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逐渐走向尾声,秋天要开始了。
对秋日度假而言,住进层林尽染的山里无疑是个不错的选择。结合地理、设计与经济性等考量,以下6间山居民宿推荐给你。与上一期“夏日逃跑计划:国内有哪些值得一探的设计酒店?”相比,这些民宿旅舍规模更小,尺度也更亲密。
所以,尽情享受与山林亲密相处的时间吧。
光和云朵雪宝顶
设计:微建筑工作室
坐标:四川省阿坝州松藩县大姓乡上纳咪村
光和云朵雪宝顶民宿坐落在一个安多藏族的小村庄内。景观资源非常丰富:雪山、森林、海子(高山湖泊)、草地等等。一条由高山上的雪融化形成的河流穿过整个村庄,是岷江的源头之一。村里一共有52户藏民,沿着河成带状分散在山谷中。基地位于村子的中间地段,正对雪山,门前有一大片草场,河流从旁边经过。基地上有一栋未建完的藏族民居。
建筑师在民居前面的草场加建了七栋森林树屋,在居民后面加建了一栋副楼,为树屋提供餐厅和厨房等服务功能。七栋树屋散落在草场周围。建筑为不规则的多面体,一方面是想与被当地人称为神山的“雪宝顶”有所呼应,另一方面与轻钢结构的建造方式有关——每个面需要在现场的地面拼装好,然后人工抬上去;为了减轻每个面的重量,需要更多的面去围合这个空间。树屋正对雪山或草地,正面设计了整面的玻璃门窗,坐在客厅里的沙发上就可以看到远处的雪宝顶。
树屋一共有大小两种户型,小树屋室内面积26平米,净高5.3米,内有客厅、卧室、卫生间等功能。大树屋由两个交叉的多边形体块组成,室内面积45平米,净高5.3米,内有客厅、卧室、儿童卧室、卫生间等功能。
龙塘山房
设计:孟凡浩-gad · line+ studio
坐标:贵州省雷山县龙塘村
龙塘村位于贵州黔东南雷山县,梯田茶林云雾缭绕,吊脚木楼依崖而落,淳朴的苗人世代居住于此,沿袭着古朴自然的生活方式。
龙塘山房是美丽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公益实践背景下的作品,项目建筑面积为2400平方米,包括1650平方米的增量建筑置入和750平方米的存量建筑改造,其中增量部分由8幢单体客房及餐厅、悬崖剧场、无边泳池等公区配套组成,配以登山步道建设及局部景观修复。
客房的形制由传统的苗族吊脚楼演变而来,建筑底层架空,脱离山体,在满足通风防潮需要的同时将客房设备隐藏其下。建筑体量漂浮在近45度的山体斜坡上,将玻璃、金属板等当代材料与毛石、小青瓦、木材等在地材料相混合利用,以脱离基底的建筑体量与融入山林的材料质感,将建筑结构的“重”消解。每栋客房入口在建筑与山体交合处,利用地形形成巧妙的上下立体关系。
民宿公区则突破传统乡土建筑的形式与风格,试图营造精致纯净的现代感与自然山野之间的对话。建筑根据山体的高差自然分成两个“L”形体量,上下连接,相互咬合,上部探向远山,下部内敛于半坡,依据山形山势生成流动的边界,嵌入山体与森林,以抽象的形式对话传统的龙塘苗寨。
拾山房
设计:悦集建筑
坐标:重庆市巴南区将军湾村新屋咀大岚垭
拾山房绝佳临崖的地理位置,云海的虚无缥缈,日出的磅礴气势和日落的赤朱丹彤,让诗和远方成为场所的一部分。
混凝土、夯土、砾石、金属,这些日常所见的材料组合,让建筑低调地隐藏在山野之中。朴素的线条组合是木与光的游戏,移门滑过,光影斑驳。春夏之季,推开移门大量自然风引入室内,舒适凉爽。秋冬之季,悬窗的设计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又降低热能消耗。
建筑的低调,让人的目光自然地转向更广阔的的山景。客房空间在度假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一个用心设计的客房,让身心得以彻底放松放空。合理的功能配置与动线考虑,舒适的前提下,所有房间面向远山,让风景成为空间的主角。
酒吧设定在客房区域,成为社交的主要场所。保留建筑原始混凝土顶面,旧木料装饰空间皮肤,壁炉作为空间的视觉核心与吧台黑色手工砖形成呼应。酒店主人旅行收购的复古家具恰到好处点缀其中。
大乐之野·庾村
设计:直造建筑事务所
坐标: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莫干山镇黄郛西路85号
民宿位于浙江莫干山镇庾村国营时期蚕种厂的西侧,顺着山路可上到莫干山顶。风景内化的设计策略不仅是对不利外部(场地周边混杂的元素)的防御,也让被渗透的内部成为景观中一部分。同时,民宿也为小镇提供了一些可共享的公共空间,例如拥有独立出入口的咖啡厅、小型展览空间以及放置在三楼的餐厅,这也造就了公共区与民宿之间特殊的流线关系,和多样的游走体验。
客房尽量都设置在中心体量的南侧,以获得充足的日照和更延展的景观。西侧的凉廊和泳池区,既作为民宿入口的引导隔离开道路,也与中心体量围合成仅供内部使用的开放性庭院。最东侧的体量相对独立隐蔽,作为家庭使用的独栋是最为合适的。
场地上的百年香樟和梧桐树,和远处的山景成为多角度反复借用的视觉对景。窗景的思考延伸到每个房间,取得了不同的客房平面和窗户视线的关系。设计抓住了布局与内部的拓扑关系,让策略性的思维超越概念,最终呈现一种自然的姿态。
清舍
设计:大料建筑
坐标:北京市怀柔区雁栖镇长元村北1500米范崎路路西
清舍民宿酒店坐落于山脚下。设计将原场地高差细分为三个平台,入口的陡坡也部分处理为平台,形成前苑、里苑、中苑、后苑共四个平台,可放缓人们的步伐。每个平台以台阶相接,台阶步数不多,尺度宽裕可坐。在保留原有大树的基础上,院落形态试图打破原建筑秩序的围合。将原本连续的建筑格局划分为大小不一的六个独立院落,院内交通通过各自的楼梯解决,并在后苑留出上山的通道——平面上自由的院墙形态由此产生。
材料的选用希望契合周边自然山体和各个庭院的氛围。院子以竹棚相连,半掩蔽之,避免内院过于闭塞。院墙以竹模混凝土浇筑形成,台地部分以石头墙垒起。独立的内院铺有红色渗水砖,公共的平台则以青砖铺之。四个平台通过水完成了最后的连接。粉色的钢渠将水从后苑引入里苑,前苑亦有荷花池。四个平台皆有水声,或静或动,亦隔绝了临马路的来往噪音。
南岔湾·石屋部落
设计: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坐标: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分乡镇南岔湾村四组
石屋部落位于湖北宜昌的一个小山村内。整个村落由两条水系环绕,呈半环形山地与农田组成,山体大部分为自然原石,项目房子全由当地石料砌筑而成。
为了保留石墙的肌理,建筑师把原有的木结构更改为钢架结构。石墙开启大面积玻璃窗,进行适当的拆除和反砌。两栋石屋中间嵌入一个钢结构玻璃体作为入口前厅与天井,后方增加一把楼梯至二层,保留石墙内外的一体化设计方式。
一层设有西式的咖啡厅和围合式壁炉,另一侧则是中式传统的书、香、茶、画,再配置一个餐厅,以满足不同入住客人的需求。二层由四间客房组成,三间大客房加一间亲子房。空间对原有木材进行再次利用,结合石墙与钢材,刚柔并济。整体内外塑造更讲究建筑与环境的融合,空间与自然的关系,可视的窗景意为画境。
本文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均来源事务所官网及有方网站已发表项目,版权归摄影师或来源机构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天友·零舍:近零能耗乡建实践 / 天友设计
下一篇:绿色未来:看BIG、福斯特等事务所如何实现“碳中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