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位 建筑技术与艺术工作室
项目地点 南京市江宁区汤山矿坑公园
建筑面积 745平方米
建成时间 2019年
△ 项目视频 ©️时差影像
曾经在头脑中构想过很多次,在岩石边设计建筑的情景:建筑和岩石相互依靠、咬合,仿佛由地而生。这似乎已经是谙熟于心的脚本,但当机会真的来临时,却往往不是设想的剧目。
背景:2018年,工作室获得一个在岩石边设计建筑的项目。项目地处南京市区边的汤山文化旅游度假区。汤山,顾名思义以温泉而闻名,地质以石灰岩为主。项目所在的矿坑公园就位于汤山山体南麓,这里是汤山于2013年停工的,最大的废弃矿坑——龙泉采石场。2017年,南京等19个城市被列入国家第二批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试点,在规划部门编制的《“城市双修”试点实施方案》中,汤山矿坑公园项目是上报住建部“城市双修”的试点工程。
规划:从汤山山体南侧的美泉路望去, 4个矿坑高度从约30米到接近100米不等,裸露的灰白色岩面在山体的葱茏中显得非常刺眼,仿佛脊背上的巨大伤口。在来自“南京同道建筑设计”的雒建利的规划中,这个废弃的矿坑区域将建设成为结合科教娱乐、亲子活动等内容,并强调参与性、体验性、互动性的矿坑公园,占地面积约18公顷。在随后“张唐景观”的景观设计里,4个矿坑宕口由东往西分别作为温泉酒店、攒子瀑布、天空走廊和伴山营地,我们ATA工作室的任务就是为伴山营地中的矿坑剧场设计配套服务用房。
场地:从空间上看,剧场和配套服务用房的用地分别利用了相邻的一大一小两个长条型的矿坑。大矿坑长宽深约为210米×10米×35米,小矿坑长宽深约为70米×40米×25米,坑底是碎石和杂填土。由于矿坑地处“方山地质走廊带”,因此杂填土中经常夹杂着一些矿坑开采后散落的方解石结晶体。虽然经过人为开采后石灰岩壁显得疮痍而破碎,但扑面而来的恢宏尺度依旧给人强烈的震撼。同时地质岩层间已悄然长出的植物,让整个采石场的岩壁看起来好似一副大自然鬼斧的山水画卷。
改造后的大矿坑平日用于举办音乐节、宠物节、卡丁车比赛等大型集会游乐活动,而小矿坑主要为游人提供休息、饮品售卖、洗涤、租赁、卫生间、管理、设备间等与活动相关的配套服务功能,本项目的用地就在小矿坑中。
尺度:即使是小矿坑,尺度也是巨大的。但是由于在坑内缺乏参照物和遮挡物,如果不能近距离用身体去对比、丈量岩壁,反而让人难以感受到矿坑巨大的尺度。但破碎的岩面又要求建筑和人群进行退让以留出必要的安全距离,因此设计中必须找寻一种方式去还原和强化这种原始的空间感。
态度:正如“张唐景观”的张东所说:“自然山水的自我修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其掩盖,不如直面这些破坏,从而使人更加敬畏和珍视自然,这何尝不是一种环境教育。”
诚然,无数惨痛的教训不断地告诫我们,对待自然的确要怀有敬畏之心,即使我们已掌握越来越强大的工程能力,更需冷静的意识到人为力量在自然面前的渺小,自然可以离开人类,但人类却离不开自然,人类是需要自然来庇护的。
策略:“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就像山洞是野外的天然栖身之地,矿坑的岩壁也可以当做是建筑的维护结构,如果再辅以遮蔽之物,即能满足人基本的停留休整需求。鉴于山体稳定性和施工难度的考量,我们选择在人群活动的范围内设置上盖物,同时对需要气候边界的功能配以房间,“建筑”就成型了。
布局和路线:正是由于矿坑内缺少遮挡物使得视线一览无余,从而减小了人对矿坑的尺度感知,因此利用房间的总图布置对视线进行适当的遮挡,同时组织人的行为流线以形成空间停顿点,并引导人的视线去感知岩石、空间和场地。房间的平面转折,与岩壁共同围合出三个区域,这三个区域随着使用者进入狭长的矿坑依次展开。考虑到使用频率,最靠进坑口布置零售、租赁区域,居中是以休息接待、盥洗、公共卫生间为主的服务区,最后一个是较为私密的后勤区,主要分布员工管理、休息和设备用房。使用者的流线在穿越这些区域的同时,视线被引导至特定的开口方向,有时候是一整片岩壁,有时候是“伞冠”交错间透出的缝隙,最后在后勤区“狭缝”处栈桥的引导下来到岩壁前,回望这个虚幻的“建筑结晶体”,得到冥想、反思的体验。
界面:包含了材质、形式等要素的界面是一个建筑的表情,也展现出建筑对外的“姿态”。而在矿坑这个特定的环境中设计想表达的观点是,相对岩石展现出的刚毅和永恒,人工无意和自然去抗衡,而选择用示弱和退隐来表达对自然的谦卑。
具体表现在房间朝向岩石的一面,采用菱形错动的镜面不锈钢板包裹,再加上六边形平面形状,试图模糊建筑的边界,弱化房间和岩壁之间的距离感。多角度镜面的反射效果也顺应了破碎的岩面肌理,这种虚幻的形体表达也映射了场地里散落的方解石结晶体。而房间朝向人行流线的界面,则采用温暖的胶合竹板饰面,这种外虚内实的材料表达,仿佛在坑底的空间中撕开一道人行的裂缝。
庇护: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塑造遮蔽物,既能遮阴避雨、又能融入环境?这是设计关注的重点。经过比选,最终选择了胶合竹材与钢构件组成的复合伞状结构。七座大小不一的伞状构筑物,覆盖在人群活动区域的上方,最大的伞直径13米、高9米,最小的伞直径7米、高5米。它们相互交错重叠,其下支撑的束柱宛如植物的杆茎,在人的视线上起到了空间引导的作用。设计利用了坑外视线的尺度错觉,使原本从坑外看起来很渺小的的空间感知,在人进入到伞下以后被放大还原,让人产生一种如同蝼蚁穿过菌丛时的庇护感。通过这种在自然中被缩小的体验,以唤起人们敬畏自然的意识。
伞状物:伞状物主要由伞冠、伞茎、基座三部分组成。考虑到风荷载以及光线、视线的因素,伞冠呈现上大下小的漏斗形,由PVDF膜、龙骨、不锈钢斗口构成,斗口固定在伞茎下部束柱之间预留空间的上端,并用雨水链将雨水引流至地面。此举是考虑到在野外环境下,落叶在伞冠底口堵塞或积雪堆积的情况下进行及时的清掏。烛台座形状的基础在杯口中预留排水管以排走雨水。
为了让伞冠呈现出一种“轻薄”的效果,膜材采用30%的透光率,同时为了尽量的减小胶合竹材的截面尺寸,设计团队采用了拉杆、拉索和胶合竹梁共同作用的受力体系,这个钢铰节点投在膜材上的阴影让人不禁联想到了日晷。
记得在一次学术交流活动上,台下有听众对该项目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不把这个建筑放置在类似崖顶可以看见更多风景、同时也能让更多人看见它的地方,反而是“窝”在坑里面?”当时我的回答是:“出于尽量利用废弃矿坑的目的。”但现在,对于正在经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我来说,似乎又有了新的想表达之意:“面对自然,我们需重新审视习惯性的强势姿态。这一疫让我们显得如此不堪一击,人类在地球家园中寻求的绝非征服而是庇护。”
设计图纸 ▽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汤山矿坑剧场配套服务用房
项目地点:南京市江宁区汤山矿坑公园
项目类型:公共服务
设计单位: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
基地面积:2000平方米
建筑面积:745平方米
设计时间:2018
建成时间:2019
主持建筑师:李竹
项目建筑师:徐笑
结构设计 / 机电设计/室内设计: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翌构工作室;综合二院;室内所
胶合竹伞结构顾问:
南京林业大学国家工程中心生物质材料与结构研究团队:黄东升、周爱萍、刘燕燕、孟雨皓
建设单位:南京汤山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中建八局
主要材料 / 厂商:
胶合竹材:江苏见竹绿建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钢化抛光混凝土地坪:南京韵多科技有限公司
PVDF膜:上海泰恩特膜结构有限公司
摄影:时差影像、钟宁
视频制作:时差影像
版权声明:本文由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Bas Princen:游走在现实与虚构之间
下一篇:过往41届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领奖辞,都在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