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棱镜宅:翟女士家 / 金秋野建筑工作室

棱镜宅:翟女士家 / 金秋野建筑工作室
编辑:李敏 | 2020.09.14 14:12
棱镜宅  ©王瑶

设计单位  金秋野建筑工作室

项目地点  中国北京

建成时间 2020年4月

建筑面积  29平方米


 

 

 

设计的问题,大有大的做法,小有小的意思。大与小,条件不同,“小”并没有先天的合理性,也不一定是“大”的基础。现代建筑师们之所以钟爱“极小化住宅空间”,很可能另有原因。

 

于我而言,它更像是一种极限挑战:如何实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同时,让居室里有风景,小而尽美。小到极处,纷飞的杂念、飘摇的浪漫,都没了容身之处,只剩下基本与实用。实用的美,是指用途本身即为美,无附丽之美。这时候,“美”就不再是装饰性的。“装饰即罪恶”,真要去理解,应为“实用乃善举”,至美就是至善。先保证实用,而后穷其变、尽其形。哪怕变着花样地臭美,亦可以不失其之为德,以实用故也。

 

翟女士是一位工程师,像千百个来京工作的年轻人一样,怀揣安居梦,首套房从小户型开始。房子是1980年代的砖楼,外墙400毫米厚。户型6×5米,基本接近于正方,算上阳台,套内共29平方米,实在是极限数据 (图1、2、5)。

 

翟女士第一次给我打电话,非常不好意思,觉得房子这样小,预算这样少,不值得找人设计。但她是一个理想的甲方,认为生活中最重大的事情,就是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美好的家,不厌其小,每天想着念着,成为生活的“锚”。这样的人生态度是值得尊重的。所以我答应做这个设计。

 

图1 从入口看厨卫方向
图2 改造前平面 ( 左 ) ;改造后平面 ( 右 )

即便是极小的空间设计,它所讨论的问题、所承载的思考,都可以不那么小。设计的意思,跟规模无关。

 

 

 

方形的户型,沿进深方向正中一道隔墙,分成两个3×5米的部分。主入口在左侧的北墙,进去是一个小黑厅,正对卫生间和厨房。隔墙上一个门洞,通往右侧的房间,既是客厅也是卧室。原主人为了分隔,又在房间正中摆了一个大柜子,两边各一张大床。房子里拥塞不堪,主要功能区域有3个,其中两个没有自然采光。难以想象,在这样的场景里,生活是如何日复一日延续的。

 

通常的做法,房间越小越要打开分隔、砸墙,使各部分融为一体,尽量创造连续墙面,让室外光线尽可能照亮深处角落,消除拥塞感。然而假设房子里没有物品,连隔墙都没有,就是一个空空的房间,也才不到30平方米,无论如何也不能制造出“大”的感觉。与其如此,不如顺势而为,雕琢空间,以小见大。

 

原来的格局不好,问题出在哪里?我看很简单,就是因为“隔”:前后割裂、左右分离、功能部分各自为政,不能连通。本来不大的户型被切割得四分五裂。不仅不透光、不透气,视线上更是彼此阻隔,小上加小,让人窒息。但套内就这么多面积,隔墙是承重墙,也不能全部砸掉,操作余地很小。一室多用又素为我所不喜。那么,可否让房间彼此相邻的部分融合在一起呢?这样每个房间都因为征用了其他房间的面积而扩容。这个交叠的部分,只有一个可能的位置,就是平面的正中。

 

柯林·罗在《透明性》中,讨论了“彼此交叠但又不互相破坏的情形”,认为现代建筑师是在立体主义绘画的启发下发展出的空间操作手段。他从分析绘画开始,延伸到建筑空间。但也正因为此,一直停留在“暗示的空间深度”的讨论,视角依然是扁平的。深度就是深度,何须暗示?谈“深度”的暗示,是把真实世界等同于二维图画了。如果这种交叠出现在真实的三维空间中,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路易斯·巴拉干1955年设计的加尔维斯住宅(Casa Galvez)的会客厅入口,有一处特别的细节。玄关通过一个洞口与会客厅相连,会客厅天花板高,玄关天花板低,高差刚好被入口落地大窗中部的横梃标记出来。玄关地面是黑色火山岩,会客厅铺木地板,按常理火山岩应该停止于洞口处,实际上却一直延伸到落地窗的竖梃处(图3)。竖梃的位置正对隔墙,铺进会客厅的深色地面,刚好对应着楼梯间的位置。这个空间的交接是矛盾的,故意不去遵守材料的形式逻辑,在归属上是暧昧的。会客厅、玄关和楼梯间在此相遇,形成一个三维空间的交叠,再通过窗棂的划分加以强调。

 

图3 加尔维斯住宅入口的共轭空间

约瑟夫·阿尔伯斯(Josef Albers)在1940年代做了一系列名为“结构星座”(Structural Constellations) 的绘画作品,可以看作其纸面空间实验的一部分。其中最让我着迷的是1943年的“共轭”(Biconjugate,图4)。

 

“共轭”是一个数学概念。耕牛犁田的时候,背上的架子就叫“轭”。犁田一般是两头牛一起,“轭”能让两头牛齐步走,不至于各忙各的。“共轭”,通俗点说就是连体婴。阿尔伯斯的画,画的都是相互纽结的两组“共轭空间”。画法大体是轴测,但空间边界是纠缠不清的,尤其是两组空间相遇的地方,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交叠甚至不是延长线上的相遇,而是L字形的互嵌,似乎洞口也随形体发生了转折,并互相套叠。两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就是“牛”;相互交叠的部分,就是“轭”。共轭空间就是连体空间。

 

图4 “共轭”,约瑟夫·阿尔伯斯,1943年

阿尔伯斯夫妇自1930年代起不停奔赴墨西哥,去发掘空间图示的奥秘。阿尔伯斯的“共轭”,莫非就是加尔维斯宅中三维套叠的抽象图示?无论如何,它教人如何在极小空间中腾挪转圜,塑造一个虚空的“棱镜”。

 

去年6月的一个早上,我在工作室画了这张草图 (图5)。唯一的动作就是将分隔墙上那个连通左右房间的洞口扩大,再往南移动1米,使其位于房间的正中。它造出了以中央交通空间为“共轭”的一组“连体空间”,打通了户内两个对角线方向的视野,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过去,眼中之景都成为镜中之影 (图 6、7)。

 

图5 2019年6月的方案草图
图6 对角线透视,从榻间看厨房方向
图7 对角线透视,从厨房看榻间方向

 

 

这样房间就分布在4个象限里。第1象限是开放式厨房和封闭的卫生间 ;第2象限是阳台和客厅组成的起居空间 ;第3象限是入口及餐厅 ;第4象限是充当卧室的炕间 (图8)。

 

图8 整体轴测 ;榻榻米房间 ;卫生间和浴室 ;入口鞋柜、冰箱和吊柜收纳区

跟之前几个设计一样,炕间是作为一个“大家具”来考虑的,大于家具而小于房间。在小大宅(李医生家)的设计中,我讨论了“空间家具化”的问题。在这个设计中,并没有足够的空间去安置其他“大家具”,炕间就成了唯一的一个 (图9)。

 

加上实体化处理的卫生间,在对角线上,空间是两实两虚的格局。炕间与客厅之间是加厚的隔墙,内嵌壁柜,向两个方向开口,上面依然藏着一个小床。它是父母来访时翟女士临时的床铺。另外一个衣柜在阳台上。阳台打开,利用400毫米厚的窗下墙做了一张茶桌,朋友来了,可以围坐四周,成为一个多方向的聚会空间 (图10)。小小的厨房功能齐全,门口有鞋柜,餐厅里还有一组吊柜,储物空间也很充足 (图11)。作为一个单身女性的居所,它是相当称职的。其他如梳妆台、穿衣镜一应俱全。

 

图9 从炕间向外看餐厅
图10 客厅与阳台共同组成的起居空间
图11 从厨房向外看餐厅及入口处

炕间占据一角,通过一个宽大的洞口进入。梳妆台就在洞口外侧(图12),方向与炕间垂直。每一组相邻的功能,在方位上几乎都互相垂直布置,生活展开的时候,每一种行为都有确切的方位。

 

《闵齐西厢》第十三“月下佳期”将房间隐去,在素白背景上描绘了一张带顶的檀床,四周以围屏做隔断,露出方形的宽大的洞口,屏风折开的部分自然外翻,其后可见桌案一角,方向与架子床垂直。屏风同时限定了两个空间 (图13)。这是典型的“空间里的空间”,视野由内向外,一重又一重。

 

炕间是一个小世界,它不像榻榻米房间那样必须自成一体,依然是连续室内场景的一部分,只是相对独立而已,靠一个大号洞口与外部声气相连 (图14、15)。

 

图12 梳妆台和炕间入口
图13 第十三·月下佳期
图14 炕间轴测图——从内向外看
图15 炕间轴测图——从餐厅望炕间轴测图

画中的大床是建筑性的,它的结构跟居室的大木作本质上是同构的,区别在于更精美的材料、更精细的工艺,再有就是向内表面展开的软装饰。首先我们看到,除了开口一侧,其他三面都有镂空的栏杆,这让床内的空间像个“亭子”;栏杆外有纱帐、棚架边缘有流苏、炕面有锦缎,比屏风又软了一层。


大家具虽然像个建筑空间,本质上却是家具性质的。它那宜于体肤的内表面带来视觉上可见的“亲近感”,在狭小的房间之内,依然有着明确的方向、归属和等级。

 

然而屏风可以不是屏风。如赖特自宅的餐厅,餐椅模仿麦金托什高高的椅背,围出一个与人等高的软隔断,又可以随时打开,加上餐桌上平面化的照明,真像一个若有若无的小房间 (图16)。这就是就餐的仪式感,我怀疑像赖特这样的强迫症,会不会要求家人就餐时将椅背对齐。

 

图16 赖特橡树园自宅及工作室的餐厅

与之相比,柯布自宅那样的总体设计,将家具、床铺看作建筑形体的自然延伸,必然引向软装的“建筑化”,实际上是对室内装饰级别的压缩。餐厅可以跟浴室同一种质感,这让现代主义总有些许禁欲的味道。

 

 

 

明话本的版画插图为了表现“情节”,经常把背景放置在居室园林;又为了表现人的表情动作,故意使用错位、掀开、反转、夸大等空间操作。书页尺幅又小,画面上满是场景局部,屋宇花园都不全,以各种方式向外翻卷,是“内向视野”的技术大放送。

 

《闵齐伋西厢》第十七“泥金报第”(图17) 则把这种画法投射到屏风上。屏风两边是弯折的,但画中景物却不跟着弯折,屏风就不再是个绘画的界面,而成了通往平行世界的入口,一个会弯折的“景窗”,好像手机的“瀑布屏”。我们可以推断,屏风内的世界是三维展开的真实图景。而在“屏中世界”靠右的位置,另有一个三折的屏风,上面的山水却随着屏风弯折了,表明是二维的图画。两个屏风迥然有别:第二个只是普通的屏风,第一个却是隐形的空间交叠的深色边界——棱镜。

 

图17 第十七·泥金报第

回到阿尔伯斯的L形“共轭空间”,假如棱镜自身就有一个三维的内向世界,那么我们透过棱镜看到的,到底是内部景物的渗漏,还是外部景物的折射?

 

设想空间中有看不见的“棱镜”,用以描述它的抓手,就是那些交叠而成的界面上弯折的洞口。好比为了看见墙外的景物,我们要在墙上开窗,这个窗是二维的,窗外的景物是三维的。当这道墙本身就是三维的空间,那墙上的窗也相应获得深度。这个深度不是指窗框的厚度,因为厚度是实心的,可以塌缩到二维 ;三维的窗则永远有一个空的内部 (图7)。

 

路斯的莫勒住宅中有相当直观的例子,让我们看到这个折窗“低配版”的样子。楼梯间通往主要层的最后一段得到了特殊的强调,梁与柱都演变为体和面,让这个小小的“盒子”现形 (图18)。

 

但这种处理还是太直白了。在留园鹤所,窗洞更大,并以青砖勾边,它就获得了“泥金报第”第一重屏风的含义,成为瞻望平行世界的洞口 (图19)。共轭空间的外形并不可见,人在棱镜中。

 

图18 莫勒住宅中窗洞造成的空间延伸
图19 留园鹤所中窗洞造成的转折透漏

依然是赖特的橡树园自宅,入口处有一个凹入的“龛”空间,正面有门,两侧有窗,可以进入,但主要充当一个视觉枢纽 (图20)。这是一百多年前的“棱镜空间”,去掉那些带着威廉·莫里斯色彩的线脚和铭文,它无比纯粹,打通了起居室和餐厅的对角线视野,虽然只让出红杏一枝,却可唤起心头的春色满园。

 

与前两个例子相比,赖特的棱镜更精巧,它的外壳都不是故意捏出来的,而是相邻空间交叠的自然结果。但依然比不上加尔维斯宅入口那样事如春梦了无痕。

 

图20 赖特橡树园自宅及工作室的“龛”空间

在现实世界中,空间角点一般会有承重柱,就像莫勒宅或赖特自宅“共轭空间”的窗洞形式,是避让结构的结果。所以它们只开在一个方向,依然是平面的。真正的“折窗”必须突破这个结构限制。

 

而事实上,表达空间的相遇与交叠,不一定非要与结构完全吻合不可。结构只是形式的必要条件,我们尊重它,是想为形式赋予深层的合理性,却不能将此“合理性”视作意图本身,从而伤害了空间的表达。

 

在翟女士家入口右手边,通往起居室的洞口处,我添了一根圆柱(图21)。它的表层功能是限定和引导,深层功能是充当棱镜的边。故而,它的位置暧昧,不在墙面洞口边缘,而在莫须有的空间转折处。由于它的存在,一组连续延展的、看不见的棱镜空间,以洞口上下边缘隔空对位、时断时连的深色勾边反复提示,内外交错,让小空间释放出无限深度。世界成为镜中世界,人也成了镜中人。

 

图21 入口处的圆柱

图22~36 建成后的棱镜宅

图片来源

图1, 9, 21: 王瑶拍摄

图2, 14, 15: 王瑶绘制

图3: SAITO Y. Casa barragán[M]. Tokyo: TOTO Publishing, 2002: 133.

图4: Guggenheim Collection Online, https://www. guggenheim.org/artwork/164

图5: 金秋野绘制

图6, 7, 10, 11, 12, 16, 20, 22~36: 金秋野拍摄

图8: 秦鸿昕绘制

图13, 17: 明·闵齐汲绘刻西厢记彩图, 上海: 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

图18: A+U, 2018(5):127

图19: 施聪聪拍摄

完整项目信息

主创建筑师:金秋野

项目建筑师:王瑶

参与人员:于遨坤、张靖雯、魏前程、施聪聪、刘子暄 、刘力源

业主:翟女士

建成状态:建成

设计时间:2019年6月

建设时间:2019年6月—2020年4月

建筑面积:29平方米

施工:张业树团队


版权声明:本文图文由金秋野建筑工作室授权发布,初载于《建筑学报》2020年07期,有调整,并增加图片。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棱镜宅
翟女士家
金秋野建筑工作室
项目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