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位 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间架工作室
项目地点 江苏南京
建成时间 2024年8月
建筑面积 3980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南大建筑间架工作室提供。
“在这些当代空间中我最关注的是由局部相互接续所形成的连续空间。
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揭示出位置、接续方式和相互关系的空间,表现出隐藏在世界中的构成和结构的空间,并且是一眼望去场景在不断扩展的空间,穿越时能够体验到的连续展开的空间。
可以说这样的空间并非是均质连续的,而是由许多不同的局部场所连接而成的空间。”
——坂本一成“从封闭迈向开放、解放——空间配列的建筑论”,《建筑的诗学》[1]
南京大学幼儿园是一所面向社会招生的公立幼儿园。它位于南大鼓楼校区西侧,与校区“北园”隔平仓巷而邻。幼儿园北侧为南大工程管理学院(包括原天文楼),东侧为留学生公寓,西、南侧为社会性居住小区。园区主体处于街廓腹地,仅通过东侧学生公寓间的狭长用地与平仓巷入口连通。
▲ 项目视频 ©间架工作室
自1953年建园以来,园区经过多次拓展、扩建。在此过程中,由于缺乏整体的规划,而存在空间、使用上的诸多问题。并且,部分园舍建筑经结构检测已无法达到安全标准。因此,本次改造更新既需要重新梳理、整合园区空间结构,又需要对园舍建筑进行加固、改造。
改造前的园区空间布局中,厨房、非机动车停车等服务性功能被安排在园区西侧边缘,与东侧入口距离很远,货运、停车等服务流线须东西向穿越整个园区,导致物流、人流交叉,流线组织混乱。
2号楼体量狭长,东、西两端直抵园区边界,将园区拦腰切分为南、北两部分,之间仅能通过2号楼中部通道连通。厨房位于2号楼底层西端,对于主要作为幼儿生活、教学空间的2号楼,有很大的消防安全隐患,同时,其油烟污染对幼儿健康不利。
本次改造,首先将厨房从2号楼西侧底层的不利位置调整至园区东侧原“建构活动室”位置,经由沿园区东侧边缘设置的后勤服务通道,与门卫楼新开设的后勤出入口直接联系。由此避免了后勤服务流线与幼儿生活流线交叉,通过这一关键性调整,启动了整个园区流线的重新组织和空间结构调整。基于后勤服务通道,设计结合入园空间的风雨连廊北廊设置停车棚,方便教工从后勤出入口入园停车。
结合2号楼单体改造,通过在2号楼底层架空两个单元开间,再加上东、西两侧通道,大大增强2号楼南北两侧外部空间的视线、流线联系,使原本被2号楼切分而割裂的园区南、北两部分在感知上成为一个整体。
在园区内置入一套风雨连廊系统,串联各栋园舍及服务设施,将原本异质、散乱的园区各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除了具有遮阳避雨的功能,连廊系统也对园区外部空间尺度起到了调节作用,为园区整体增加了一个近人尺度的空间层次。
其中,门卫楼南、北两翼各有新开的门洞,作为风雨连廊系统的两个端点,分别向北引向2号楼、1号楼,向南引向4号楼、3号楼。将主入口与园区主体之间的狭长空间,转换成尺度适宜的入园先导空间。北廊通过OSB板分隔幼儿入园流线和后勤服务流线,同时作为展墙;南廊则围合出4个展亭,也可作为活动器械的临时收纳处。
在园舍建筑中,上世纪70年代建造的2号楼规模最大,使用强度最高,可被视为园区主楼。然而其建筑质量较差,空间亦不适用,无法与其重要性相匹配。因此,本次改造对2号楼的改造力度最大。2号楼本体仅保留部分墙体,将其结构体系从原砖混结构替换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使之符合幼儿园结构安全要求。结构替换使空间扩展和转换成为可能。
将2号楼二层外走廊从1.2米净宽的挑廊,拓宽至2.8米至3.2米宽的柱廊,使其既符合幼儿园疏散要求,又可额外作为生活单元活动空间的延伸。该走廊外侧采用半封闭围护界面,可作为生活单元的气候缓冲空间。走廊立面、屋面设有纵贯整个空间的中悬窗和天窗,通过窗户的开闭,可对走廊内的微气候进行调节。
夏季,开启悬窗和部分天窗,可获得良好的通风;反之,冬季可产生“暖廊”效应。天窗设置在靠生活单元一侧,可补充室内采光,走廊吊顶的铝合金垂片将天窗采光调节成柔和的光线。
另外,调整生活单元的开间划分和楼梯间的位置,将原本位于2号楼中部的楼梯调整为东、西侧各一部,以满足疏散规范要求。两部楼梯分别位于走廊内、外侧,以适应不同的气候情况,并且与园区风雨连廊系统相衔接。
1、3号楼及门卫楼是上世纪90年代建造的幼教建筑,为半砖混、半框架结构。本次改造对它们进行结构加固,并同时改善保温、隔热、通风和采光等建筑性能。1、3号楼各增设一部钢结构疏散楼梯。
原“科学室”、4号楼为砖承重墙、木屋架混合结构房屋。改造在加固砖砌体结构的同时,将木屋架替换为钢屋架。“科学室”屋面增设天窗,使之适用于阅览、美术等教学内容。设计在“科学室”东、南侧原有檐口以下增加披檐,与风雨连廊和1号楼疏散通道衔接。
原“建构活动室”、“器材室”为简易搭建的棚屋,已无法继续使用,本次改造中将它们拆除重建。其中,原“建构活动室”替换为钢结构厨房;原“器材室”替换为钢结构教师休息室。
1、2、3号楼朝向主要活动场地的立面,采用穿孔铝板幕墙,赋予主要空间界面视觉连续性,并与风雨连廊的金属波浪板屋面相呼应。
结合园内原有的高大树木,用弧形矮墙围合出尺度不同的树下活动区域。部分建筑渣土被用于填充坡地活动区的人工地形,周边的弧形矮墙正好成为挡土墙。2号楼底层架空空间,设置有下沉的小剧场,其看台外侧的弧形矮墙、西侧多功能室舞台背后的弧形展墙、小剧场屏幕背后户外手作区的弧形涂鸦墙,与各处树下活动区的弧形矮墙,形成了建筑、景观要素之间的关联。
原来园区边缘的消极地带,由于风雨连廊的串联和限定而变得积极,设计设置了水池、沙坑、种植和饲养园地等自然教育场地。风雨连廊可以被视为有覆盖的活动场地,其构架可以作为附加活动设施的“支撑体”。
2号楼南侧巨大的枫杨树,对于该园具有重要的精神性意义。从平仓巷主入口进入园区,正对高大枫杨树的景观,具有纪念性意味。改造后,入口门厅空间将进一步开敞,而入园过渡空间的宽度由两侧风雨连廊的限定而收窄,再加上风雨连廊的对称性,以及地面上跑道的导向性,都强调了这一空间序列。
如上所述,在对现实问题的不断应对和解决中,建筑师主动或被动地对空间和构架进行“合”与“分”的处理,并对空间尺度不断做出调节。从而,园区整体呈现出“由局部相互接续所形成的连续空间”,兼具局部场所(place)的稳定感、归属感,与整体空间(space)的流动性、自由感。建筑师相信,这种环境的多义与可读,可以成为幼儿对世界认知的原初风景。
参考文献:
[1]郭屹民. 建筑的诗学:对话-坂本一成的思考[M]. 1版.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281.
设计图纸 ▽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南京大学幼儿园改造
项目地点:南京市鼓楼区平仓巷3号
建筑、室内、景观设计: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间架工作室
主创建筑师:王峣、杨侃
建筑、室内、景观方案设计团队:杨侃、王峣、翟曌钰、邱国强、陈志凡、潘晴、周理洁
建筑施工图设计团队:王峣、杨侃、毛羽臻
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各专业配合团队:
景观深化与施工图设计:沈佩玉、包佳楠
幕墙设计:曹丽珠
机电设计:徐庆(给排水)、王碧通(暖通)、高晟、邢自巧(电气)、巫程、陈洪亮(智能化)
结构设计(风雨连廊):张巍
结构设计(含加固):江苏东南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室内施工图设计:南京市第二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标识设计:及地设计
业主:南京大学
施工单位:南京金鸿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总包)、南京革煊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景观)
用地面积:5178平方米
建筑面积:3980平方米
设计时间:2019年12月—2023年2月
建设时间:2023年8月—2024年8月
图片摄影:侯博文、韩曼、间架工作室
视频制作:张耀天
版权声明:本文由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间架工作室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学背之家”,城中村的故土原乡 / 仓北文旅·共和营造建筑工作室
下一篇:孟凡浩-line+深圳在建新作:梅沙尖观景台,山尖石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