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黄花岸酒店:传统坡地建筑的在地性实践 / 若本建筑工作室

黄花岸酒店:传统坡地建筑的在地性实践 / 若本建筑工作室
编辑:彭紫琦 | 2022.09.08 11:45
酒店建筑与自然环境  摄影:侯博文
大屋顶下的台地空间  摄影:侯博文

设计单位 若本建筑工作室

项目地点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

竣工时间  2021年4月

建筑面积 6243.27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原文发表于《建筑学报》2022年8期。

 

黄花岸酒店是坐落于南京园博园东部林地中的一座小型温泉度假酒店,这里东邻园区3号入口,南侧隔山谷与巨大的矿坑相望。

 

酒店建筑与南侧的矿坑花园  摄影:侯博文

酒店得名于北侧棒槌山间的“黄花岸地质断面”,地质学家丁文江于上世纪初在棒槌山麓发现了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的地质剖面,此后该地质剖面被命名为“黄花岸地质断面”。解放后在紧邻断面的山脚下建起了一座两层红砖的宿舍楼作为地质专业教学及考察住宿之用,楼前立有丁文江先生半身石像一座,以为纪念。

 

保留宿舍楼与丁文江雕像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地质断面前的建筑群由最初的一栋发展为一组,整体呈现坐北朝南、背山面谷的布局:宿舍楼前的大梧桐树浓荫蔽日,树间建起了两列红砖平房,每列三幢,两列之间有一条砂石路直通地质断面脚下。建筑群西侧还有一条水泥浇筑的车行道,可以直达地质断面及宿舍楼前。山麓坡地陡峭,这组建筑群利用地形呈阶梯状排列,最北侧的宿舍楼场地标高与南侧道路间的高差有12米之多。

 

场地与周边地形

在园博园最初的规划中,这里曾被规划定位于园区东部的游客中心。游客中心的功能比较灵活,所以我们提出了一个保留大树、在顺应地形的坡顶覆盖下完全流动空间的布局方案;方案受到各方认可,第一次汇报就通过了。

 

后来,可能是这里优越的人文与自然环境引起了领导的重视,最终的建筑功能被修正为一座小型温泉度假酒店,并且要求外观保持基本不变。接手的酒店运营团队从经营的角度进一步提出需要新建50间左右的客房及配套空间,设计内容还包括地质学校宿舍楼的改造以及整体景观规划设计。这样一来,原先的设计就必须作大的调整来响应这些需求。

 

轴测图 ©若本建筑工作室

 

自然与地形

在园博园的整体规划中,项目沿用了现状建筑群的用地边界。在这片场地内,红砖平房掩映在高大的梧桐树下,登临地质断面的山路真实记录了地质工作者在这里活动的痕迹。大树和登山路径构成了场地最具特征的物质记忆,尽可能保留这些场地信息成为设计最重要的出发点。我们希望梳理并传承专属于黄花岸场地的人文与空间记忆,在满足新的空间需求的同时延续空间原有的氛围和行为,进而转换为一处充满山野之趣的休闲度假场所。

 

建筑与背后的黄花岸地质断面  摄影:侯博文

贯穿场地正中的登山路径将建筑功能一分为二,这是个不利因素。为了兼顾实用性,设计把酒店功能在三维向度上进行了梳理:首先在平面上进行动静分区,原始地势相对平坦的西侧规划为公共空间,安排酒店大堂、全日餐厅等公共性强、面积较大的功能;东侧坡地上则根据地形规划为依次跌落的联排客房单元,在客房和东侧山体间安排各种类型的室外温泉汤池。在垂直方向上,设计则将登山路的基面标高适当抬升,使酒店东西两部分的功能可在其下方连通,保证登山和酒店内活动可以互不干扰地同时进行。

 

酒店建筑与园区北入口空间  摄影:侯博文
酒店建筑与园区东入口空间  摄影:侯博文

场地内的大树在原有地形图上得到标注的只有8棵,所以最初的游客中心设计对大树逐一保留,但到了实施阶段的精确测绘之后,竟有大大小小19棵之多。出于使用功能对空间完整性的需求,只得将西侧布局酒店大堂处的梧桐全部移栽,东侧则调整客房的平面布局以尽可能多地保留大树,延续场地原本浓荫蔽日的景象。

 

避让大树的桩基施工

在此基础上,客房区的公共活动都围绕大树展开,三个室外汤池的标高随着梧桐根系标高的位置确定,温泉区的硬质铺地也尽可能地接近梧桐所在位置,希望能为住客提供与场地“原住民”亲近的机会。

 

保留大树与建筑共生  摄影:侯博文
大屋顶下的室外温泉泡池  摄影:侯博文

 

坡度与坡法

项目坐落于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中,山麓、林地、平谷和崖壁可以概括其周围环境特征,在这样的环境暗示中,建筑的姿态自然会倾向于对话和共生。

 

一个不可忽视的环境因素是场地的坡度。坡地建筑在国内外有许多建成的优秀案例可供研习,可以发现其设计均与特定的坡度密切结合。葛如亮设计的习习山庄从地形入手精心选址,通过多尺度的空间组合,流线转折与相应的场地体验高度融合,坡顶的界面构造充分利用混凝土结构的特点把结构轻重层次区分展现,建筑处理与场地既有线索有机结合。坡屋顶顺应地形采取统一的21°坡度,屋顶主次关系分明,不同尺度之间的衔接有序且富有张力。

 

习习山庄剖面图

齐康、陈宗钦创作的天台山济公佛院,依托半山间的崖洞而建,在方圆仅50米的狭窄用地内妥善利用复杂地形,以浙江民居原型为出发点,依据不同坡度而呈现出多样的剖面关系,组织出引人入胜的空间序列,建筑群体设计因陋就简、不拘一格,是中国现代乡土建筑的佳构。值得一提的是建筑入口处的山门地形落差极大,过去的介绍偏重于形式的隐喻,现场的体验则是通过加强的结构语言将地形坡度特征呈现在建筑空间之中。

 

济公佛院剖面图
济公佛院山门的结构异化

黄花岸酒店的用地整体呈东西长、南北短,近13°的坡度造成场地南北两端约12米的高差。基于共生的考量,建筑屋顶在整体轮廓上延续场地作长坡覆盖的趋势,屋顶倾角与场地坡度基本一致,维持建筑空间与环境走向的融和。为了消解过长的坡顶在自然环境中造成的突兀感,同时兼顾客房容量、交通以及景观视线的需求,客房体量阶梯状逐次降低,建筑剖面布局呈现出台地式的山地建筑。

 

黄花岸酒店剖面图 ©若本建筑工作室

与此同时,由于对场地内的梧桐树进行了避让处理,三组客房单元在东西方向上也有错动。结合酒店西侧大堂的公共空间,黄花岸酒店内的人员活动基面分别位于±0.00、5.00、8.90和12.80四个标高上,各部分间由楼梯及垂直电梯连接换乘,住客通过高差的变化及立面和屋顶开口可以感知到坡地与山体的存在,体会到山野之间的自然趣味。

 

从环路看穿越空间  摄影:侯博文
从北侧看客房与环境  摄影:侯博文

 

正面与侧面

中国传统的坡屋顶带有明显的正面性特征,即面阔尺度远大于进深尺度,惟在园林与民居建筑中稍有缓解。中国传统坡顶也与西方坡顶的文化属性不同,中国以坡面作为正面,而西方以山墙为正面,尤其在中国的传统院落式建筑群中,从人的主体视野,所有的坡面均是正面,这在各种古代建筑地图的绘制中已经得到清晰印证。

 

中国坡顶设计走向现代性的转变当见于近代以来建筑师的努力。冯纪忠1962年为杭州花港茶室所作的设计方案虽然仍延续了坡顶正面性,但已用略呈纵向长方的平面削弱方向性,在内部则进一步用L型转折的动线消解正面与侧面的差异。

 

花港茶室模型照片

习习山庄的设计直接采取侧面开口的方式展开空间序列,并以数次转折在坡顶正面与侧面之间不断切换,削弱了坡面对空间方向性的制约以及文化意义上的暗示,回归纯粹的场地关系并塑造相应的空间秩序。

 

天台山济公佛院则是在侧面开口的同时,以倒置进入坡面的流线形成类似鱼骨状的空间结构,结合地形高差创造不同的空间体验。

 

习习山庄空间结构(左);济公佛院空间结构(右)
济公佛院多样性的坡顶空间组合

在本项目中,入口仍选择正面性的方式展开,但设计将中轴上的实体空间虚置,利用台地的不同标高,分别转换为侧面性的入口、视觉通廊以及面向周围景物的不同开口。

 

黄花岸酒店空间结构 ©若本建筑工作室
屋顶下层层跌落的台地空间  摄影:侯博文
屋顶下的穿越空间  摄影:侯博文
立体流线的交织  摄影:侯博文

在近人尺度上,由于规划道路与酒店场地呈现出紧密贴合的平行关系,当游客沿道路向黄花岸酒店不断靠近时,东西向水平延展的纵深感成为场地的固有特征。因此在酒店正对道路的立面处理上,建筑檐口被尽可能压低以契合环境的水平走势,而平面上的折线转折则破除了“一”字形所可能带来的呆板,使建筑一角呈现出微微上扬的轻盈感,与坡屋顶上方的“飞来之石”形成对比,达成正面水平与垂直之间的平衡。

 

大屋顶下的室外休憩空间  摄影:侯博文
大屋顶下的酒店主入口  摄影:侯博文

至于坡顶面的处理,由于酒店建筑类型中机电管线的复杂性,我们选择隐匿顶面结构秩序的做法,将传统的坡顶架构转换为抽象的以点、线、面为特征的当代空间逻辑,支撑顶面的均匀分布的竖向构件因而成为空间中的视觉焦点,通过十字型平面钢柱与T形截面幕墙龙骨的精细化设计,弱化了竖向构件的体量感,宽广的出檐与通透的玻璃幕墙组合强化了空间进深,屋面如同漂浮的一叶,融入场地氛围之中。

 

屋顶下的顶层台地  摄影:侯博文
顶层台地内的休息厅  摄影:侯博文

 

材料与时间

优越的环境以及温泉酒店的功能设定为综合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身体性感知提供了可能。我们能做的就是建造一座开放的建筑,让山林草木与人工环境交融,尽可能打开的空间廊道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在四季的变换中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体验。室外的温泉泡池掩映在坡顶和梧桐之下,或坐或躺,可以夜观满天星斗。

 

台地、大树与山林  摄影:侯博文

就建筑选材而言,酒店在设计之初就确定了以回收红砖作为建筑内外墙体主要材料的原则,红砖是场地原有平房的主要用材,也是场地为数不多的人工痕迹。来自老房子的回收红砖留下了时间的记忆,也具有与环境共生的特征。


坡屋顶材料的选择也延续了这种思路,木瓦对环境的回应更为敏感。就性能而言,木纤维吸水膨胀饱和,会降低雨水进一步向室内渗透的可能性,木瓦可以应对南方潮湿多雨的气候;就效果来看,红雪松木瓦在安装完成后还会随着日晒雨淋进入老化过程,由最初的原木色逐渐褪变为自然斑驳的颜色,更容易和环境融合。我们希望黄花岸酒店成为一座在地的建筑,在岁月中与环境共同生长,最终成为场地记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屋顶开口与环境  摄影:侯博文
建筑与环境  摄影:侯博文
北侧客房内景  摄影:侯博文

 

设计图纸 ▽

 

总平面图 ©若本建筑工作室

平面图 ©若本建筑工作室

立面图 ©若本建筑工作室

 

完整项目名称

工程名称:黄花岸酒店

设计单位:若本建筑工作室

建筑师:李立

设计团队:刘畅、黄于青、郝竞、孔维薇、张塨、冷先强

施工图设计单位: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设计团队:袁智翔、秦玲玲、王畅、梁渊彬、马磊、周凡、柏和雨、方雨

施工单位: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地点: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园博园路15号

设计时间:2019年12月—2020年12月

竣工时间:2021年4月

业主:江苏园博园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基地面积:8843.9平方米

建筑面积:6243.27平方米

结构形式:钢-砼混合框架结构

客房室内设计: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第二设计公司

灯光设计:上海艾特照明设计有限公司

标识设计:向美传媒

 


本文由若本建筑工作室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关键词:
南京
若本建筑工作室
酒店
黄花岸酒店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