细部  ©象城建筑

现状楼梯顶无屋顶,雨水流入室内,对文物保护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楼梯顶增设防雨设施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本次修缮在楼梯顶增设轻钢结构雨棚。

 

室内墙面为白色抹灰饰面层,水泥砂浆地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由于文物本体临涌边,常年处于较为潮湿的环境,因此室内墙地面选用耐候性、抗裂性、防水性较好的微水泥为饰面材料。

 

电排站室内照片  ©象城建筑
电排站与新建驿站连接处  ©象城建筑

 

五、 修缮技术

 

电排站一层原有3台轴流泵、3台控制电箱在项目中进行原址保留,设备经修复后作为室内陈展的焦点。设计团队结合电排站文物特征,提供了相应的陈展策划及周边视觉识别系统设计。

 

展陈策划方案  ©象城建筑
VI设计  ©象城建筑

六、 新建驿站

 

电排站西侧新建驿站由Sasaki Associates, Inc.善启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负责建筑方案设计,象城建筑规划设计(广州)有限公司负责深化设计。

西侧新建驿站的建筑高度进行控制,整体高度不超过文物建筑高度,东侧基础脱开文物建筑3.5米,基础形式采用微型钢管桩,整体为钢框架结构,尽量避免对文物的扰动;设置室外疏散楼梯,优化文物建筑疏散条件,围护结构采用通透的玻璃幕墙维护结构,以减少新建建筑体量对于文物风貌的影响。

 

新建驿站  ©象城建筑

 

设计图纸 ▽

 

新建驿站剖面图  ©象城建筑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广州市郊区鹤洞公社涌口电排站修缮及活化利用、电排站西侧碧道驿站建设工程

项目类型:修缮及活化利用

项目地点:广州· 荔湾

设计单位:象城建筑规划设计(广州)有限公司

主创建筑师:幸晔、邢懿

设计团队完整名单:徐好好、杨扬、李子君、李家俊、李楚欣、杨英益、刘虹秀、郑宇柔、庄勤恩

业主:广州珠江产业园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造价:472.9万元

建成状态:建成

设计及实施时间:2023年11月—2024年4月

 

用地面积:109平方米(电排站)、221.08平方米(新建驿站)

建筑面积:216平方米(电排站)、199.74平方米(新建驿站)

 

其他参与者:

新建驿站设计团队:Sasaki Associates, Inc.善启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新建驿站室内设计:梅兰室内设计工作室

文物影响评估: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景观:广州山水比德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施工:广州市园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广州珠江监理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摄影师:象城建筑、DUO建筑影像


 

版权声明:本文由象城建筑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公共建筑
广州
改造
电排站
象城建筑
项目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