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迦诺(Locarno)是一座典型的瑞士提契诺(Ticino)城市,北经贝林佐纳(Bellinzona)要塞望向峰峦起伏的格劳宾登(Graubünden),南经马焦雷湖(Lago Maggiore)的水路通往波河流域(Po Valley)。在此山水交汇之地,它的家乡建筑师利维奥·瓦基尼(Livio Vacchini)自1960年代以来创作了一批重要作品。其中,位于萨雷吉街(Via Ai Saleggi)的洛迦诺小学(Scuola elementare)是一件协调街区肌理、以现代语汇表达古典性、将树木融入孩童成长环境的杰作。
△ 总平面图
△ 远观 摄影:江嘉玮
瓦基尼在1969年通过竞赛赢得该项目,在接下来十年里,分三个阶段依序设计并实施。渐进式方案给予建筑师足够时间来推敲城市关系与建筑细节。
△ 三个阶段的平面 出自:Vacchini, Livio. Letzte Etappe der "Primarschule ai Saleggi" in Locarno TI : Architekt Livio Vacchini [J]. Werk, Bauen+Wohnen, 68 (1981): 17-21
最早建成的是1972年的东侧体量,顺应了自萨雷吉街的住宅楼延续过来的城市肌理。第一期设9间课室,建筑只有一层,采取行列式布局,形成许多水平向片墙。片墙在端头表达自身厚度,并限定出每个教室服务空间的开间宽度;它的基座用加筋混凝土砌块筑成,以高宽比很大的现浇混凝土梁压于其上。
△ 摄影:江嘉玮
在片墙之间,瓦基尼采取轻钢结构加玻璃门窗作为围护,形成每个教室的主体空间。廊道以轻钢支撑起磨砂玻璃顶棚,轻轻承载落叶的斑驳,并与投至白墙上的树影相得益彰。树木种植于片墙构成的半开放、半围合庭院内,树荫在连续的开洞序列中引导出一条视觉廊道。朗朗读书声与风拂树叶声共鸣,建筑师此举让校园建筑见证了树木在过去四十年里与孩子们共同成长。此外,庭院的铺地引入斜线划分,满足孩童对方向的认知心理。
△ 摄影:江嘉玮
第二期在1975年建成,位于北侧;平面肌理变奏,与东侧体量呈30度,而与北边道路几乎平行。第二期设14间课室,都是一层,均分为两列,建筑形式语汇、材料、构造都与第一期相仿。
△ 课室内老照片
△ 课室内 摄影:江嘉玮
△ 摄影:江嘉玮
不过最引人注目的是,它在南北两端各以一道轻钢凉廊(loggia)为终结。凉廊以轻质铝板制成的筒拱为覆顶,以刷绿的圆柱状钢柱为支撑,以刷白的“凸”字形混凝土柱墩为基座——古典性不言而喻。构造细节丰富,铿锵有力:圆柱顶部与工字钢梁相接的每颗螺栓清晰可见,钢梁指涉古典建筑的楣构(entablature),柱顶外扩一圈则指涉古典柱头(capital)。尤其在凉廊的转角,并置三根圆柱无疑是在致敬以帕提农神庙为代表的柱梁式古典建筑。筒拱凉廊成为神来之笔,限定这座水平向延伸的校园建筑边界,同时以现代构造表达古典性。
△ 筒拱凉廊老照片
△ 筒拱凉廊及细部 摄影:江嘉玮
第三期为体育馆,在1979年建成。它体量较高,位于场地西南角,直接朝向南侧开阔的冲击三角洲。瓦基尼恰当地以一块比较坚实、高敞、喧闹的体量朝向这个面,微妙回应了洛迦诺的山河地貌演变。钢筋混凝土结构脱模后在柱廊线脚、窗台滴水等处的细节经过白色粉刷,形成相当耐看耐读的现代建筑语汇。
△ 体育馆老照片
△ 体育馆现状及室内 摄影:江嘉玮
洛迦诺小学属于瓦基尼职业生涯早期的设计。比起他从1980年代起愈多使用的与自然形成对抗张力的裸露混凝土作品,洛迦诺小学谦和、内敛、精致,以简明的建筑形式语汇对自然进行了一重抽象。这种抽象性不是盛期现代主义对物体性(objecthood)的歌颂,而是通过抽象了之后的建筑作为背景,将孩童与自然的关系衬托出来。
江嘉玮,2019年获同济大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西方建筑历史理论、中西方建筑文化交流。目前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任助理教授,同时担任英文期刊Architecture China(《建筑中国》)执行编辑。目前在《建筑学报》《时代建筑》《建筑师》等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15篇文章。
从2013年起,曾在法国、瑞士、奥地利、德国、韩国等国家开展过若干次长时段、跨地域的历史建筑考察。2015年获得深圳市有方建筑文化促进中心的旅行奖学金,以“法兰西中世纪建筑考察”为主题,到现场深入研究过法国中部的哥特建筑与罗曼建筑。从2016年到2018年获得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CSC)的资助,在美国耶鲁大学进行连续24个月的联合培养。博士论文为《现代建筑的造物美学研究(1907-1925)》,研究现代建筑历史和理论里的“物”(object)文化与观念。
延伸阅读
本文由作者江嘉玮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上一篇:征集公告 | 武汉图书馆新馆建筑方案国际征集
下一篇:西部(重庆)科学城未来校园设计国际竞赛·第一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