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来自建筑师、摄影师常文雨的一篇黑白胶片摄影集。呈现了作者学生时代漫游于重庆的大街小巷,用胶片相机记录下传统山地建筑空间、真实人居环境的珍贵体验。其中有些地方不久后便拆了,这些照片也就成为一份不可复制的记忆......
本文由作者授权行走中的建筑学发布。
“摄影时,我是一条游走于街巷的野狗。”
——森山大道
摄影一直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是记录生活的方式,是表达自我的途径,同时也是自身的持续探索。
本科期间,在2014—2017这几年,胶片还没火起来。我当时的确太爱胶片相机了,那个年代工业设计的精华,精致的金属,沉甸甸的。再加之冲洗胶片满满的仪式感,谁能拒绝得了这种诱惑......甚至有一段时间还将数码相机卖掉,只用胶片拍摄。
虽说折腾了些,但也因此在那段时间里和同好黎兄,以及同级其他几位爱好摄影的同学,利用课下时间走遍了以渝中半岛为主的街街巷巷,亲身体验了很多传统的山地建筑空间,真实的人居环境。其中有很多地方去过之后不久就拆了,这部分照片也就成为一份不可复制的记忆。这段经历同时也帮助自己初步建立起了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
城市初印象
像是走入一个1980年代的电影片场
十八梯曾是重庆最具代表性与冲突感的地方。上半城高楼大厦的现代繁华景象与下半城拥挤、昏暗老旧的棚户区形成鲜明的对比。还记得第一次从较场口站日月光中心出来,仅一街之隔,梯坎下犹如回到20世纪7、80年代,仿佛电影中才会出现的场景,而这一切发生在2014年。上半城与下半城同时过着自己的生活,仿佛两个平行的时空,十分具有戏剧感。
另一处垂直迷宫
在十八梯东边不远,就是现在很红的白象居社区了。多首层、退台,在这里都得到了非常野性的体现。当然24层没有电梯也是这里独一份。
不知有多少人在建设中去过那个区域
解放碑这块还有一件大事,就是朝天门广场几栋楼的拆迁与来福士的建设。
朝天门区域本就是一片小商品批发市场,在来福士地上地下的建设过程中,原本的批发区域加上工程建设,生出许多带有冲突感的场景:生活的挣扎、环境的混乱、建设的疯狂。
菜园坝车站附近,一直到今天仍然保持着旧时的面貌,似乎一直没有任何改变。更多的时候我都是路过这个区域,也不曾注意到马路背后那些老市场与生活在里面的人。
最老的佛图关社区,现已完全拆除。这片社区曾经沿山体错叠而下,扭转、飞桥、退台,都在这一片不适宜建设的山体上,各其所能。
如果说其他区域是混乱的,那么弹子石与下浩片区是我觉得最有生活气息的。
石门大桥北桥头下,过去依托石门码头形成的石门村,现在依旧藏在桥下的树林间。水运的弱化、城市的发展,让这里被时间遗忘了。很多司机会经过这里,可能不多打望,只知道路很烂,坡很陡。
重庆是工业重镇,这些厂房本来是城市非常好的工业记忆遗存,改造项目的好胚子。可惜很大一部分厂房在城市的发展历程中被拆除,仅保留下不多的遗址。
这部分照片随着硬盘损毁遗失了,在此放几张同行好友的照片。
这系列学生时期的摄影,大多出于好奇、新奇、好玩才拍下来,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主题,还有很多零碎的照片不知如何组织。但这些场景,很多都不再存在了。几年后来看这些影像,它们记录了时间,记录了城市消失的场景,记录了曾经的冲突下不同的生活状态,也算是这系列影像的价值吧。而这段经历也在无形之中,将人文、场景感等要素刻进了我如今的观察与拍摄习惯之中。
作者简介
常文雨,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学学士,建筑设计师,建筑摄影师,IN-FIELD建筑影像创始人。
“行走中的建筑学”欢迎建筑/城市类摄影投稿
来稿请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本文由作者授权有方发布,图文版权归作者所有。申请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
上一篇:有方讲座 | 湾TALK × 奥雷 · 舍人:形式追随叙事
下一篇:中标在建方案 | Y型山谷聚落:杭州西投凤凰谷文创总部园区 / 孟凡浩-line+建筑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