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位 悬置建筑
项目地点 贵州安顺
建成时间 2025年1月
建筑面积 7000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01
项目概述
至也酒店位于黄果树管委会下辖白水镇翁寨村一处山脊上,距离黄果树瀑布景区入口4.5公里。基地两侧是峡谷,一侧拥有溪流,森林和群山;另一侧沿高差以降,是一座废弃20多年的石头房子村落,再往下是搬迁到河流两侧的翁寨村落,沿河流南岸的道路可绕过村庄抵达山林中的酒店。
集中客房原址为连片倒塌的石头房子,清理场地后原址新建,其余部分根据现场状况修复改建而成。根据现场高差,把场地归纳为几个不同层次台地,海报1120米设为场地的正负零标高,并据此制定了分期开发的策略:
一期在整理场地之后,设置集中客房,全日餐厅和泳池休闲区。后场贴近餐厅,入口在负11米标高位置,连接原有的上下山道路;二期地块处于场地北侧,原计划在一期开业之后,根据运营状况改造为特色客房;三期位于集中客房下方负12米标高处,是另一片彻底坍塌的区域,保留现场残留石墙等元素后,用作公区配套。
项目建设启动后,光伏开发破坏了对面山地景观,引发泳池调整,最终导致二期和三期被迫提前开发,形成了现状格局。
02
概念、空间、城市关系
按照当地规范,原址新建建筑限高15米不能超过3层,但真正影响设计的是对场地主要矛盾的考量:如何减少对下方的村落造成压迫感,又要以合理的尺度融入到环境中。
紧张的投资预算以及40间客房量的压力,使设计团队放弃了在垂直方向设计复杂空间的想法,转向充分利用地形和景观,把功能拆分成不同元素分散在场地中,探索“空间之间的空间”(in-between)这一概念——通过不同尺度的对话关系,建立静态元素之间的流动性视觉体验;利用形体的组合,消解彼此的体量。
如果说现场的尺度关系迫使设计选择了一种思考方向,而路径是来自场地的另一条线索:现场面对的不是微观的园林,而是大尺度山脉;沿山脊线迂回到场地入口之前,建筑并不可见,这种文学描述般的体验启发了关于路径的思考。
设计条件变更之后,需要通过路径对独立片段进行整合,维系概念的完整。此外,路径作为元素,探索建筑间隙中的空间层次,创造开放室外环境中的戏剧性,也成为一种试验。
第一次到达现场让设计团队想到了德尔斐,把不同时代的建筑师观察德尔斐的图像一起排列,模糊抽象和具象之间的区别,透过不同的眼睛和指尖去看更多:
康在远眺德尔斐的草图中,把阿波罗神庙和附属建筑归纳成折线,托起了背后的圆形剧场;阿尔托曾经在德尔斐留下数张草图[1], 但引人注意的是一张关于巴格达艺术博物馆的草图,图中上方建筑形态与康的草图相似,但在下方他绘制了一个拉长的长方形体量来回应近景中的建筑群,试图给城市建立一个统一的背景和秩序。
图尔奈尔面对德尔斐遗址,以绘画再现了一个想象中的全景[2],通透的列柱漂浮在画面上方,超尺度的神庙和巨柱被下方的建筑群落消解。
这种关系也是设计在项目中遭遇到的,河流两岸的民居,把当地的粗犷建造传统发挥到极致,如同一个持续生长的工地。这些德尔斐的草图启发了设计如何回应山下的无序生长。
03
到达和流线
设计把建筑设想成坐观山林的休憩之所,酒店大堂作为接驳点,与旁边的总经理办公室组成“U”形院落,形成一种到达的仪式感,为客人提供了一个落座欣赏对面山景的场所。
穿越大堂是另一个“U”形长院,在面向最佳景观视野的峡谷一侧,错落布置3组客房单元,也兼顾了客房的私密性;客房单元之间的间隙中,设置服务空间和垂直交通。
另一侧向下的坡道,通过连续的“之”字路线把客人引导向村落一侧的公区配套。全日餐厅在场地中心,利用现场自然高差向下错层布置,6米层高刻意与客房单元形成尺度差异。
餐厅地板使用现场倒塌房子内回收的木料铺设。立面采用整面4.8米高的玻璃幕墙,把峡谷和山脉倒映在餐厅视野中,俯视下方的溪水,呼应建筑漂浮在森林中的自然氛围。
04
后场和转换
后场是场地中高差变化最剧烈的地点,因此充分利用此处地形,设计成一个立体交通枢纽,每层配置独立出入口和内部环线,既能高效响应客房和公区的服务,也有独立风景。后场的屋顶平台是承托转换到二期的广场,同时也是一处“飞檐走壁”观望风景的驻足之处。
通过半圆形坡道步入-3.6米位置的二期街道入口,弧线既为了对抗下方峡谷的转折,限定室外餐区的边界,也为独栋的团建客房围合出一个独立院落。
这里经常被称为“迷宫”,因为空间的变化挑战了视觉辨识度和身体的行走本能,往往依靠身体感知的行走才能到达正确的区域。
05
改造区域
二期保留了原有建筑,强化地域特色体验与一期建筑形成对比。石头房子空间特质相对内向,在对基础和石墙进行修缮之后,重心着力于内部的木结构。
建筑的漫游以悬挑在峡谷上方的无边际泳池结束,泳池周边视野开阔,下方的森林峡谷和河谷低地,远处的田园风光,提供了一个静谧和放松的场所。
06
建造与在地建造
这个地处深山之中带有乡建性质的项目,业主投入很多个人情感,这让设计对建造非常谨慎,场地条件需要在设计时要连同建筑施工顺序和机械操作流线一起考虑;选定场地第二天,设计团队与业主一起去谈妥了混凝土价格,和混凝土搅拌车司机一同勘查完上山路线之后才启动设计,并且只敢选择最常规的工程做法。
项目自2023年3月份开工建设,保持高速推进至完工,整个施工周期1年10个月,设计团队一直在现场协助业主进行施工管理和现场协调;扩大建设之后,项目预算和工期更加紧张,没有任何容错余量留给施工单位,这也导致设计团队需要随时根据现场状况,将错就错来弥补误差,大堂上方的建筑角部和总经理办公室的屋顶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发展出来的;集中客房走廊的立面窗户和格栅被全部取消,只预留钢结构以备未来需求。
传统的布依族民居建造没有几何精度的概念,墙体都是不规则四边形,通常在附近开采石料,沿山体干砌石墙;内部采用穿斗式木构来承托上盖岩石板的屋顶,屋面四面出挑维护墙体;室内上层为居住空间,下层利用地形产生的地下室畜养家畜。
这种建造方式与过往的生活方式和气候条件息息相关。当地没有优质木材,因此木结构用料纤细,屋顶重量荷载大,一旦缺乏日常维护,漏雨之后屋顶很快就会垮塌,木结构和石墙随后也在风雨侵蚀下倒塌。
施工单位有丰富的古建施工经验,这给了设计团队一个思考木结构与外围护结构自治关系的机会。最早实施的会议室位于3期台地,现场石墙保存较好,设计提出了用大尺寸木料来做木构的要求,由柱子和厚重的木梁主导内部空间的秩序,以此与居住空间作区分,传达公共空间特质。
特色客房一考虑到隔音和卫生间防水,在内部增加了一层砖砌服务空间;木结构调整为两跨布局,使用常规尺寸木料,房间中心落柱四周与墙体脱离;与设计的设想相反,这里并没有呈现一种向心性的空间感,反而因为柱子在两侧墙体的对峙中消隐,梁与屋顶构件融为一体,呈现出一种轻盈和漂浮的状态。
在特色客房二内部,大尺寸的独柱作为空间的核心,终于实现了一种平衡的表达受力传递和自治性的木结构;但这种筱原一男式的结构并不是设计想表达的,木结构立起来那一刻设计才意识到,施工团队在加工木料过程中按照自己的技术经验翻改了图纸,结构被修改成了伞状支撑。
像众多建筑师一样,设计也遭遇了对环保和低碳的困惑,因为混凝土,砂石和砖均来自周围3—5公里的区域,而木材需要进口,此时哪种建造方式更加低碳?因此设计想通过一个清水混凝土的房子和一个钢木混合结构的房子进行一次建造试验,但前者挑战了此时此地的建造水平,后者更是阻力重重未能实施。
07
结语
在“建筑学的可能性在学科之外”时代中成长的设计团队,正是因为对酒店运营的理解和对造价的控制,才能推动这样一个急促又复杂的项目落地。
但是回顾这个“一个外乡人,为遥远土地上的一块高贵基地,以不可置信的庞然尺度所做的思辨性投射”(库哈斯语),除了“仰赖其他人,仰赖环境”之外,还仰赖于学科和职业训练才能得以实现。
设计图纸 ▽
[1]图12,Luonnos Bagdadin taidemuseosta Irakiin (1957–58). Originaalipiirustus. Image Courtesy of Alvar Aalto Foundation
[2]图13,Reconstruction of the sanctuary of Apollo at Delphi in a 1894 painting by Albert Tournaire, now at 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Beaux-ArtsAlbert Tournaire,维基百科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至也黄果树酒店
项目类型:建筑设计、建筑改造、室内设计
项目地点:贵州省安顺市黄果树管委会白水镇翁寨村
建成状态:建成
设计时间:2022年10月—2024年5月
建设时间:2023年3月—2025年1月
用地面积:12300平方米
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
业主:贵州云阙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悬置建筑
主创建筑师:赵清
设计团队:赵清、杨锦雄、张坤、邓厚林
局部石头房子修复设计:邓厚林、张坤(员工宿舍、餐厅包厢修复改造设计)
结构:潘应多、池在龙、罗运生、李锋波
景观:赵清、张坤、邓厚林
室内:至也筹开团队、赵清、杨锦雄
照明:至也筹开团队
施工单位:贵州祥和古建工程有限公司
机电设计:涂佳(暖通)、胡广(电气)、刘富(给排水)
幕墙设计:贵州行远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现场管理:邓厚林、池在龙、吴明全、张坤、石发伟
卫浴:贵州恒宇瑞达经济发展有限公司
软装:贵州芜一空间
摄影师:王可
设计单位联系方式:iustitum@126.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悬置建筑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经典再读237 | 圣西罗球场:混合主义圣殿
下一篇:琶洲南水岸公园,重构CBD水岸生态 / SW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