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塔里埃森
Taliesin
建筑设计: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建成时间:1911—1959年
项目地点:春绿镇,威斯康星州,美国
“塔里埃森”(Taliesin)是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在故乡威斯康星州森林谷地中的私人建筑王国,名字来源于一位威尔士古代游吟诗人的名字,在威尔士语里的字面意思是“闪亮的前额”(Shining Brow),因住所置身于山顶的前端而得名。为了区别于后来在亚利桑那州建成的西塔里埃森,这里通常被称为“东塔里埃森”。
1909年,赖特与一位业主的妻子梅玛旅居欧洲,两年后回到美国,陷入了事业和经济上的困境。面对排山倒海般的社会舆论,他接受母亲的提议回到出生地威斯康星州,着手修建新居,并与梅玛在此定居。东塔里埃森不仅是赖特独立自主的建筑事业的真正起点,也是他中后期建筑语言的实验基地。同时,赖特尝试一种新的建筑工作机制,这是一种融合方案设计、图纸绘制、实际建造、手工劳作、思想教育、艺术交流于一体的工作坊制度,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吸引了大量来自美国和世界各地的年轻建筑师参与其中。
东塔里埃森开启了赖特建筑风格的转换,此时的他对建筑有了独立透彻的认识,认为建筑来自真实的体验,且代表着某种从美国的土地上生长出的东西。也是在这时,赖特开始了“有机建筑”的思考与实践,追求一种“恰如其分的建筑”。
面对绵延乡野的绿色草坡、裸露岩层、相互映衬的深红色杉树和白色桦树,赖特在脑中勾画塔里埃森的模样,希望给自己建造一座自然的住宅:“它所具有的并非洞穴或者木屋那种直白的自然,而是与它生长的土壤息息相关的精神。”
整个庄园内除了赖特自己的家庭住所之外,还有4个设计作品:1887年和1901年分别设计的山坡学校,1896年设计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风车,1907年为姐姐一家设计的Tan-y-Deri(威尔士语,意为“橡树下”),以及中路谷仓(Midway Barn)。住所和学校建筑因为赖特和塔里埃森学徒们的使用要求而经历了数次改造,也经历了反复的损毁和重建、扩建,可划分为三个主要的建造阶段。
塔里埃森I,1911—1914年
在赖特最初的设想中,塔里埃森应当是一个建筑师真正的工作室和一个温暖的家,还有一片花园和农场,一系列不同功能的建筑串联在一个大屋顶之下,屋顶的转向反映了地形条件的变化,使建筑融入山丘。片石叠砌成随山坡起伏的石墙,围合出庭院,石砌的台阶直铺到山脚下。横跨溪流拦起一道厚厚的石墙作为水坝,蓄起一个水池,作为庄园入口的自然引导。建筑主入口门厅一边通往赖特的住所,包括了起居室、3间卧室、厨房、两个卫生间、小会客室和封闭的花园;另一边通向工作室,北面墙上有一排高大的窗子,中间有一个用作保险柜的耐火石室。建筑向西延展,布置了两层楼的居住空间,为年轻助手们和农场雇工提供住宿。这一翼在尽头90度转向山坡,放置了马厩、牛栏等农用空间。整个建筑低而舒展,布局巧妙地利用了两种不同的景观,一面的房间朝向幽静的山顶花园和露台,另一面则提供了俯瞰河谷和远眺群山的绝佳视角。
草原住宅的许多元素仍体现在这栋建筑当中:舒缓的四坡屋顶、深远的挑檐、强有力的烟囱体量、长条的平开窗和流动的室内空间,等等。而相似性仅止于此。塔里埃森所有的建筑材料都源于当地,石料来自1英里开外的采石场,木材来自周边的森林,抹灰的原料取自山下河边平坦的沙地。赖特亲自从附近寻觅技艺精湛的工匠,作为建筑师,他对许多建造细节有严苛的要求,例如要把细长的片石砌成岩石自然的肌理,而许多时候他也欣赏工匠们差异鲜明却又相互协调的创造。
1912年赖特设计了多处庭院景观。在大庭院的中间,他设计了一个“茶围”,由一圈石凳围合一个水池组成,装饰了许多中国陶罐和其他艺术雕塑。景观用水由山下引上来,水泵将溪水抽到山顶花园的水库,又向下流经喷泉、水池,再浇灌屋前的菜园。赖特还从景观设计师简斯·简森(Jens Jensen)那里买来了大批的果树,开辟了一个种植了上千棵果树的果园。
塔里埃森I 是赖特躲避外界舆论风暴侵扰的庇护家园,他在这里重新燃起了创作的欲望和信念,重又投入了设计工作。塔里埃森的设计工作室成为很多新建筑的诞生地,包括芝加哥大学附近的中路花园(Midway Garden)。
塔里埃森II,1915—1925年
1914年8月,赖特在芝加哥完成中路花园的收尾工作,一位仆人在塔里埃森纵火行凶,造成包括梅玛在内7人遇难的惨剧。赖特的住所在大火中被摧毁,工作室和农场用房幸免于难。此时赖特面临的不止是失去挚爱的痛苦,更有多方涌来的恶毒流言与谴责。他以重建的行动来驱散心中的痛苦。1915年末,塔里埃森II在第一个塔里埃森的灰烬里重生。赖特的自传中记录了在西侧加建带有大壁炉的客房,并在损毁最严重的地方新建了一组开敞廊架。现存的图纸显示了多个不同的加建与改建方案,但没有竣工图,而这栋建筑在1925年又一次被烧毁,因此确切的建筑布局已无法得知。历经磨难之后,赖特的事业也再一次重生。日本建筑评论家谷川正己认为:恰恰是东塔里埃森,成为赖特第二个黄金时期的起飞点。
塔里埃森III,1925—1959年
1925年塔里埃森遭遇第二场火灾后,赖特重新规划并对建筑向西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主入口最终放在了建筑西侧,主要的、公共的入口在下层庭院,更为私密的入口通往上层。原主入口道路穿过的雨棚随后被改造成了石头铺就的露台,而后又砌上了墙,巨大的玻璃窗外正对着花园的喷泉,赖特称之为“花园房间”。
主入口门厅,因满铺的蓝色饰面而被称为“蓝色门厅”,也被扩大并开向正对着湖水和远山的阳台。
起居室被显著扩大,旁边原本的主卧变成了一间大客房。
1950年夏天,赖特又对住宅本身进行主要的改造。他把稍显狭小的卧室向南边扩大,使之成为卧室兼书房。
起居室东侧的门廊实际上是一个小石头露台,利用支撑的石墙放置了长长的悬挑阳台,它向外延伸到树木枝干里,赖特为它取名“The Bird Walk”。接着,门厅的小阳台被扩大,在室外连接北边的起居室与南边第三任夫人奥格瓦娜(Olgivanna)的房间。这使得建筑的东立面发生了显著的改变,由原来以竖向元素为主,变成了水平向主导。
东塔里埃森也开启了赖特作为建筑教育家的历程。早在1915年,赖特的姨母们就关闭了山坡家庭学校,把房产移交给他。1932年,他和奥格瓦娜终于着手创立一所给建筑师的学校,并把塔里埃森的家和山坡建筑群对外开放,正式成立塔里埃森学徒会。赖特原本有个极具雄心的塔里埃森建筑群规划,但并未能一一实现。他早先的规划可以在现存的251幅图纸当中得到印证。
大部分学校功能都在原来的山坡建筑内部实现,为学徒和导师提供了生活和工作空间。1932年10月,塔里埃森学徒会正式招收了第一批学徒。学徒们面临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把山坡学校原来的健身房改造成戏剧室兼剧场。音乐一直在学校里扮演着重要角色,每周都会有室内乐演奏或电影放映活动。赖特花了很多心思给这个本来不是用作表演功能的房间做改造,他精心安排了与舞台和屏幕形成一定角度的座位,声称创造一种更多维度的观看表演的视角。他还为剧场设计了幕布,可惜随着剧场及周边房屋在1952年遭遇火灾,幕布也被烧毁。
房子北端的绘图室是新建的,于1933年落成。8组深色的橡木桁架支撑起整个房间,由两旁的V型构件支撑,如同矮石墩上的铸铁“鞋子”。每组桁架上方都有一个天窗,几乎是隐藏的,光线仿佛从一个不可见的地方倾泻而下,创造出一种“漂浮桁架”的错觉,只有站到正下方才会意识到光线从何而来。赖特将这里称为“抽象的森林”,他把对空间和光线的巧妙处理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这个生产建筑图纸的空间里营造了一种静谧的氛围。赖特后期的许多研究和作品都在这个绘图室里诞生,包括流水别墅、约翰逊制蜡公司和古根海姆博物馆,还有他最著名的城市理论“广亩城市”的模型。
与塔里埃森的学徒们一起,赖特持续地对这里进行大大小小的改造,直至1959年去世。因此,东塔里埃森还常被形容为赖特用石头与木材撰写的自传。自他去世后,东塔里埃森由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基金会(Frank Lloyd Wright Foundation)接手管理,赖特的学徒们仍继续使用山坡学校。直到今日,这里仍是塔里埃森建筑学校(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t Taliesin)的教学基地,庄园也作为博物馆向公众开放。
谷川正己评论塔里埃森是赖特最具代表性的“遗作”,因为即使创造者们都已不在,这组建筑至今仍被使用、改造或修复,这恰恰是赖特留下的“有机的存在”。
参考资料:
[1]《上帝在自然中显现:赖特的建筑世界》,2018,有方
本文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版权归摄影师或来源机构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宁静的现代序曲:摄影师镜头下的英国基础设施建筑
下一篇:预公告 | 深圳市第二十八高级中学新建工程设计招标即将启动